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及实践要求

2022-05-30 10:48向小琴张登奎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原则

向小琴 张登奎

[摘   要]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是高中学段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需要精准抓准契合点,厘清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把握基本原则并明确实践要求。研究者立足教学实践,提出应将相关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主体性、启发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原则。教师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有序融入,把握教育契机等。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思政课;原则;实践要求

随着“五育并举”的持续推进,劳动教育成为高中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落实高中学段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清晰的定位,明晰融入的基本内容,把握融入的基本原则及实践要求,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基本内容

1.劳动知识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以下简称《纲要》),应选择与思想政治学科契合度较高的必备的劳动知识,促进二者融合互通,统筹教学内容。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课,就可以将劳动知识融入其中进行统筹(见表1)。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其内容并非具体的生产性劳动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素养,让学生正视劳动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融入表1的个别单元,而且能够贯穿整个思政课教学实践。

2.劳动能力

勞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应该形成的必备劳动习惯、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人文体验与和谐审美的能力、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切地提升和实现“以劳树德”;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的能力,能够提升和实现“以劳增智”;在完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实现“以劳育美”;通过“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在实践中能够改善个人身体素质,实现“以劳强体”;在教学实践的全程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实现“以劳创新”。[2]在实际教学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导向的课堂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政课程力图培养的学生必备关键能力有效衔接。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自主地从复杂新异情境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在目标导引下依靠现有条件制定可行的选择方案和时间等要素的安排;会独立进行思考和认知,有批判思维,能够提出独立的甚至创造性的方案、观点和看法;能够独立对现有方案进行基于事实的推理论证;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等。

3.劳动价值观

根据《意见》和《纲要》的思想内核,加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珍惜劳动、不重视劳动技能、不尊重劳动”等现象,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念。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隐性的教育内容,将其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过程是长期的,具体内容是多维的,既有崇尚劳动的基本态度,又有其背后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还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文底蕴、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要求。劳动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通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3]总而言之,劳动价值观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价值观引领的题中之义,更偏向于精神维度,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形成愿意劳动、有能力劳动、热爱劳动的真实情感和态度,并从更深层的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中真正增强劳动认同,为未来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的劳动者奠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原则

在明确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融入原则,以提升其实效性。

1.主体性原则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促进劳动素养的提升,其核心要义是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必需遵循主体性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有效把握学情,在内容设计、任务要求、活动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遵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必须正确定位,发挥主导作用,着眼于学生发展,基于对学生经验、时政热点等的分析,坚持以正确理念指引,有效把控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实践参与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2.启发性原则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表现为一种隐性教育,需要学生从内心增强价值认同,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并最终能够外化于行。这种隐性教育需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例如,强调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任务,基于任务驱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勤于思考的过程。启发性原则意味着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由此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主动提升,发挥教学与实践的协同作用。教师要整体考量,做好前端分析,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深刻体验、联系并理解生活。教师还要布置适宜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与思维,打造深度学习的课堂新样态。

3.系统性原则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偶尔呈现一节“样板”课,而是要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贯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思政课也有其自身的学科逻辑系统。系统性原则反映了教学实践的整体性和有序性,要让教学实践有纲有目,做到系统规划,让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过程形成有机整体和高效系统。例如,新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以“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脉络呈现了教材的理论逻辑,而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其中,需要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将之进行系统规划,有序推进,让学生能够达成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及生活实践的系统的逻辑统一,引领学生由一点而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地推进,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4.针对性原则

教学时间尤其是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却是多维的,因此,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以聚焦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要将有效的教学内容进行衔接,打造高效的深度课堂。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选取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往往不同,教学内容虽然主要来源于教材,但却高于教材,其由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架构而成,其外延远远大于教材内容。如教师精选内容后,要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政热点的方式,达成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

5.实践性原则

劳动教育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实践中来,最后回到实践中去。高中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教育意蕴的实践活动,始终坚持“铸魂育人”,强调教师进行真实的实践情境创设,依托实践性内容载体进行教学活动。坚持实践性原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整体的实践推进过程,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和情境素材,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实践,强化实践性评价导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提升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参与力度。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实践要求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最终指向的是二者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上的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在明确和符合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循序开展教学活动,以真正促进二者的融合。

1.有的放矢,坚持目标导向

目标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教学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做到有的放矢。教師主导和践行教学实践中的所有设计、问题、活动等,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做到把目标导向贯穿于教学实践全程。根据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特性及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目标应蕴含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要求,也应该包含高中思政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及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要求。在宏观目标指导下,从整体着眼。同时,目标应是具体的,要有明晰的操作性,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重难点等过程,都应该有鲜明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方向引领。

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重点转向劳动素养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想衔接的目标导向,教师要精准定位个人角色,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主动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真正引导学生由解题转向“解决真实问题”。

2.循序渐进,强化有序融入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层次地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这一要求需要教师着眼于整体,在统筹目标内容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考量,并在此整体性视角下针对具体课时层层推进教学。

从宏观上看,教师首先要在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树立全局观念,在目标价值的引领下践行统筹规划,就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掌控和有层次性的规划。从微观上看,教师必须就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及教学评价进行有层次的安排,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形成教学系列及教学的实践链条,从而在层层推进中建构起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框架,达成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等逻辑链条上的同一性。

3.与时俱进,把握教育契机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是教师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需要教师扎扎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有序推进,而教学本身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与时俱进,把握教育契机。虽然新课标的要求及《纲要》的内容相对固定,但是生活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因此,在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时机至关重要。教师要做“有心人”,抓准契机,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例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从历史中充分汲取营养,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又如,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中国式浪漫”惊艳了世界。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举办的重要盛会,包含很多教学可用的素材,如奥运会筹备幕后人物的故事,冬奥智慧到家国情怀,也可从百年前“奥运三问”的历史视野到如今惊艳世界的“中国风”背后的价值意蕴……如此等等,北京冬奥会就成为良好的教育契机,经过有效引导,可预见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教师在抓准这一契合点后,可挖掘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使那些原本静默的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活化”,使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由认知到认同,进而追求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目标引领之下,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实践,发现并利用有效契机,提升教学实践,达成高中思想政治理论逻辑与劳动教育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3-27(1).

[2]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3-3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向小琴.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8):18-21.

作者简介:向小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E-mail:549960268@qq.com(四川成都 610041)

张登奎,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E-mail:4592768@qq.com(四川成都,611731 )

基金项目:2021年度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研究”(编号:DZX20210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三角函数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