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2022-05-30 20:43王云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统编版插图案例

王云

摘要:教材插图能发挥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有效运用教材插图,可以辅助小学拼音识字教学,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训练语言能力,提升审美教育。本文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案例,围绕如何有效运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探究。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插图;有效性;案例

鲁迅先生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教材插图能发挥文字所不能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资源备受教师关注,如何将插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合,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有效运用教材插图,辅助拼音识字教学

1.1巧用情境插图,设计拼音教学

掌握好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学习的基础。统编教材对汉语拼音板塊做出了创新性的编排,彰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材中汉语拼音板块大量运用了插图,并与拼音有效融合,为教师设计趣味、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1.1.1运用插图情境识记拼音

在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板块中,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插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汉语拼音和生活的距离,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找到捷径。例如,在拼音“d、t、n、l”的教学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其提问:“同学们,从这些插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踊跃发言,从形状、姿态或者组成等方面纷纷说出了这几个声母的特征。接下来继续引导:“你们能不能开动大脑,根据课本的插图编一首拼音歌?”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写出了有关d、t、n、l的拼音歌,经过教师修改后,呈现在课件中:敲起小鼓d、d、d,撑开小伞t、t、t,把门开开n、n、n,小鼓棒儿l、l、l。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展开教学活动,再根据情境图引导学生编出了语境歌。通过插图的应用,将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与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强化了记忆。

1.1.2巧用插图故事把握规律

在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的拼音板块中,有的插图具有故事性,能有效融合字母的音、形、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用插图为拼音的某些规则创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拼音的规律。例如,在“i、u”标注音标规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并讲道:“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趴在岸边对水里的小鲤鱼说:‘可爱的小鲤鱼,我们交个朋友吧?小鲤鱼在水里快乐地跃动着,吐出一个个水泡,说:‘好哇,好哇,小朋友,我们以后就是相互帮助、相互爱护的好朋友了。”“i、u”也是好朋友,它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哪一个在后面,声调这朵花就给谁戴头上……教师结合教材上的情境图,把拼音音标的规则创编成妙趣横生的故事,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1.2有效运用插图,解读文字奥秘

识字量的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好的特点,有效运用教材插图,引领学生解读汉字,探究汉字的奥秘,帮助学生正确认读和识记汉字,使学生不断增加识字量。

1.2.1借助插图,学习字理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从字形、字意方面展开思考与想象,明确汉字的学习体系,提升识字的有效性。在《动物儿歌》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后,进入归类识记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动物朋友的名字你们都记住了吗?”随后利用课件出示“虫”字旁的形声字并加拼音,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虫”字旁多与动物有关,这些字也都是形声字。

1.2.2理解字词,领悟含义

新课标提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的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统编小学语文的插图编排表现了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重视,插图中有很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素材。在《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飘”“漂”两个字的含义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飘和‘漂这一对生字宝宝可调皮了,一下子都出现在了[出示:纸船(   )哇(  ),(  )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  )哇(   ),( )到了小松鼠的家门口。]《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里,你能给她们找到家吗?”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又提问:“为什么这样填呢?”学生总结:在水里就用‘漂,在风里就用“飘”。再如,在教学白居易的《池上》这首诗时,教师针对诗中出现的“踪迹”“浮萍”等生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对照插图解读 :“踪迹”有“足”字旁,“迹”有“走之”旁。联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走路所留下的痕迹。结合插图可以这样解读:诗中的“踪迹”,指的是小孩撑的小船在水面上留下的痕迹。从“浮萍”两个字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左边都是“三点水”,萍字是“草字头”。通过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浮萍”就是水草的一种,一片片浮在水面上,小孩偷偷踩了白莲回来,以为没人知道,可是他划的小船在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痕迹。

2   运用课文插图,深入解读课文

2.1通过观察插图,全面感知课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点环节。而全面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引领学生解读、想象,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例如,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对课文内容做初步判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只漂亮、可爱的精卫鸟,正叼着石子不停地飞行,而面对大海,精卫鸟表现得毫不畏惧。通过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对精卫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形成初步感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插图,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精卫鸟长什么样子?女娃为什么会变成精卫鸟去填海,课文做出解释了吗?在学生结合插图对故事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按照插图呈现出来的信息讲述故事内容,完成课文阅读。

2.2借助课文插图,品鉴课文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熟读、精读课文,品鉴语言是基础,小学生喜欢生动、形象、富有意境的图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品鉴课文词句,让学生体验生动的语境,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韵味、技巧等,促进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秋晚的江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地感受“芦苇”的颜色、生长姿态以及在夕阳下的变化,进而感受“妆成一瞬的红颜”这句话的意境。这篇课文中,学生理解“驮着斜阳回去”这句话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要紧扣“驼”字,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味“驼”字的精彩妙用。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插图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地进行课文语句的品鉴,这些语句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2.3借助课文插图,分析人物形象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课文中编入了人物插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所处的环境等,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在《黄继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果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仅从文字阅读中感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很难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认真感受黄继光奋不顾身的表情与动作,感悟黄继光为了革命取得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由此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3   借助课文插图,训练语言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有时学生会因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而限制了表达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课文插图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推动学生读写能力的进步。

3.1运用课文插图,开展说话练习

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插图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语言表达练习提供助力。

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了插图后,首先,提出问题:“插图中画了几种可爱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再提问,“你们是怎么认出它们的?它们都在哪里呢?它们在干什么呢?”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观察插图中的事物,帮助学生厘清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用一段话,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并能看图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2正确解读图意,展开联想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后,将从中获取的信息和自己的想象融合起来进行描述,这是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教材中的插图不是连环画,缺少连贯性,也不够完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画面主体为切入点展开联想,对画面进行补充。

在《肥皂泡》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材上的插图是一个身穿红色旗袍的小姑娘,在古色古香的廊檐下,专注地吹着色彩斑斓的肥皂泡,课文的另一页是古建筑屋顶上飘游着的肥皂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结合文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插图中的小姑娘在玩什么游戏?你们有没有玩过这个吹泡泡的游戏?”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做肥皂泡吗?”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描述肥皂泡的制作过程,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小学生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而肥皂泡能够带给他们梦幻般的感觉,此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留意文本作者的美好想象和描寫,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插图展开联想,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3运用课文插图,开展写作练习

3.3.1捕捉插图信息,进行随文练笔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丰富、精美,小学生在拿到课本时,往往会被这些插图所吸引,结合学生对插图有着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

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骄傲、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词语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章插图,看看是怎么展现陶罐和铁罐的:铁罐插着腰,闭着眼睛,扬起高高的鼻子,一副十分傲慢的样子;陶罐则是张嘴笑着,注视着铁罐,态度十分平和。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插图后,将掌握的词语填入括号内。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    )的铁罐看不起(    )的陶罐,常常(     )它。陶罐想和铁罐(    ),而铁罐却觉得陶罐不能与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依然是那么的(      ),而铁罐却连影子都找不到了。

3.3.2观察插图细节, 续写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课文续写,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起到练习写作技巧、培养作文兴趣的作用。

在《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中,共有5幅插图,正是这5幅插图完整地展示了整个故事的情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观察小猴子最先看到玉米,掰了一个大玉米扛着时高兴的神情,再观察它看到桃子时的欢呼雀跃……直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捞着,空手挠头回家的情境。随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续写:小猴子空着手、沮丧地回到家,猴子妈妈会对它说些什么?当小猴子又一次下山时,妈妈又会有哪些嘱咐呢?下山后,小猴子又会怎么做呢?展开你的想象,续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吧。

4   运用课文插图,渗透美育教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把各种与课文关联的图片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欣赏其中的美,进而获得美的熏陶。

在《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插图,并声情并茂地讲解:小燕子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它们陶醉在春天美丽的景色中,呢喃着,表达着它们自己才能听懂的喜悦。随后,教师进一步推进教学: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小燕子的。进入课文的讲读环节后,教师利用课件放大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从南方飞来的情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插图品鉴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了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综上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十分丰富。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好插图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语文教学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跃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有效使用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1(17):102-103.

[2]陈丽英.巧用教材插图,引导随文写话[J].小学语文教学,2018(20):23-24.

猜你喜欢
统编版插图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