中元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22-05-30 10:03张方颖毛海莹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孝文化对外传播文化传承

张方颖 毛海莹

内容摘要: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中国邻近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都受其影响,设立了相似的节日。因种种原因,中元节在国内年轻人中关注度并不高,而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获得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传承好这个祭祖敬孝的传统节日。

关键词:中元节 文化传承 对外传播 孝文化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此名源于道教,民间又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其为盂兰盆节。其节俗始于古代秋尝祭祀的古老习俗,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节的形态,即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响,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注重孝道,因此中元节祭祖节俗得以扎根民间。古代祖灵崇拜和宗法伦理的传统观念虽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成分,但其中的孝文化是中华儿女一脉相承、不可丢弃的优秀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上,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深层文化”。[1]因此,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展示中国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的世态人情,从而让中国文化在跨越国界时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理解。

一.中元节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现状

在国内,中元节不像其他传统节日设有固定的节俗,不同地区的过节方式自古以来就有很大差异。如浙江、福建一带有“施食”这一节俗,这是受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在这一天祭祀孤魂野鬼。送羊是河北山西一带的中元习俗,传说中二郎神为修复与外甥的关系,借“杨”姓的谐音,每年中元节都送沉香一对活羊,因此当地人也借此习俗联络血脉亲情。山西的牧羊人家会在这一天屠羊祭神以求富庶。山东齐东一带的中元古俗为举办瓜节。河南、四川、广西、广州、上海、湖南、湖北等地也有不同的中元节俗。因此中元节没有固定的活动项目,各地都有独特的中元节节俗,一旦消逝就难以寻回。这些习俗目前在寺庙和道观中还有完整保留。寺庙里举办盂兰盆会,为鬼魂们打斋超度。道观里举行隆重法会,庆祝地官清虚大帝诞辰,并为死者超度,为善者消灾祈福。然而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节,其节日仪式感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已大大削弱了。曾经从皇家到寺庙至家家户户都恭敬祭祖、焚纸锭、放河灯的活动,在现在的小家庭中已被删去了大部分仪式,甚至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被遗忘。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元节曾随着我国的对外交流传播到日本、新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落地生根,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在新加坡,中元节是近现代以来伴随着大批中国移民传播到此的,而历经发展演变,中元节也已创造出适应新加坡当下时代的新内容。比如“七月歌台”是一项“娱人娱鬼”的表演活动。还有很多非华人积极参与中元节活动,并在其中加入社会慈善、关爱弱势群体等公益内容,从而淡化了节日的宗教色彩,增加了年轻一代对中元节的了解与认同。在马来西亚,当地华人会在神庙中举行中元普度的活动,如祭拜普度公、举行歌台表演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具有祈福和除煞意義的普度戏,大多是广府戏和福建戏。随着华人越来越本土化,普度戏的演出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当地华人普遍认为,普度戏是演给士大爷等鬼神看的,……普度戏的娱人功能在慢慢消失。”[2]随着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且年轻人接受着当地教育,对中国的人文风俗所知甚少,再加上语言隔阂,使他们与普度戏产生距离感,因此华文教育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迫切。盂兰盆节在隋唐之时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如今已成了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日本的公司为此有一周的“盆休”。除了在假期祭祖外,日本民众还会举行一些舞会、派对等交际活动,因此“日本盂兰盆节不再具有鬼神化的恐怖性,反而是越发的将人群密集起来。”[3]与中国将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节合二为一不同,日本将中元节等同于向长辈送礼以表示感恩,而随着人们交际圈的扩大,中元送礼的对象又扩大到自己的上司和前辈。在商家的推动下形成了与盂兰盆节祭祖没有丝毫关联的中元节。

总之,在唐代汉文化的影响下,盂兰盆节随佛教传播到周边国家。当地华人在坚持中国传统中元节祖先崇拜的同时,创造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新形态,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元节在海外的发展。

二.中元节文化在当代未受重视的原因分析

(一)传播环境发生变化

在最早口耳相传的时代,后辈学着老一辈人的过节方式,虔诚地沿袭下较为完整的习俗。而节俗文化的传播会受到时空限制,因此民间各地过中元节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到了印刷传播的时代,节俗文化被纸张记录下来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各地的节俗得以互相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电影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过节的氛围也越发热闹。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计算机的发展,本可以为传统节日做更好的宣传,但是在网络信息为主导媒体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传播和接收实事新闻、娱乐绯闻、轻松短视频等快餐文化,却不愿意点入与中元节等传统节俗有关的文章中。国内传统节日大多是老人在过,但即使老人们传承了节日民俗,因大部分不懂微信、微博等通讯方式而无法将这些分享出来,所以只有个人行动,没有宣传的机会。因此这些不被重视的地域节日文化正在慢慢消失。

(二)当代社会趋向实用

中元节是为了祭祀农神来感恩收获、祭奠先祖以缅怀亲人,但在其中带有几分迷信色彩和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

在祭祀鬼魂上,由于受中国民间传说的影响,鬼魂崇拜充满了怪诞诡谲的气氛,比如福建闽南以祭奠鬼魂作为节日的主要活动,“七月十五主要祭祀祖先,而七月初一至三十轮流做普度以‘施恶鬼的方式抚慰孤魂野鬼,节日充满诡异的气氛。”[4]当地人相信非正常死亡的鬼魂会在这一天危害人间,所以要杀鸡宰羊、烧钱焚香来祭拜鬼魂。祭祀后请亲朋好友来吃饭,也是为了营造出热闹的声势吓跑周边的孤魂野鬼。人们普遍认为中元节迎来的大多是会加害于人的恶鬼。现在还有老人会叮嘱小辈注意中元节的许多禁忌,比如这天不可去河边戏水,因为“水鬼”为了投胎会找人当替死鬼;半夜起来不要东张西望,如果看到了什么,也要装作没看到等。这些迷信思想,在现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荒唐可笑,这也就能理解为何现在的年轻人对过节有抵触心理了。

(三)传统观念日益淡薄

如今,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国外的节日也通过各种媒介进入国人的视野,有些洋节甚至为年轻人所追捧。洋节大多以集体庆贺为主,契合了年轻人的对热闹娱乐方式的追求。而国内的传统节日活动以进行严肃繁复的纪念仪式、吃传统特色食物为主,这在很多人看来比较枯燥乏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如包饺子、包粽子、做馒头等,也随着年轻人口味的变化而失去了传承。

国外的节日都是群体的活动,热闹非凡,而国内的节日主要以家庭为中心,有的还忌讳娱乐。以万圣节和中元节为例,同样是鬼节,却有着不同的过节形式。从宗教性来看,有学者认为:“万圣节虽然关联宗教,但其宗教性较为淡薄,而中元节与宗教有着直接关联,节日活动富含宗教节俗。”[5]因此参加这类节日,必须对宗教报以认同,这就对过节的人群有了限定,而万圣节却没有这种思想束缚。从家族性来看,祭祀活动的缺失导致了西方家庭观念的淡薄,以狂欢为主题的万圣节不一定要和家人集体行动。而中国有着特别的宗法传统,家庭、氏族在传统节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元节一定会有家族性的仪式活动。因此过节需要一家人的团聚,而现实是许多人背井离乡,无法回家祭祖,生活的忙碌又让他们无暇过节,所以很多传统节日并没有在年轻人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三.中元节文化在当代的传播策略

针对以上的原因分析,笔者对于如何改善中元节的困境、如何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如下思考。

(一)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国内外文化在不停地互相影响和碰撞,具有创新性的便能博得人们的眼球。因此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探讨如何创新传播中华传统节日的方式以扩大传统文化受众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大国学习。美国多次翻拍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 “巾帼不让须眉”和孝文化的力量。美国制作的喜剧电影《功夫熊猫》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元素,现已上映的三部电影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很大反响。自1985年日本光荣公司推出了“三国志”系列的网络游戏起,以三国历史为内容背景的游戏层出不穷,并且一些经典的游戏一直畅销不衰,对普及三国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都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潜力。同样,传播中元节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传说、历史故事、英雄形象,通过影视作品、游戏及各类衍生周边产品来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比如“目连救母”的故事曾被排成戏剧演出,我们可以通过“目连救母”的传说讲述盂兰盆节的由来;利用好“沉香救母”的故事发扬中国孝文化;追溯明朝大将汤和在温州等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向外传播温州汤和信俗活动;通过蔡莫的故事介绍中元节烧纸钱的由来;将各地中元节的节俗做成纪录片来传播等。

(二)打造现代化传统节俗

传统节日也在不停地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剔除传统节日中不合时宜、封建迷信的活动,同时保留传统特色。中元节未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其节俗与现代生活的脱节,因此得不到年轻人的关注。而年轻人广泛地接触各种媒体,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因此可以鼓励年轻的群体加入对传统节俗的改造中,在不改变节俗本质的前提下,增加其娱乐性和艺术性。比如将与中元节节俗相关的故事搬上大荧幕和舞台,以艺术化的形式向年轻人展现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参考广西一带的跳天灯习俗,将其发展成一种民间体育活动,鼓励年轻人通过竞赛的方式传承节日活动。利用好中元节各地特有的饮食文化也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如将河北吃羊蒸面、浙江吃饺饼、江苏吃扁食、广西吃柠檬鸭、广东吃濑粉、山东吃粗茶淡饭等通过美食博主、美食视频等网络途径进行传播,既介绍了各地中元节的食物又传递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放河灯是国内大部分地区都组织的节俗活动,传说可为鬼魂引路。帮其托生。这种以普渡和祈祷为目的的仪式可以广泛组织,以成为民间充满欢乐和希冀的活动。通过娱乐活动将中元节相关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不仅让祭典之后的娱乐活动具有“娱神娱祖”的作用,还能让年轻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节俗。

(三)弘扬我国孝文化传统

我们在打造现代化的传统节俗的同时,不能忘记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核。中元节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以孝文化为核心精神。在中国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祖灵崇拜是古代家族社会的最高信仰,儒家、道家都有着孝道的伦理观念。沉香劈山救母是为孝,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也是讲“孝亲”,历代祭祀先祖也是为了表孝心、传孝道,因此无论传统节俗怎么变,围绕孝文化展开的祭祀祖先、悼念先人的活动是不会改变的。这就需要向人们澄清:“鬼节”的鬼并不是西方万圣节的恶鬼,他们是曾经来过人间的祖先,可能是民族英雄也可能是至亲。只有消解人们尤其是孩童对鬼魂的恐惧,才能让他们怀着对先人的敬重去祭拜,去传承。

另外,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考虑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对中元节孝文化的认知障碍,我们要从受众的角度去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用符合受众习惯的方式去讲述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以唤醒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记忆及对中华孝文化的认同,通过传统节日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李商隐以一首《中元作》展现出了唐朝中元节道场的声势浩大、旌旗蔽日之象。可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至今都重视对先人的祭奠缅怀。无论现代物质文明怎样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发生了多大变化,中国传统节日所体现的孝文化都应该传承下去、传播出去。我们要多媒体多平台打造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创新传统节日节俗的表现形式,提高传统节日在媒体中的曝光率。不断向国内外普及传统节日知识,并且通过中外节日文化的交流让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变得更富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邓德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20,(17),57.

[2]康海玲.戏曲人类学探寻—马来西亚槟城中元节普度戏田野调查[J].《民间文化论坛》2007(2),188.

[3]王妍花.日本盂兰盆节和中国中元节的比较[J].北极光,2019,(3),73.

[4]李明华.福建闽南“鬼节”与冲绳“盂兰盆节”的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02),73.

[5]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J]. 社会科学动态,2017,(5),111.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一流课程建設研究”(编号:2020JXD06)的支持;同时得到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中国文化概况》新形态教材和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编号:21YH29B)的支持。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孝文化对外传播文化传承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