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蹭作战指南

2022-05-30 16:45可乐妈
家教世界·V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计划目标作业

可乐妈

最近,在网上看见了一则视频。视频里,一个小女孩正坐在餐桌前。只见她举着勺子,气定神闲地舀着碗里的粥,可舀归舀,就是不往嘴巴里送。而一旁背着书包,准备送女儿上学的爸爸则全程皱着眉。面对始终不慌不忙的女儿,爸爸神色复杂。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本应7点45分到校的女儿还坐在家里,爸爸终于忍不住移开了视线,并深深叹了一口气。看完后,真是又想笑又来气。孩子磨蹭几乎是全国统一的,起床要催,吃饭要催,上学要催……父母天天抓狂,奈何孩子磨蹭时间越来越长,越催越慢,怎么办呢?

其实在家长圈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个孩子9个磨蹭,还有一个是因为根本没听见你说什么。而面对孩子的磨蹭,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催促。可催促,真的能帮孩子改掉磨蹭吗?

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最要命

《超级育儿师》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幕:妈妈是个“急性子”,但儿子灏灏却天生就“慢吞吞”。每天还没下班,妈妈就一遍遍打电话催儿子写作业。

然而,等妈妈回家一检查,却发现灏灏还是什么都没做,妈妈一下子就爆发了:“为啥一个字都没写?”“打了多少电话,催了多少次?”“是不是想气死我?”

这样的“战争”,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爆发一次。一开始,面对妈妈的催促、吼叫,灏灏要么一言不发,任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么一边用手捂着耳朵,一边往角落里躲。可渐渐的,无论妈妈说什么,灏灏都无动于衷了。

有时候,他甚至還会恶狠狠地瞪着妈妈,一个字也不肯写。生活中,不少父母就像灏灏妈妈一样:看到孩子磨蹭,便催他、吼他,甚至想打他,却发现,自己越着急,孩子越拖拉、效率越低下。

其实,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每个人的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心理学上,也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后,就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过多的催促,只会事与愿违。一个孩子之所以磨蹭,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没有时间概念,可能是因为作业难度太大,可能是因为专注力不够。也可能是有点“完美主义”的倾向……而这些都是可以解决、克服的。但如果父母总是没完没了地催促,或者气急败坏地打骂孩子。那么日后,孩子的磨蹭就只剩下一种理由: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督促孩子,本意是为了让他珍惜时光,更好地成长。但催促得太多,只会激发了孩子的逆反情绪。最终,让孩子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跟父母对抗上。所以,与其催催催,不如和孩子统一战线,一起面对“磨蹭”这个难缠的敌人。

为了孩子的成长,请家长一定要收好这份“磨蹭作战指南”。

备战阶段:直观地认识磨蹭及其后果

“自从当妈后,我每天早上都要打一场硬仗。催起床、催洗漱、催穿衣服……催到最后,永远是我气得七窍生烟,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其实,起床、洗漱、穿衣服,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可家长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把这些当成了自己的任务,弄得自己比孩子还着急。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被催促着往前走的生活。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在磨蹭。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直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就像文章导语中提到的那位父亲。在翻看他的作品集时,我发现,他后来曾有意识地跟女儿进行“角色互换”。比如:爸爸也学着女儿的样子,慢悠悠地吃饭,任由女儿在一旁干着急;眼看女儿已经迟到了,爸爸还在不慌不忙地穿鞋;另外,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错过上课时间,或被老师批评,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孩子。

为了避免迟到,父母可能会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服、开车送孩子去学校;看到孩子因磨蹭没完成假期作业,父母可能会帮孩子连夜做手抄报、全家人一起在开学前一天补作业等。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误以为磨蹭对自己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正确的方式,其实是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提前告诉孩子大致要在几点前出门。然后,将起床、吃饭、换衣服、收拾书包的时间全部交由孩子自己安排。父母既不催促,也不发火。或许一开始,孩子会丢三落四,会没时间吃早饭,会上学迟到。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晚几点起床” “每天能在厕所可以待多久” “书包应该什么时间收拾”之类的问题,孩子一定会弄得一清二楚。

作战武器:神奇的PDCA循环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同样,想要改掉磨蹭的坏习惯、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方法很重要。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曾提出一种“PDCA循环法”,用来提升工作效率。如今,也有不少人用它对抗懒惰和拖延。所谓的“PDCA”,其实就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P”代表“Plan”,也就是计划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给孩子列计划表的意识,但最终却发现,不仅目标没完成,计划也变成了笑话。其实,不是因为孩子太拖拉。而是因为列计划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难以操作的目标。

而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必定是具体的、特殊的、可拆分成几个小步骤的。例如:“我要改掉磨蹭的坏习惯”,这就是一个模糊的、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我今天要在9点前完成各科作业”,则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另外,很多家长列计划的时候,会直接复制网上的计划表,或者参考其他孩子的。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孩子的基础、特长和弱点都各不相同,别人的计划往往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无论目标是大是小,实现它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谁也没办法一蹴而就。

因此,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被拆分为一系列小的、明确的步骤。例如:“期末考试时考入班级前10名”,对孩子而言,这就是一个不知道如何实现的大目标。相反,如果将这个目标拆分为“分析以往的失分情况” “进行专项知识训练” “梳理最基础的知识点”等,它就变得容易多了。

“D”代表“Do”,也就是执行

看过一句话,颇有感触:“这世界从来缺少的都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不少家长也经常吐槽孩子:“只要妈妈不在家,计划都是水中花。”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大脑还没有完成发育,因此,他们对目标的专注度也远不及大人。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便显得格外重要。

正如心理学家大卫·伍德说的:“父母应该充当孩子的‘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此列举几个提升孩子执行力的对策,供各位家长参考:

1.执行计划时,要确保第一步能在5分钟内完成执行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跨出第一步。所以,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上来就全部交给孩子,而是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先完成自己擅长的科目中的几道题。一方面降低了执行的难度,缓解了孩子的焦虑;同时,也给予了孩子正向的反馈,让他对完成目标充满了自信。

2.和孩子一起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安静的图书馆写作业和在环境嘈杂的地方写作业相比,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效率是天差地别的。因此,营造一个安静、整洁、周围人都在积极向上的环境,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

3.坚守时间期限,并尽量不要改变它。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延长孩子行动的时间。比如,计划用10分钟的时间默写一首古诗词。但看到孩子今天状态不错,默写完一首后,居然又主动默写起另一首,父母便不忍心打断孩子。不知不觉间,孩子就默寫了半个多小时。于是,下一次设置目标时,父母就会将默写的时长定为半小时,甚至45分钟。可实际上,孩子的状态总是时好时坏。下一次,孩子可能默写了三五分钟,就开始走神了。这时候父母难免会责怪孩子,而孩子也会对“执行计划”这件事产生反感,进而选择逃避。所以,当时间期限到了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懂得让孩子停下来。而不是让孩子凭借着一时的冲劲儿继续做下去。

“C”代表“Check”,也就是检查

检查,通常包括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自检。也就是由孩子自己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总结,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难度稍高。另一种是他检。即是由父母密切监督孩子的完成情况,帮孩子抗击惰性。

“A”代表“Act”,也就是处理

当孩子达成了全部或部分目标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可以是语言上的称赞、表扬,也可以是带孩子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或者满足孩子一个合理的心愿。对于没有完成的计划,可以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但如果孩子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磕磕绊绊,每一步都很难进行下去,也要考虑修正目标,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作战技巧:学会利用身体和感官体验

正式开始写作业前,先复习一下旧的知识。曾有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恐惧数学的人,之所以在做数学题前会磨蹭、拖延,其实是因为一想到要对付数学这件事,他大脑那种痛觉中心就会被激活。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对数学的恐惧。

对此,有专家解释道:“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游刃有余,他自然就不会害怕,反而会乐在其中。所以,孩子在正式做作业前,父母可以安排一个小的复习环节。从熟悉的知识入手,既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能帮助孩子迅速进入状态。

在执行一件艰难的任务前,和孩子一起做10分钟运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回避,陷入磨蹭、拖延的怪圈。而处在磨蹭、拖延的挣扎中时,就会焦虑、恐惧,内心充满了压力。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长因子的释放。这种生长因子能够有效刺激新神经元,包括大脑海马神经元的生长,而海马神经元有助于孩子对事物建立起一个全局的视野,从而摆脱焦虑、恐惧的困扰,用更好的状态处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技巧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执行力,对抗磨蹭:1.保证充足的睡眠;2.多食用能为大脑提供养分的食物;例如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猕猴桃;含有维生素C的西柚、牛肉和牛肝;含有维生素D的鱼油、牛奶和谷物;含有维生素E的菠菜、花生和芦笋等。3. 保留娱乐、放松的时间。    其实在家长圈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个孩子9个磨蹭,还有一个是因为根本没听见你说什么。而面对孩子的磨蹭,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催促。可催促,真的能帮孩子改掉磨蹭吗?

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最要命

《超级育儿师》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幕:妈妈是个“急性子”,但儿子灏灏却天生就“慢吞吞”。每天还没下班,妈妈就一遍遍打电话催儿子写作业。

然而,等妈妈回家一检查,却发现灏灏还是什么都没做,妈妈一下子就爆发了:“为啥一个字都没写?”“打了多少电话,催了多少次?”“是不是想气死我?”

这样的“战争”,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爆发一次。一开始,面对妈妈的催促、吼叫,灏灏要么一言不发,任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么一边用手捂着耳朵,一边往角落里躲。可渐渐的,无论妈妈说什么,灏灏都无动于衷了。

有时候,他甚至还会恶狠狠地瞪着妈妈,一个字也不肯写。生活中,不少父母就像灏灏妈妈一样:看到孩子磨蹭,便催他、吼他,甚至想打他,却发现,自己越着急,孩子越拖拉、效率越低下。

其实,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每个人的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心理学上,也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后,就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过多的催促,只会事与愿违。一个孩子之所以磨蹭,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没有时间概念,可能是因为作业难度太大,可能是因为专注力不够。也可能是有点“完美主义”的倾向……而这些都是可以解决、克服的。但如果父母总是没完没了地催促,或者气急败坏地打骂孩子。那么日后,孩子的磨蹭就只剩下一种理由: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督促孩子,本意是为了让他珍惜时光,更好地成长。但催促得太多,只会激发了孩子的逆反情绪。最终,让孩子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跟父母对抗上。所以,与其催催催,不如和孩子统一战线,一起面对“磨蹭”这个难缠的敌人。

为了孩子的成长,请家长一定要收好这份“磨蹭作战指南”。

备战阶段:直观地认识磨蹭及其后果

“自从当妈后,我每天早上都要打一场硬仗。催起床、催洗漱、催穿衣服……催到最后,永远是我气得七窍生烟,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其实,起床、洗漱、穿衣服,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可家长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把这些当成了自己的任务,弄得自己比孩子还着急。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被催促着往前走的生活。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在磨蹭。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直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就像文章导语中提到的那位父亲。在翻看他的作品集时,我发现,他后来曾有意识地跟女儿进行“角色互换”。比如:爸爸也学着女儿的样子,慢悠悠地吃饭,任由女儿在一旁干着急;眼看女儿已经迟到了,爸爸还在不慌不忙地穿鞋;另外,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错过上课时间,或被老师批评,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孩子。

为了避免迟到,父母可能会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服、开车送孩子去学校;看到孩子因磨蹭没完成假期作业,父母可能会帮孩子连夜做手抄报、全家人一起在开学前一天补作业等。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误以为磨蹭对自己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正确的方式,其实是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提前告诉孩子大致要在几点前出门。然后,将起床、吃饭、换衣服、收拾书包的时间全部交由孩子自己安排。父母既不催促,也不发火。或许一开始,孩子会丢三落四,会没时间吃早饭,会上学迟到。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晚几点起床” “每天能在厕所可以待多久” “书包应该什么时间收拾”之类的问题,孩子一定会弄得一清二楚。

作战武器:神奇的PDCA循环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同样,想要改掉磨蹭的坏习惯、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方法很重要。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曾提出一种“PDCA循环法”,用来提升工作效率。如今,也有不少人用它对抗懒惰和拖延。所谓的“PDCA”,其实就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P”代表“Plan”,也就是计划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给孩子列计划表的意识,但最终却发现,不仅目标没完成,计划也变成了笑话。其实,不是因为孩子太拖拉。而是因为列计划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难以操作的目标。

而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必定是具体的、特殊的、可拆分成几个小步骤的。例如:“我要改掉磨蹭的壞习惯”,这就是一个模糊的、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我今天要在9点前完成各科作业”,则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另外,很多家长列计划的时候,会直接复制网上的计划表,或者参考其他孩子的。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孩子的基础、特长和弱点都各不相同,别人的计划往往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无论目标是大是小,实现它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谁也没办法一蹴而就。

因此,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被拆分为一系列小的、明确的步骤。例如:“期末考试时考入班级前10名”,对孩子而言,这就是一个不知道如何实现的大目标。相反,如果将这个目标拆分为“分析以往的失分情况” “进行专项知识训练” “梳理最基础的知识点”等,它就变得容易多了。

“D”代表“Do”,也就是执行

看过一句话,颇有感触:“这世界从来缺少的都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不少家长也经常吐槽孩子:“只要妈妈不在家,计划都是水中花。”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大脑还没有完成发育,因此,他们对目标的专注度也远不及大人。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便显得格外重要。

正如心理学家大卫·伍德说的:“父母应该充当孩子的‘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此列举几个提升孩子执行力的对策,供各位家长参考:

1.执行计划时,要确保第一步能在5分钟内完成执行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跨出第一步。所以,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上来就全部交给孩子,而是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先完成自己擅长的科目中的几道题。一方面降低了执行的难度,缓解了孩子的焦虑;同时,也给予了孩子正向的反馈,让他对完成目标充满了自信。

2.和孩子一起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安静的图书馆写作业和在环境嘈杂的地方写作业相比,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效率是天差地别的。因此,营造一个安静、整洁、周围人都在积极向上的环境,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

3.坚守时间期限,并尽量不要改变它。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延长孩子行动的时间。比如,计划用10分钟的时间默写一首古诗词。但看到孩子今天状态不错,默写完一首后,居然又主动默写起另一首,父母便不忍心打断孩子。不知不觉间,孩子就默写了半个多小时。于是,下一次设置目标时,父母就会将默写的时长定为半小时,甚至45分钟。可实际上,孩子的状态总是时好时坏。下一次,孩子可能默写了三五分钟,就开始走神了。这时候父母难免会责怪孩子,而孩子也会对“执行计划”这件事产生反感,进而选择逃避。所以,当时间期限到了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懂得让孩子停下来。而不是让孩子凭借着一时的冲劲儿继续做下去。

“C”代表“Check”,也就是检查

检查,通常包括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自检。也就是由孩子自己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总结,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难度稍高。另一种是他检。即是由父母密切监督孩子的完成情况,帮孩子抗击惰性。

“A”代表“Act”,也就是处理

当孩子达成了全部或部分目标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可以是语言上的称赞、表扬,也可以是带孩子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或者满足孩子一个合理的心愿。对于没有完成的计划,可以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但如果孩子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磕磕绊绊,每一步都很难进行下去,也要考虑修正目标,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作战技巧:学会利用身体和感官体验

正式开始写作业前,先复习一下旧的知识。曾有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恐惧数学的人,之所以在做数学题前会磨蹭、拖延,其实是因为一想到要对付数学这件事,他大脑那种痛觉中心就会被激活。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对数学的恐惧。

对此,有专家解释道:“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游刃有余,他自然就不会害怕,反而会乐在其中。所以,孩子在正式做作业前,父母可以安排一个小的复习环节。从熟悉的知识入手,既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能帮助孩子迅速进入状态。

在执行一件艰难的任务前,和孩子一起做10分钟运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回避,陷入磨蹭、拖延的怪圈。而处在磨蹭、拖延的挣扎中时,就会焦虑、恐惧,内心充满了压力。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长因子的释放。这种生长因子能够有效刺激新神经元,包括大脑海马神经元的生长,而海马神经元有助于孩子对事物建立起一个全局的视野,从而摆脱焦虑、恐惧的困扰,用更好的状态处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技巧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执行力,对抗磨蹭:1.保证充足的睡眠;2.多食用能为大脑提供养分的食物;例如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猕猴桃;含有维生素C的西柚、牛肉和牛肝;含有维生素D的鱼油、牛奶和谷物;含有维生素E的菠菜、花生和芦笋等。3. 保留娱乐、放松的时间。

1-12年级孩子磨蹭程度测试表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进行作答,选“是”计1分,选“否”不计分。最终,将所有的分数求和,对照后面的测试结果。

1.在学习中,总是选择最容易但最不重要的事情做(比如,削铅笔),越重要的事拖得越久?  是(1分)否(0分)

2.每天做作業时总忍不住开小差,临近睡觉了才开始写作业?  是(1分)否(0分)

3.从来没有为学习列过计划,也不懂得时间管理。  是(1分)否(0分)

4.在学校能做完的事,非要拖到晚上回家后才开始做?是(1分)否(0分)

5.家长布置任务后,很难立刻行动,而是推托说“等一会儿” “再玩5分钟”?  是(1分)否(0分)

6.每次老师或家长问及任务进展时,总说“快了” “马上” “还差一点”?  是(1分)否(0分)

7.平日里很懒散,很多事情都想着等会再做?  是(1分)否(0分)

8.要写作业时脑子里突然冒出很多想法,然后就开始走神,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  是(1分)否(0分)

9.经常完成不了定好的计划,或者无限期推迟计划?  是(1分)否(0分)

10.必须要等全部细节到位(上完了厕所、喝好了水、整理了桌面等)后,才开始学习?  是(1分)否(0分)

11.经常因为时间紧张,潦草完成,结果被家长和老师批评?  是(1分)否(0分)

12.书桌上放着一堆零食、玩具、课外书,学习的时候经常开小差?  是(1分)否(0分)

13.脸皮比较厚,任家长怎么催,也不慌不慌,习以为常?  是(1分)否(0分)

14.从不会主动汇报作业完成的情况?  是(1分)否(0分)

15.经常因为磨蹭耽误睡觉,每天表现得很疲惫?是(1分)否(0分)

测试结果分析

0-4分:轻度磨蹭。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找到孩子磨蹭的原因,尽量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坏习惯。

5-11分:中度磨蹭。磨蹭已经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改善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耐心。

12-15分:重度磨蹭。磨蹭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候父母的催促和焦虑,很容易变成指责和压力给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陪孩子一起做计划,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更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孩子。

提示:孩子磨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某一阶段的状态及心理因素的影响等等,因此本测试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计划目标作业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