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2-05-30 17:34刘爱东
健康之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

刘爱东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开展研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给予西医一般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添加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各指标比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胃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各指标,P<0.05。对比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明显比参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TNF-α水平、IL-6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西药治疗;安全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该病不具有特异性症状,仅表现为嗳气、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不易引起患者重視。慢性萎缩性胃炎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避免病程延长,诱发不典型、肠化等癌前病变,甚至癌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中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效果。就此,本文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开展研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5.67±4.16)岁。研究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5.93±4.54)岁。两组资料进行比较,P>0.05。

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出现腹胀、嗳气、反酸等表现;②符合《中国胃炎共识意见(下)》[1]中相关诊断标准;③所有患者熟知并自愿参加本研究;④精神状态良好且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或合并相关禁忌症;②语言沟通障碍、精神性疾病;③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西医一般治疗。1.饮食指导:规律清淡饮食,少食或忌食腌制、熏烤和油炸食物,每周保证1d以上新鲜水果与蔬菜的摄入。2.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患者给予抗HP治疗,予四联疗法(阿莫西林胶囊1.0,1d 2次;痢特灵0.1,1d 2次;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1d 2次,餐后30min口服;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1d 2次,餐前30min口服。如阿莫西林胶囊过敏,换用克拉霉素片0.5,1d 2次),连用14d。3.叶酸片5mg,1d 3次,口服,持续治疗30天。

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气滞型,使用香槟和胃汤治疗。药物组成为:槟榔、佛手、黄芪各20g,厚朴、香附、炙甘草、枳壳(炒)、柴胡各10g,木香、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各15g。(2)脾胃虚寒型,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药物组成为:白芨15g,(炒)白芍25g,黄芪30g,炙甘草10g,桂枝10g,大枣5颗,海螵蛸20g,元胡15g,生姜5片,饴糖50g。(3)脾胃湿热型,使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药物组成为黄连、甘草、枳实、陈皮等。(4)脾阴不足者,使用一贯煎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茯苓20g,白术15g,丹参15g,半夏12g,党参20g,陈皮12g,木香10g,厚朴10g,枳实10g,干姜9g,香附9g,甘草6g,砂仁6g。生地黄9g,麦冬10g。

以上药物开水煎煮,热水温服,收汁200ml,在早、晚饭后各服用1次。持续用药30d。

1.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状积分。主要观察症状有:胃脘痛、腹胀嗳气、恶心胃痛、口干口苦、烧心反酸。0分为无症状,分值随症状严重程度逐步递增,最高计分3分。(2)统计症状消失时间,对比分析。(3)治疗效果。炎症指标、血常规等指标正常,幽门螺旋杆菌试验阴性,症状消失,表示显效;实验室指标改善,症状缓解,表示有效;其余情况是无效。(4)对比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血,共3ml,血清分离操作,使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验。(5)详细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轻微头晕、恶心、呕吐。(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SF-36量表,共由八项组成,共100分,随着分数升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研究组经过治疗以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各指标比参照组低,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2所示。

2.3 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如表3所示。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NF-α水平、IL-6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所示。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5所示。

2.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对于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更优(P<0.05)。如表6。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祖国医学根据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因其与胃癌关系密切,近代医家对其研究颇多,认为病因病机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2]。

脾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采用香槟和胃汤进行有效治疗。香槟和胃汤具益气消滞、健脾功效,由茯苓、白术、党参、香附等组成。其中,茯苓可渗湿、健脾;党参可健脾养胃润肺、补中益气;枳实可消积除痞;白术可健脾祛湿;香附可行气止痛;厚朴可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木香可散寒止痛、温胃行气。以上中药共奏养胃除痞、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功效,且标本兼治[3]。

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具益气健脾功效。脾胃虚寒证主要表现为食少便溏、食后胀满、喜按喜暖、胃脘隐痛绵绵、神疲体弱、面色萎黄,当以益气温中、健脾治疗。方中,黄芪可益气生血、补益脾胃,可促使益气建中之力增强;白芍具缓急止痛、养血补血之功效;白芨具消肿生肌之功效;桂枝可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延胡索具活血行气止痛功效;大枣、生姜有助于缓解脾胃损伤。以上众药共奏益气、温中、健脾等功效[4]。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使用黄连温胆汤治疗。黄连温胆汤是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入一味黄连组成,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5],主治胆胃不和及胆胃郁热所致的胃脘胀痛。此外,药方还具有清热除湿、除烦安神的作用。

脾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使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方中,茯苓可渗湿、健脾;党参可健脾养胃润肺、补中益气;枳实可积除痞;白术可健脾祛湿;半夏、陈皮可理气燥湿;香附可行气止痛;厚朴可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木香可散寒止痛、温胃行气。以上众药共奏养胃除痞、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功效,且标本兼治[6]。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中医证候积分、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参照组,研究组治疗后TNF-α水平、IL-6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

综上,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中医辨证治疗,不仅能够缓解临床症状,还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控制炎症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与有效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杨,丁悦悦,赵悦,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12):112-116.

[2]柳冬兵,李莉,刘加新,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附108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21,53(3):27-29.

[3]程鹏,霍星星,欧阳劲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7):863-866.

[4]徐超男.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21,37(2):123-125.

[5]杨振华,孙波,黄傲霜,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的胃镜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1):58-61.

[6]周荣胜,陈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分析及方药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24):49-52.

猜你喜欢
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和西药治疗性早熟的效果对比
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汁反流胃炎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