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05-30 19:43黄元鑫
师道·教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旗圆锥圆柱

黄元鑫

小学数学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其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老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造成课堂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教师的指导、提问和回答都是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数学课堂充分展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共同的数学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为例,通过进行教学案例分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弥补图形的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以实现高效教学,系统展現了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精心准备教具学具,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分析教材。《面的旋转》的基本知识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而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了许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三个方面:一是从平面图形旋转到几何图形,学生体验图形从“静态”到“动态”产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其次,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提升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知。第三,从图形的旋转中,引导学生了解观测到的圆柱和圆锥,从而能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直观图”。在教学过程中,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教具,可以用硬纸板进行裁剪,裁剪成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梯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再准备好直尺、圆柱模型、圆锥模型和多媒体教材。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很轻易地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知识。在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动手实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而发展他们的空间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巩固认知,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每节课上课前总会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这个时候教师有意口述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听讲,获得数学信息,不知不觉会进行分析、思考、论证等数学思维活动。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回答,猜测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推测与剖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指导与改正。老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后,要向他们投去期望和鼓励的目光,以便让他们打消顾虑。

3.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圆柱体和圆锥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图片。比如,学校里的圆形柱子,学生的铅笔头、冰淇淋蛋筒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三维世界。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把数学问题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4.设计探究性的问题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式的问题训练,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中寻求变化,形成求变求异的思维,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适时地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为教学案例

1.联系生活场景,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活动一:观看课件情境图,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蜈蚣形风筝”,引出思考:风筝的小节连起来像一条线,再动态演示点如何形成线。

教师展示图片“车窗雨刮器”,引出思考:线条状的雨刮器摇动起来像是一个平面。再动态演示线如何形成面。

教师展示图片“大厦的旋转门”,引出思考:平面门动起来像是一个立体图形。再动态演示面如何形成体。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本课试图联系生活场景,让学生找到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展示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形成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圆柱与圆锥认识

活动二:学生迅速转动小旗,仔细观察:通过旋转长方形小旗,逐渐形成圆柱的形体;(2)通过旋转直角三角形小旗,逐渐形成圆锥的形体;(3)通过旋转半圆形小旗,逐渐形成球的形体;(4)通过旋转直角梯形小旗,逐渐形成圆台的形体。提高动手实践,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用平面图形展开想象,可以想象出平面图形通过旋转之后形成的立体图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面的旋转,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空间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包括水杯、笔筒、罐子、电池、油漆桶、柱子等。(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呈圆锥体?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有圆柱帽、冰淇淋、蒙古包顶、陀螺等。(3)教师在圆柱模型的底部和侧面写上“底面”和“侧面”,将其展开,引导学生总结圆柱的特点: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②形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都相等。教师利用在圆锥模型的底部写上“底面”,将其展开,引导学生总结圆锥的特点:①圆锥有一个顶点;②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锥有一个底面;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④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4)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动态展示课件,圆柱的高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而测量圆锥的高,可以在圆锥的底面和顶点处都放一块纸板,让两块纸板一样平,再用直尺测量。

4.完成课本相应练习,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在今天的《面的旋转》的学习过程中,观察情景动态图是我们的第一步,动手实践操作是我们的第二步,对圆锥和圆柱的形成有了深入的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是我们的第三步,通过展开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中,把握了它们的特征。第四步,当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应的练习时,教师应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三、结语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学习圆柱、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合理的学习方式。本课程重视视觉教学在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想象从点、线、平面运动制作多媒体教学材料,在观察、想象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小旗圆锥圆柱
萌鸭寻亲记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左小旗分身记
瞌睡,远离我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