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案例教学法助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

2022-05-30 15:15陈碧青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陈碧青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要求的情况下,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充足的文化知识,也要重视学生在实际成长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国家设置的基础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以往的基础教育中,往往处在边缘化和弱化的位置,违背了国家课程相关教学目标的设定初衷。为此,农村小学要重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并加强对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将枯燥、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境空间中实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形象化呈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要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法开放性的教学特点,凸显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并且,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与具体化,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另外,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这一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实行案例教学法的环节分析

首先,妥善的课前设计。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典型、真实的生活案例,如此才具有说服力。另外,案例要具有明确的主题,包括相关情节与人物的设置,要有着一定的真实性,如此才会蕴涵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教育也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其次,课堂教学过程。对案例的应用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由教师来予以解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掌握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在案例的讨论和寻找案例中相关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在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解惑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课后总结。在课程完毕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所展开的案例进行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发表出相关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做出相关总结,针对一些学生所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来展开辩论,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辩論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实现灵活运用。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助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自身人格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能为小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打下坚实基础,也可以让小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了解法律常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设计,并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创设相应情境,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一)巧选导入案例,做好课前设计

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必须注重案例这一主体的合理选择。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案例的准备,选择符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案例,使学生可以理解案例,并通过案例学习掌握教材内容的相关知识。

在选择案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选取超过学生理解水平和接受程度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此才能被小学生所接受,从而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案例选择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和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水平,并结合课程教学的标准和要求分析教材内容,还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生活性,要选择符合农村小学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案例。数量在精不在多,关键是要能够典型,要具备学习和讨论的价值,以案例导入新课,将学生快速带入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学习第一课“我是独特的”过程中,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要根据案例选取的相关要求,搜集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案例,如选择“两只青蛙的遭遇”这一案例来作为本堂课程的授课载体,这一案例当主要阐述了小青蛙掉到了装有牛奶的瓶子中,由最开始的恐惧、无助,到后来不断努力跳出瓶子,回到生活世界的故事。这一故事充分展现出了小青蛙的心理变化,而且也明确展现了小青蛙不畏艰难、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这一品质。而另一只小青蛙,在掉入牛奶瓶子之后,尝试跳几次,没有跳出瓶子,就选择了放弃,最终被人抓走。

两只青蛙,两种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遭遇,两种不同的后果,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能够坚持不懈,坚守信心,努力达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案例对“突出自信”“坚持就能成功”这两种理念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带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案例,往往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种有趣的案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设计典型案例,引发深度思考

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典型案例的设计主要指的是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中所标注的知识点和重点来进行案例的设计,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真实案例为蓝本,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案例背后所蕴涵的理论知识和道理,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反思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可以通过深度思考和探究来明确其中的哲理。

部分地区农村小学信息获取的途径较少,且很多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把握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历,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典型案例的设计。这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真实典型案例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产生更多更具有价值的收获。

例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第六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来设计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例如,同学小华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上一次他的爸爸生病了,他一直在爸爸的身边进行细致的照顾,当爸爸需要吃药的时候,他帮助爸爸拿水杯,爸爸说有了孩子的照顾,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一大半。在这一案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回忆自己家人在生病时自己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在了解这一案例和引导学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分析这一典型案例,逐渐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也有着很重要的责任。同样,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家庭做出贡献,使学生明确责任的意义。然后教师可以以这个案例为蓝本,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做出过哪些贡献,是否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三)利用案例情景,培育法治意识

情境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优势,结合案例教学法共同创设以案例实际发生背景和所蕴涵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为主题,创设出相应的案例情境。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绪与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自主进行情感体验。当学生主动参与案例讨论中,也就融入了相应的情境,带入了自身的情境角色,其内心情感被激发,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情境创设手段,运用一些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性工具来进行情景的创设。

为了让农村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合理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为其创设符合本堂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的真实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讨论和发言表达,使学生可以在情景中进行角色体验,感受到案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情景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应用的效果和优势,提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可爱的动物”一课的教学时,这堂课程较符合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播放音频,为小学生提供情景中的音乐,并将教室布置为森林或是动物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再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的案例主题来组织各种不同的动物角色召开森林大会,为学生展示不同环境污染的案例,并以动物角色讨论环境现状:美丽的绿色生态环境面积在不断缩小,小动物们很多都无家可归,找不到更多的食物、找不到干净的水源。

在情景中,教师要让小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生活的环境和动物的突出特征,以及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讨论如何让动物不受到伤害,从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小动物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来明确环境污染的重点环节和如何去保护环境,从而培养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建立生态环保理念。

(四)注重案例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所选择的案例也必然在生活实践中有迹可循,这也是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作用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农村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也要注重对案例的实践,积极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体验和案例实践开展活动,实现知行合一,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

教育实践本身来源于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利用符合学生实际年齡特点和生活体验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案例角色中;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也懂得如何运用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去予以解决,从而充分体现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知识的应用性。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十一课“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如为学生展示一些较为凌乱的房间,再为学生展示一些整齐的房间,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生活中的房间属于哪一种,并延伸到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话题和想法,并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流。

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进行结合,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另外也可以结合农村学生家庭环境的实际,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父母做一些家务,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然后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到自己家中尝试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使用的物品,并拍摄一些照片和视频,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此外,教师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如何帮助他人整理物品,例如,捡拾垃圾、照顾老人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接受知识、思考知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事实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将当前社会热议或较为典型的人物、事件引入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交流基础上,实现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快速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要明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并重新进行案例教学法应用环节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农村小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要能够精选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做好课前设计,以经典案例的设计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其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并运用案例的情境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在案例实践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提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ZX21-004)的研究成果。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