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情感培育: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层基调

2022-05-30 10:48张琪琪孟令马香莲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张琪琪 孟令 马香莲

[摘   要]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劳动教育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其中劳动情感的培育是整个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层基调。劳动情感作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基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联结的纽带、个体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在提升个体的劳动素养、丰富劳动者的精神追求、造就“思想家”式的劳动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以丰富的劳动情感感染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持续唤醒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从而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劳动情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对劳动教育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近年来,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教育竞争的加剧,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被窄化,劳动教育面临被淡化、弱化的危险。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同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養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社会各方面,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在此背景下,重新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劳动情感的培育,把握劳动教育的深层基调,对于加强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对劳动情感内涵的再理解

作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把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终生的教育信念和追求。时至今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尤其是他的劳动教育思想,着重关注劳动情感培育,将劳动情感的培育作为劳动教育的思想基调,为劳动教育持续开展注入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旨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在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劳动教育思想占据重心位置,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对劳动情感的高度关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情感是个体对劳动的情感态度,是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基因,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联结的纽带,更是个体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

1.劳动情感是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基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不仅需要德智体美四方面教育共同发力、协同影响,更需要劳动教育引领,尤其要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以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考察了劳动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关系后认为,劳动正在成为人们获得幸福和快乐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在自由劳动中,即使人们一生只能从事一种自己喜爱的劳动,也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因为人们通过劳动满足了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验到自身个性得以发挥的满足感,更是因为这种满足感和人的全面发展蕴含在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之中。同时,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劳动与智力发展、道德发展、情感发展之间由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3]即个体的劳动情感,只有劳动才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过劳动生活,没有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劳动情感,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那么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2.劳动情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联结的纽带

劳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倾注情感的劳动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体力劳动也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智慧和努力。劳动情感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充当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联结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时,总是给“劳动”加上一些修饰词,比如“创造性的”“自己喜欢的”[4]等,意在说明并非所有的劳动都可以无条件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单调乏味、无需动脑的体力劳动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就无法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样,单一的脑力劳动也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体力劳动中运用智慧的力量,而促进这两者联结的纽带就是劳动情感。在劳动情感的驱动下劳动者进一步思考,学习技能,进而完成复杂、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3.劳动情感是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

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反映着个体对人和事的态度,影响其判断和选择。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标,劳动者需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作为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无私的愉快”,即当人的心灵被自己所喜爱的劳动所占据时,打动他的不是能获得多少报酬,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带来内心及精神的满足。[5]但需注意的是,劳动从来就不轻松,因为劳动要求人们做出努力,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正的劳动生活总是伴随着疲倦、汗水和目的达到后的欢乐,这种欢乐与游戏、音乐等带给人的欢乐不能比拟,那些勤于、善于进行创造性劳动、知道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更能感受劳动所蕴含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劳动情感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劳动者勇于面对和尝试复杂的劳动且不会轻易放弃,在内心的激情、活跃的双手和理智的配合下,劳动者顺利完成创造性劳动,体会到劳动的欢乐,由此产生的热爱劳动的信念会更加坚定。

二、重视劳动情感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目的的确定,还是教育方法的选择,都渗透着个人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重要的精神活动,是人整体精神状态的指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劳动情感的培育,不仅对劳动者产生影响,还对劳动教育产生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1.劳动情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内涵的具体化,包含劳动态度、能力、习惯、精神四方面,其中劳动精神指以劳育美,以劳树德,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让学生热爱劳动。[6]因此,在劳动教育中重视劳动情感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明确其劳动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劳动素养在个体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人在精神发展上达到不为公共福利劳动就无法生活的阶段时,劳动情感就成为他生活中的鼓舞力量,劳动素养成为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品格和价值观。而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很多学校只是让学生参加简单的劳动,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整个劳动过程无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学生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劳动,以至于在成人后因找不到劳动的方向而不想劳动、不爱劳动,更不要说劳动素养的养成。所以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劳动情感的支撑,换句话说,个人缺乏基本的情感素养,劳动教育很难达到应有效果。

2.劳动情感有助于丰富劳动者的精神追求

通常,劳动者在从事一项劳动活动时,优先考虑的是劳动后将获得怎样的劳动成果,这种劳动成果往往指物质的、可见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再满足于物质结果,逐渐关注自身精神追求,期望通过有价值的劳动来满足精神需求,此时劳动情感就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强调劳动情感的重要性时指出:“无穷的精神能量在缺乏高尚动机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利于社会,而是白白浪费了。”[7]这里的“高尚动机”就指劳动情感。如果人的生活仅限于劳动,就会感觉世界枯燥、没有欢乐,因为生活除了劳动外,还有以“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为价值追求的精神生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进行的劳动教育不仅有耕地和牧羊,还有艺术讨论会和音乐讲座等培养劳动情感的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满足学生不同的精神追求。

3.劳动情感有助于造就“思想家”式的劳动者

“劳动者+思想家”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的培养目标,可称为培养“思想家”式的劳动者。实现此目标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和习惯,还需劳动态度和精神,即劳动情感助力。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教育目的分为社会目的和思想目的,社会目的是指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物质和精神),并进行自我服务,体现劳动的经济价值;思想目的是最终目的,即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社会目的和思想目的共同实现的结果是培养出“劳动者+思想家”:社会目的指向“劳动者”,通过创造财富和自我服务来帮助劳动者增强劳动自觉性、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思想目的指向“思想家”,通过创造性劳动为自己和他人谋福利并获得荣誉感和尊严感。劳动不仅要用工具,还要用思想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这点,所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劳动看成是需要智慧、复杂的事情,在劳动中体验自豪感,使劳动成为精神需求,培养出不仅能劳动、会劳动,能使用工具,还能深刻思考问题、情感细腻的“思想家”式的劳动者。

三、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劳动情感

在劳动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劳动者的情感放在最显著和最重要的位置。但并非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对劳动产生积极情感,对于那些暂时未对劳动产生强烈积极情感的劳动者,需要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式,使劳动者尊重劳动,享受劳动,热爱劳动,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1.以丰富的劳动情感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指出教师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应具备劳动情感素养,用丰富的劳动情感感染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愿与情感,使其产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培育的前提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劳动情感,与学生一起劳动时自然地向学生展现劳动情感。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变化非常敏感,善于与学生就劳动过程与结果交流,用自身劳动情感带动、感染学生,全方位发掘学生的劳动潜质,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丰富的情感环境,不要命令学生去理解,而要运用自身劳动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是学生获得善良情感的重要方式,他们在劳动中感受自己的力量,在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奉献给他人的瞬间情境中深刻地了解别人的精神世界。[8]

2.通过创造性劳动唤醒学生劳动情感

创造性劳动需要在体力劳动中注入智慧因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会让劳动者体验劳动所产生的神奇、巨大、可改造一切的力量,并让他们相信,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劳动,都可提供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从而唤起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单一劳动难以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还可能使学生将劳动看作负担,要设计手脑并用、创造性的劳动项目。所以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努力让各种劳动充满智力因素,让学生手脑并用,感受创造性劳动的趣味和价值,唤醒其积极的劳动情感,使其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3.通过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具有模仿性,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好奇,一旦觉得有趣便会模仿。因此可利用儿童模仿的天性,为其树立榜样来激发劳动热情。劳动情感的培育最忌空洞的说教,榜样远比说教有信服力,榜样的力量不可估量。劳动榜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榜样,指教师整个精神生活的榜样。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一同参加劳动,教师对劳动的热情和参与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感情。二是高年级榜样,高年级同学熟练的劳动技能激励着低年级同学,也成为低年级同学向往的目标。三是已毕业学生中的榜样,对劳动的强烈感情驱动他们着迷于创造性劳动,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劳动榜样。在劳动教育中树立三种优秀的劳动榜样,对于学生劳动情感的培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对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的启示

劳动教育是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使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从自身劳动成果中体验满足感。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实践,学生大都具备相应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但劳动情感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关注劳动情感的培育,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1.注重劳动情感素养的提升

劳动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劳动素养,只有精通劳动技能并具备劳动情感素养的教师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教师劳动素养的提升需要以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和劳动教育理论内化为基础,否则外在措施终将无法内化为教师的行动热情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将劳动情感培育作为切入点,注重教师劳动情感素养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高度认同自身所从事的劳动教育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劳动,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教育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的性质和理念、目标和内容、方法和评价等,[9]具备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劳动充满热情,尤其是在自己精通的劳动上,这种热情需要强烈的学习意识来维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技术及形态变化,及時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2.重视创造性劳动的开展

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形式,创造性劳动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学校应设置一定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体会自己创造的快乐和满足感,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学校在设置创造性劳动时,应避免劳动的两种异化,即把劳动作为惩罚的方式、将劳动作为调节学习紧张的方式。这两种异化方式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更无益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情感。同时,在避免劳动异化的基础上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课程开展创造性劳动,在体力劳动中注入智慧,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运用智慧提高劳动效率,体力劳动促进思考,两者相辅相成。创造性劳动需要学生手脑并用,此过程中学生的感觉器官得到锻炼,并可发挥自主创新精神,体验创造性劳动成果带来的满足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崇尚和热爱。

3.在劳动教育中积极树立劳动榜样

在劳动教育的方法中,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树立劳动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这一方法在劳动情感培育中同样适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同类型的榜样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劳动情感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榜样教育是以先进事迹为榜样,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创新行为方式的教育活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10]因此,在劳动情感培育中采取树立劳动榜样的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树立劳动榜样需要体现主流价值并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认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劳动教育中应树立两种类型的榜样:一是学生榜样。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同龄或有相似经历的榜样。树立榜样时应选择能够体现时代特点、与个体身心发展相协调的榜样形象。二是教师榜样。教师对劳动的态度、情感及参与劳动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情感,所以树立教师榜样应慎重,每一位教师榜样都应对劳动有极高的热情。只有树立真正有感染力的劳动榜样,才能为学生劳动情感的培育助力。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致力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致力于培养“劳动者+思想家”,他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更重视学生劳动情感的培育,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劳动情感培育的途径。但作为劳动教育的深层基调,劳动情感的培育渗透在劳动教育实践的各个角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以丰富当代劳动教育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12-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习近平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11-24)[2021-12-10].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856.htm.

[3]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0.

[4]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79.

[5]王书惠.论劳动中的情感因素[D].郑州:郑州大学,2013:16.

[6]龚春燕,魏文锋,程艳霞.劳动素养:新时代人才必备素养[J].中小学管理,2020(04):9-11.

[7]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90.

[8]马多秀.学校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9.

[9]冯光国.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08):68-70.

[10]李昱蓉.劳动育人机制中榜样教育的视点选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2):18-21.

作者简介:张琪琪,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1074236205@qq.com(陕西宝鸡,721013)

孟令,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1933495205@qq.com(陕西宝鸡,721013)

马香莲,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E-mail:maxianglian230@163.com(陜西宝鸡,721013)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