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世读诗

2022-05-30 13:58王立世
诗潮 2022年8期
关键词:尘世首诗故乡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一千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一百多篇。著有诗集《夹缝里的阳光》等,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获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中国诗界》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离 离

那天在山顶,靠过一棵树

好久没那么依靠过

任何东西了,就徒生悲凉

那天在山顶想过一个人

他曾来看我,他沿着那条路

找到我,也沿着那条路

和我分开

而此时只有白茫茫的雪

和雪啊

[王立世赏评] 离离的叙事很简洁,抒情很别致,二者又水乳交融。发生在路上的人生故事,温暖中有悲凉,惊喜时有失落,相互交織于一体。“而此时只有白茫茫的雪/和雪啊”,这个结尾很有意味。过去被覆盖,未来不知在哪里,含着无穷的感慨和期望。

为了爱

二月蓝

我愿成为一个最大最好最美的桃子

而你,是我

最想要的桃核,为了爱

我要将你,紧紧地包在我的果肉里

[王立世赏评] 什么是爱?二月蓝用一个意象告诉了我们。在我看来,比那些空洞的抒情好多了。诗不在长,短的往往胜过长的。诗也不在多深奥,浅显的往往胜过深奥的。关键在诗人有没有真情,对生活够不够敏锐。

土命人

续 默

和土地

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

他们尝到了土里的甜

也吃到了土里的苦

这两个最土的土命人

让儿女都暂时离开了土

他们却 一前一后

都入了厚厚的黄土

[王立世赏评] 这首诗土字一共出现了八次,一点也不觉■唆,反而感到很凝练,因为每次意义都不同,诗意就出在这个“土”字上,出在“让儿女都暂时离开了土”“他们却一前一后/都入了厚厚的黄土”的戏剧性。父母与土打了一辈子交道,有苦也有甜,甜是尝,苦是吃,从两个动词就可判断苦大于甜。为了不让女儿受苦,改变土命,才让她离开土地,但这是暂时的,因为最后还会回到土中,这是生命的归宿,谁也无法改变。

写 意

高亚斌

需要写下一头牛

头角愚钝、脊背宽阔

在安放下整个夏天之后

再安放一个小小牧童

村庄花瓣般空旷,树木繁茂

把世上所有荒凉遮掩

鸡鸣犬吠护卫着午眠

还有不肯向梦乡归隐的

顽童的嘈杂声

青杏的颜色一点点转黄

昨天的桐叶

今天又大了一圈

麦田在退潮时,被时光

淘出了黄金

事物如此喧嚣,而上帝有条不紊

他在夏日的枝条背后

随意安排了

几声蝉鸣

[王立世赏评] 这首诗可以画成一幅画,我给它命名为《乡村夏日》,是一幅写意画,在“意”的开掘上比一般乡土诗更胜一筹。第一节,写“头角愚钝、脊背宽阔”的牛可以安放“整个夏天”和“一个小小牧童”,一开始就稳住了神。这样的背,可以安放我们漂泊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安定下来。看似平实,立意高远。真人不露相,写诗也一样。云遮雾罩的,都属于不真人。第二节写“把世上所有荒凉遮掩”的花瓣和树木,凸显乡村的温馨。守护着午眠的是“鸡鸣犬吠”和“顽童的嘈杂声”,以动衬静,互不影响,一幅和谐的生活图画,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第三节,时间已经到了深夏,体现在“青杏转黄、桐叶大了一圈、麦田在退潮”这些自然变化。时光静静地流逝,可喜的是麦田“淘出了黄金”,能想象到乡亲们脸上溢出的喜悦,那种知足的颜色与黄金一样。第四节写“事物如此喧嚣”,其实谈不上喧嚣,与都市的喧嚣有天壤之别。出其不意地写到有条不紊的上帝安排了几声蝉鸣,成为画外音。蝉鸣仿佛是为了对付喧嚣,其结果是万物重归宁静。诗中的上帝不是救世主,而是自然。诗人的写意一点也不空洞,有牛、牧童、花瓣、树木、鸡犬、顽童、上帝、蝉等众多意象的支撑,但又空灵丰富。他写的是乡村,但又不完全是乡村,是一种生活理想,是一种人生境界,虽然没有触及现实矛盾,但对物欲泛滥的现实是一种无声的反驳和批判。

快要用尽我的尘世

鲁 橹

我知一切无 却弄出声响

只为提醒

我来人世一遭

我尊重父母所赐的皮囊

尽可能让它生发出光

照见走下去的路 最黑的部分

也从旁人那借一点亮

这世间给我的甘露

如项链绕着 我常顶着花冠

行走在流水中

请草木虫鱼看顾我羞惭的心

我知一切无 却弄出声响

且奉上这滔天的勇气

我快要用尽我的尘世

一句糊涂的话 一直揣着

这尘世 远没有说尽的时候

……

[王立世赏评] 人生是怎么回事,诗人想明白了,但不愿意被众声淹没,不愿意暗淡地活着,向着美好努力,但面对甘露和花冠又生出羞惭,感恩与反思并存。“我快要用尽我的尘世”,但“这尘世   远没有说尽的时候”。这矛盾,写尽了对尘世的留恋。这首诗像一份自白,但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意象饱满又意味深长,特别是省略号的运用,一般在后,诗人有意提到前面,不是形式上的花样,而在暗示前面想说的话还很多。

故乡在秋风中摇晃

海东青

故乡被风吹成弯弓

弓弦是断藕递来的一根丝线

落叶是离弦的箭

偶尔射在身上

却轻轻的

就像童年

母亲把木棍高高举起时

总轻轻地落下

[王立世赏评] 这首诗题目有点萧瑟,有点揪心。诗人把故乡比作弯弓,而且是被秋风吹成的弯弓,想象奇崛。秋风怎么会把故乡吹弯呢?显然是夸张,饱含怜惜之情。“弓弦是断藕递来的一根丝线”,断藕怎么递来丝线?又是拟人的手法。此弦柔软如丝,流露出无法割舍的情感。“落叶是离弦的箭”,这比喻没人用过,十分新颖。落叶急着归根,诗人也归心似箭。第一节,三个比喻,意象密集,但没有丝毫的沉闷之感。承接题目的摇晃,开启第二节“射”的结果。落叶没有归根,诗人没有還乡,出人意料的是落叶箭一样射在诗人身上,有点荒诞和魔幻,这是乡思所致。“轻轻的”与“丝线”一脉相承。诗人在结尾用了一个类比来抒情:“就像童年/母亲把木棍高高举起时/总轻轻地落下”。不但形似,而且达到神似。摇晃的是故乡,也是诗人。射出的不是箭,而是故乡慈母般的爱。此爱不空洞,而且略微有点疼痛感。这首诗成功在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类比交错使用,彼此关联,融为一体),成功在想象与现实的貌离神合(想象奇特,但没有脱离现实),成功在情感的深厚积淀(不同于泛抒情,情感真诚深刻,表达含蓄蕴藉),成功在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克服了新诗严重的散文化倾向),成功在题目与内容的前呼后应(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故乡”“秋风”“摇晃”在诗中扩散、延伸,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为一体)。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思想达到完美结合的好诗,在写故乡的诗中辨识度极高。

一个人的乌托邦

兰 雪

一个人的乌托邦

疆域不必太大

能转身即可;海拔不必太高

站在高处,能看清体内的矮子即可

在这个世上

滞留的时间不必太久

从盛开

到凋零,花蕊上

能放下“从容”即可

墓碑不必太巍峨

高度与宽度,刚好写下一个人的名字

即可——

[王立世赏评] 没有欲望,人生就会失去动力和意义。欲望过度,人生就会扭曲变质走向反面。兰雪介于二者之间,没有多大雄心,但又不是得过且过,有风轻云淡的知足,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有超现实的洒脱,有自我的反思。就是这些在别人看来不是什么的念想,被她喻为乌托邦,可见她的不容易。太高蹈的诗,背后是心虚。而这首低调的诗,却透出一种自信。

我想拍一部电影

阿 鲁

我想拍一部电影

拍一个人在黄昏走向远方

不要下雨,也不要有凛冽的大风

他一直向前走,既不回头看

也不要坐下来休息,或者抽烟

就好像他身后并没有什么

需要他等待或回顾

地点最好是在一条老街上

没有其他人走过,更没有人

注意他的到来和离开

甚至连一只狗或者猫

都不需要在镜头里出现

自始至终,他都不需要说话

我要让观众只听到一个声音

就是他的脚步声

平稳有力,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节奏

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不要太快

也不要太慢,直到我的眼睛

渐渐模糊,渐渐干涸

[王立世赏评] 诗人想拍的这部电影,就是他的人生。第一次读完,可能觉得有点单调乏味,慢慢地,就会感悟到其中的从容和自信。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独与天地往来,“不要”“不可能”“不需要”表达一种理想,正反衬出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我要让观众只听到一个声音”,突出主角的唯一性,虽自信,但有点孤单。如果在众声中能够辨别出他的声音,个人融入社会,社会又烘托个人,更符合实际,其存在价值更大。“平稳有力,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节奏”,事实上人生的节奏也不可能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理想主义者往往超越现实,活在梦幻的境界之中,容易与现实失之交臂。

独 饮

修 远

老了,我一定做个纯朴的乡下人

在阴雨天,骨头发痛

我就搬来一口树桩,用苞谷芯引燃

只需一把花生:我一边剥,一边吃

一边把空壳丢进火里;

一瓶低质的烈酒,让我度过整个下午

我将忘记一生中的多少事?

多少碰杯不值一提?

即使有熟人下乡,我也只点个头

决不起身,也不打个招呼

[王立世赏评] 为了生存,自我不断被环境消解,年老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独饮》就是寻找自我的例证。一把花生、一瓶劣酒虽然不值一提,但能感觉到自我的真实存在,超越于尘世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和虚情假意的穷于应付。人不再为利而活着,不再因利而变异,不再化妆表演,不再看别人脸色,不再点头弯腰,不再耍小聪明,不再挖空心思,不再紧张,不再防备,不再担心,不再恍惚,不再见风使舵,不再落井下石,不再踩着别人往高处爬,发现自己原来追求的都是身外之物。过去的自己多么荒唐,多么卑微,多么可怜,多么没有尊严,多么没有价值,悟到这些,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身心一下放松,人性开始回归,才感觉到普通人的生活原来多么美好。

猜你喜欢
尘世首诗故乡
故乡的牵挂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月之故乡
旋转木马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