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 13:17张秋燕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 议题教学要处理好“议什么”和“怎样议”的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好议题,给学生的议论创设议境,引导学生筛选议材,从而通过议论来建构自己的议理。议题教学能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议起来”“思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让议题教学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抵达“议题共生”的境界。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小学教学

议题教学是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种新范式。议题教学是在一定的“议题”引领下借助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议题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也不同于“保姆式教学”的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议起来”“思起来”。相比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议题教学能打开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议题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主体性的“大写之人”。

一、议题教学的根基:议题

议题是议题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议题教学的归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议题教学,学生既可以以教材中的话题作为议题,也可以以社会热点问题、现象等作为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议题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摆脱了课堂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开发者。当然,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可能会提出系列性的话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话题进行梳理、疏导,从中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议题。

一般地,有争议、开放性、思辨性、两难性、综合性的话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辨、交流,更有助于学生突破自身的认知惯习,让学生在质疑中“明辨是非”,表达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正视不同学生的观点、思想、主张等的差异,在引导学生议论时,要鼓励学生“固执己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从而让议题在论辩中走向澄明,走向敞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反思、批判,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接纳。

比如,在教学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我们排好队》这一章节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遇到老人、残疾人,我们是否应该允许他们插队?显然,学生在一般性的共识之外,提出了特殊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的体现。基于此,笔者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这一问题,将其作为议题:“是啊,如果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这些特殊人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议题,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通过思辨,学生认识到排队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社会规则,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一种具有文明礼仪修养的表现。在坚持排队的同时,主动关照一些特殊人群。如此,社会才能更和谐、更美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议题是由教师精心设置的,有些议题则由学生的问题演变而来。换言之,有些议题是预设性的,有些议题则是生成性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话题等作为议题。议题是议题教学的总引线,是议题教学的灵魂,决定着学生议论的品质和成效。

二、议题教学的母体:议境

议题是议题教学的脉络、线索。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可以围绕议题展开,除此之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论辩性的语境,这就是议境。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议境。只有拥有良好的议境,才能活跃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议”的状态。

良好的议境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创设议题情境,一方面要把握“真”,要让情境中的素材、资源是真素材、真资源。为此,议境最好是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让议境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对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感召力、向心力。另一方面,议境要把握“多”,要能激发学生的多向思考、想象,要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思考、探索、活动,从而让学生有话想说和有话可说。

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生命最宝贵》这一课,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与父母、同学春游、旅行、吃大餐。在这种视听盛宴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观看微视频,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生活的美好,有的學生想到了生命的可贵,有的学生想到了与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学相处的宝贵时光,因此要珍惜共有的美好时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议题:“生命的诞生是艰辛的,生命的成长更是漫长的,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由于这一议题是嵌入在情境之中的,因而能激发学生的议论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议境是一种氛围、一种气场。借助议境,学生能够展开积极的研讨。置身议境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引导学生大胆阐述观点、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议境,将议境设置在“教”和“育”的交汇点上,设置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难忘点”上,设置在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目标的“需求点”上。只有这样,议境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

三、议题教学的核心:议材

实施道德与法治的议题教学,需要开展富有逻辑性、层次性、雄辩性的议论,其关键在于议材的支撑和支持。所以,引导学生借助议材进行议论,是议题教学的关键。好的议材总是让人信服,总是会促进人的认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议题教学中采撷、选择议材,让议材为学生的议论服务。

在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拥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拥有敏锐的大脑,去引导学生捕捉良好的议题素材。一般来说,议题素材要具有针对性、生活性,要接地气,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议论有底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打开议论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考量,从而让议论不是简单地、单向度地阐释或者达成一致,而是在商讨、研讨、论辩、解释、评价中达成一致。在议论的过程中,不仅要阐释自我的观点,而且要对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这样,真理才能愈辩愈明。在论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论证是否严密,论据、论证中有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等内容。

比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章节属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对其比较陌生。为了发掘学生的议论潜质,笔者在教学中将新修订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的未成年人问题。这一课前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从而积极卷入其中。有的学生收集了沉迷网络的相关事件,有的学生收集了校园欺凌的相关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是新闻事件,因而是真实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在议论的过程中,纷纷旁征博引,用相关的事实来佐证“网络游戏”“父母离异”“关爱缺失”等对孩子的影响。

议题式教学,总的来说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议什么”的问题,或者说“议什么题”;二是“怎样议”的问题,或者说“题怎么议”。为此,教师不仅需要深入研究“题”,还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议”。要让学生的“议”紧紧围绕“题”,也要让“题”能引发学生的“议”,进而让议题教学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抵达“议题共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简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

[作者简介]张秋燕(1984—    ),女,江苏如皋人,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刍议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