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古诗教学

2022-05-30 15:15韩莺妹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桃符爆竹古诗

韩莺妹

古诗以其简短精炼、意蕴丰富等鲜明特点屹立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数量较原来有大幅度增加,从中可见新时代语文教育教学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优设古诗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尽情感受古诗之美,领悟古诗的内在精髓,培育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优异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坚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一课教学为例,重新审视当前的小学古诗教学,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教学进行分析,探讨改进古诗教学的有效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一)古诗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仍受应试教育影响,认为小学古诗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了解古诗意思,然后会背诵、会默写、会考试即可,无须把简单的古诗教学复杂化,长期按照“讲诗意—背古诗—会答题”的模式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则按部就班,在古诗教学中只侧重于传授古诗知识,每首古诗都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等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单一死板的古诗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师自身素养缺失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教师积极地进行了许多新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部分一线教师未能跟上时代脚步,对语文核心素养缺乏认识和解读。有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必须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跟上时代步伐,但由于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疲于应付。这些一线语文教师因为主客观原因,导致在古诗教学中无法引领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也难以提高。新时代背景下,呼唤着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更新教育理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学生学习低效失趣

古诗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虽然大多都较为简单,但与现代文相比,语言表达差异大,风格完全不同。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他们而言要理解古诗是件有难度的事,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很难设身处地地与诗人感同身受。这就导致一些小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下降,也降低了学习热情。

二、优化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路径

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一课教学,谈一谈如何探索利用有效的教学路径,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激趣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学家夏丏尊曾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语感是语言素养中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有很多,诵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古诗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值得反复品味诵读。

首先,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教学《元日》一诗,课伊始,教师播放赛龙舟图、吃月饼赏月图、踏青扫墓图等典型的传统节日习俗图,通过看图片、猜习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接着检查预习,初读古诗。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入屠苏、换旧符”等字词的读音,指名学生读正音后再全班齐读。接着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尝试自己读出节奏,教师随后示范指导。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五言、七言为主,五言诗、七言诗的节奏划分,一般都有规律可循。如在五言诗中可以依据“二三”或“二二一”来划分;在七言诗中则以“四三”节奏为主,也可“二二三”“二二二一”。《元日》一诗,可以这样停顿:“爆竹/声中/一岁除”,也可以这样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停顿时,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断了但气息不能断。

其次,把握情感基调,读出饱满的感情。每一首古诗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诵读时语调声调也不同。《元日》一诗表达诗人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欢乐自信的情绪,朗诵时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前两句诗意后,说:“同学们,此刻就是春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屠苏酒,你手持酒杯会祝福谁呢?”学生可能说祝福爸爸妈妈,也可能是祝福爷爷奶奶。教师接着说:“带着你对他们的新春祝福读读诗的前两句。”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春节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情感。古诗蕴涵的情感或激昂、或忧郁、或愉快、或难过,引导学生依据古诗内容、意境和情感采用不同的声调来朗读,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古诗内涵拥有更深刻的感悟,不仅增强语感能力,语言素养也获得了提升。

最后,丰富诵读形式读出趣味。单一的诵读形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教学时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或指名读、或范读、或配乐读、或师生配合读……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古诗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和浓浓的语文味。《元日》一课运用到的诵读形式有自由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想象画面读等,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古诗。当发现学生读“千门万户瞳瞳日”这句时语调不够欢快,于是教师进行了范读,“新年的早晨,初升的太阳照着家家户户,人们忙着贴对联,开门迎新啰!”教师边说边播放开门迎新春的微课视频。学生听了教师范读,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观看微课后的引读语调突出“瞳瞳日”三个字,把开门迎新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

(二)联系生活,理解古诗内涵

古诗虽然很多都来自距离我们相当遥远的年代,但是古诗中描绘的风景,诗中所写的故事与人情,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仍然存在。学生对古诗的语言表达形式较为陌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对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是件有难度的事。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经验,会促进学生对古诗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这也是对古诗内化的积累。

《元日》一诗描写到宋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有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些春节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学生并不理解诗中写到的“爆竹”“屠苏”“桃符”。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诗句意思,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爆竹”“桃符”等图片,播放介绍屠苏酒等微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诗中写到的春节习俗,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古诗描绘的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爆竹”一词时,教师问:“谁知道爆竹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爆竹图并补充:“相传每到除夕这天,有种叫‘年的怪兽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古人为了驱赶年兽,就会燃放爆竹。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烧的时候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出示爆竹图片并播放爆竹声)。古人燃放的爆竹,流传演变到现在就成了鞭炮。”同样,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了“桃符”一词的意思后,教师出示桃符的图片并介绍:“古人用桃木板画着门神或门神名字,挂在大门上用于避邪,这就是桃符。后来变成门神图纸(逐步展示桃符演变图),现在就变成春联了。古人在门上挂桃符是为了避邪,现在人们在门上贴春联,是为了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把诗中写到的春节习俗“爆竹、桃符”与学生生活中的春节习俗“鞭炮、春联”相联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并感受到诗中描写的节日气氛。

(三)想象画面,感受古诗意境

古诗以含蓄见长,用短短几个字道出无尽的言外之意,用寥寥数笔勾画出生动的连环画卷。与中国书画一样,古诗讲究留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象。想象,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填补古诗的留白之处。学生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理解古诗所承载的意境。

在教学《元日》时,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读着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怎么样的场景?”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生的描述中了解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他们进行汇报交流时,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小结,指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描述,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这样描述:我仿佛看到春节的一天,人们正在家门口燃放鞭炮,耳边响起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暖暖的春风吹在身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畅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边喝边给亲人朋友送上美好的新春祝福;初升的太阳照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把门上的旧对联取下换上新对联,迎接新春的到来。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着热闹的节日场景,说得自然也精彩。

据了解,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欢读古诗、读不好古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走进作者描写的古诗意境,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果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就会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古诗中的文字生成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图像,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一举多得。

(四)立足背景,体悟人文气息

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完成的。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教学,应将古诗背景资料引入教学中。将古诗背景资料引入教学中,不仅能将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人文气息的体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古诗人文气息,品读完古诗后,教师播放微课介绍王安石资料: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大概49岁,那一年他刚当上宰相不久,为了让国家更加富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于是在全国上下推行新政策。新年第一天的早晨,诗人看到家家忙着过春节的喜庆场面,联想到新政策开始的新气象,提笔写下了这首诗。看完微课后教师问学生:“你觉得《元日》这首诗,仅仅表达了王安石过春节时喜悦的心情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悟到这首诗还表达了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后,让学生带着王安石的美好心愿一起再读读这首诗,学生感受自然又不同了。

(五)拓展延伸,丰富语言积累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朝历代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不同的诗人写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光靠课内四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中去。学生只有大量积累古诗文,才能充分吸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熏陶,从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学完《元日》后,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起到“以一带多”的目的。可以拓展同主题的诗词作品,如宋代诗人陆游的《除夜雪》,苏轼的《守岁》,南宋诗人戴复古的《除夜》,明代诗人文徵明的《拜年》,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也可以拓展同个诗人的作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梅花》等诗,进一步感受王安石诗词的语言特点和审美价值。也可以拓展同题材的作品,借助描写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使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如宋代诗人文天祥的《除夜》,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教师酌情选择诗文进行拓展,把自己搜集的作品分发给学生直接感知,并作适当的提问,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进行适度地拓展,以点带面,使学生由此及彼,连接课内外,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以一带多”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都能激发学生对积累古诗词的欲望。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有效的古诗课堂,特别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路径和策略。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更新教育理念,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路径,才能让学生在古诗学习的道路上收获颇丰,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注:本文为2021年度福建省宁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的研究”(立項批准号:FJNDKY21-232)的阶段研究成果。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桃符爆竹古诗
空气爆竹
“拟古诗”之我见
元日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