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单元整体教学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2022-05-30 21:56蔡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单元整体语文要素教学思路

蔡珩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双线组织单元,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注重单元内容的整体性、联系性,使教学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聚焦单元导语、关注纵横联系、把准目标内容、创新教学思路等具体策略,将语文要素有效地落实在单元教学的各个板块中,让学生以语文要素为学习目标、学习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单元整体;语文要素;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43-03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在编排上,统编教科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精准把握教科书,优化单元教学策略,整体规划、分层推进,能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以下简称“本单元”),谈谈对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思考与实践。

一、聚焦单元导语,精准解读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组成。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要素,一方面是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延续和发展,体现了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不同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本单元选文的特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鲁迅的文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如何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课文内容、要理解到怎样的程度,对教师的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注纵横联系,明确单元语文要素价值

(一)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的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的目标要求。要达成这一课程目标,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引导。对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理解文章的内容,而这正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二)关注教科书每册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定位好每个单元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及其价值,把握各册教科书中相关语文要素的纵向和横向的衔接与发展。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收集资料”这一语文要素分布在不同册次的教科书中: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则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到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序列性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掌握了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与单元教科书的联系

教师与学生同为读者,但是由于阅历和学识的差距,在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面对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教师和学生的初读体验一定不完全一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遇到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时代背景不了解,二是对语言的不适应,三是对文中出现的一些事物较为陌生,四是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清。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进行较为适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从了解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文字,感受主人公“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情谊。教学《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时,笔者结合课后“阅读链接”,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把准目标内容,合理降低学习难度

(一)整合教学目标,力求方向明确

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要紧紧围绕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表达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展开。整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笔者确定了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的教学目标:一是学词,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阅读,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三是表达,学习作者“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明晰教学内容,力求难文浅教

1.深入备课知文之“难”

在教学前,教师要通过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大量阅读原作,做到对文章的难易情况了然于心。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陌生的语言风格。鲁迅文章的语言半文半白,且带有浓浓的绍兴地域特色。教学中,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借助查阅字典词典、关注课文注释等途径加以理解。如,可借助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理解“素不知”“鞭爆”“泼剌”等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下的注释理解“猹”“山阴道”等词的意思。二是独特的观察视角。《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几个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且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如《少年闰土》第5至第18自然段,作者以对话的形式,通过“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这幾件事,详略得当、具体生动地刻画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学中,要精读每一事件,使学生初步明白作者是通过环境、外貌、动作、语言等不同方面来描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课文中描述的四件事情,或者以“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呈现,或者以闰土告诉“我”的方式叙述,它们组成整体并相互联系。教师可以以第1自然段、第11至第15自然段的“瓜地刺猹”为例子,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意图,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是独特的表达手法。《好的故事》是鲁迅对现代语言的一种新尝试,在结构上、语言上独具特色。首先,在结构上,《好的故事》采用横式结构,把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生活场景并列起来安排,让文章显得“形散而神不散”,在细微处展现作品的主题。例如,文章把“天空”“云彩”“村姑”“枯树”“和尚”等多种事物组合在一起,构成诗意的画面,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其次,文章采用了“现实—梦境—现实”这一回环式的描写,起于现实的昏沉的夜,又结束于昏沉的夜,这样使作者的思想形成了尖锐而深刻的对立,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画。其三,诗化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如“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瘦削的一丈红”“ 虹霓色的碎影”等,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意境优美。诗化的语言读起来便能让人感受到梦境的美好。

2.根据目标难文“浅”教

一是借助相关资料读懂课文。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只有借助相关资料,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少年闰土》可以借助《故乡》的写作背景、名家评价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好的故事》可以借助“阅读链接”中对作品的评价,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用好课后练习题、课前导语引导学生学习。课后练习题对课文的学习做出了有效提示。《少年闰土》《好的故事》这两篇精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引导学生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两篇略读课文,编者在课前导语中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导语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创新教学思路,语文要素精准落地

(一)巧借资料,自主阅读解课文内容

对本单元篇章页的教学,要抓住单元人文主题“走近鲁迅”这一核心,以“初识鲁迅”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文字资料,提取鲁迅的信息并交流。通过篇章页的文字资料,学生了解到鲁迅的个人信息、文学作品、地位、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好的故事》一文,对难懂的词语,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1题“联系上下文”的要求理解词语,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字典词典等来理解。然后,结合“阅读链接”,借助补充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对“昏沉的夜”与“好的故事”进行对比,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鲁迅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心情。

在学习《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精读课文后,学生对鲁迅已有相当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因此,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搜集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立足文本,浸润式阅读品味经典语言

对经典课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范例式”的层面上,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咀嚼、品味,让学生浸润其中,汲取语言、知识、思想等多方面的营养。

1.跳读略知文意

导入新课后,首先要跟学生说明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并指出应对的方法:遇到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时,可做好标记跳过去,不要影响阅读速度,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粗略感知。如,教学《好的故事》一文,一开课教师先跟学生说明本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本文写于现代文学产生初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接着,指出初读课文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粗略阅读后知道课文写了作者在夜晚做了一个美丽的梦的故事。这样的跳读,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猜读理解词语

在跳读中,学生已经标出不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可以运用猜一猜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猜测,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要说清楚自己的依据,切不能毫无根据地乱猜。比如,根据语境,猜测“山阴道”应该是指风景优美的地方,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证实猜测是正确的。

3.再读明晰结构

经过前面两个层次的读,学生对全文有了基本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的整体安排和架构中,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引导学生默讀课文,懂得《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知道《好的故事》由“昏沉的夜”开始,讲述梦境中好的故事,最后以“昏沉的夜”结尾,这既是首尾呼应,又是一种圆环状结构。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结构有了整体把握,并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4.赏读领悟情感

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越真切,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好的故事》全文情景交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它的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把“美丽的梦境”与“昏暗的夜”读好读透。《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抒情诗歌。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学生能感受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就两类截然相反的“有的人”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朗读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朗读两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表情、语气。这样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读出诗歌的情感和温度,读出诗人的心声。

(三)拓宽视域,比较式阅读筑牢精神根基

阅读是一场跨时空的精神对话。如果能用上适切的阅读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统编教科书和阅读单元的编排特点,引入课外材料,与课内文本有机整合,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少年闰土》一课的主题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为此,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故乡》原文,让学生对少年闰土和成年后的闰土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使学生对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统编教科书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单元特点,从整体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将语文要素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板块、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抓手,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单元整体语文要素教学思路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