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视角下“暖新闻”报道研究

2022-05-30 10:48李岚
新闻潮 2022年7期

【摘 要】本研究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暖新闻”的报道者、报道特点与受众的反馈进行分析,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三个层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而探究关于“暖新闻”争议的症结所在,对合理地开展“暖新闻”报道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发现,开展“暖新闻”报道的媒体主要为官方主流媒体,“暖新闻”报道策略兼顾常态化事件与公共突发事件,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是“暖新闻”主要关注的三对关系。

【關键词】暖新闻;数据挖掘;用户视角;正面舆论

一、“暖新闻”的缘起与研究方法

“暖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报道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它是正面报道的一种类型,聚焦于普罗大众,借助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以较强的故事叙事风格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容易引发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1],是建设性新闻的一种实践[2]。

(一)“暖新闻”的研究分析

关于“暖新闻”的研究不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29篇相关的核心论文。有的学者认为,“暖新闻”是“正面宣传”的适应性进化,是客观真实之上的人性升温,具有建构群体认同和社会共识、联结个人话语和国家话语的功能[3];有的学者则认为,“暖新闻”有悖于新闻专业主义和对客观真实性的追求,过分使用感性诉求,容易导致“尬暖成寒”,过分渲染新闻的暖度,陷入“冷陷阱”[4]。前人的研究对于认识暖新闻有借鉴意义,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研究者的经验与观察,缺乏使用量化证据来剖析“暖新闻”的实践路径以及基于读者反馈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的手段,对“暖新闻”的报道者、报道特点与受众的反馈进行分析,即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三个层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而探究关于“暖新闻”争议的症结所在,对合理地开展“暖新闻”报道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暖新闻”的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以“暖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凤凰网“暖新闻”栏目的相关报道为样本。

“暖新闻”最早由凤凰资讯发起,作为其社会新闻栏目的名称出现,看到这一新闻类型受读者欢迎后,许多媒体也相继设置相关栏目并在其网站上发布。因此,选择这一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为样本来源。由于网站改版,无法获取2021年10月之前的数据,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21年10月至今。

使用python编写爬虫脚本获取新闻数据,共获得196条有效新闻报道数据,4728条新闻评论数据,并统计得到在网站上有32804人次参与推荐和点赞等互动活动。每条新闻数据都包含新闻唯一标识符、新闻链接、新闻标题、新闻来源、发布时间、新闻全文、新闻评论数、参与互动人数、新闻评论内容。

主题建模是多个文本中提取文本主题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Pythontomotopy库实现主题建模功能。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本研究的数据挖掘主要集中于关键词统计和词云生成,并为定性分析准备语料。

三、网络新媒体“暖新闻”的传播特征

(一)新闻来源及报道主题分析

凤凰网“暖新闻”的新闻来源共有72家媒体,其中发文量排在前10的媒体为《人民日报》、天天正能量官方、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澎湃新闻、《潇湘晨报》、西部决策、中国新闻网、极目新闻,除天天正能量官方之外,其中9个是主流媒体或主流媒体集团运营的媒体品牌。

使用Pythontomotopy库提供的主题一致性coherence得分进行多轮测试,当话题数(k)等于7时,取得最佳建模结果。总体数据建模结果,从前30个高频关键词来看,孩子、妈妈、老人、妻子、父亲、医生、学生、老师、志愿者、民警、儿子、女子、奶奶、患者、居民等角色关键词是“暖新闻”最常涉及的内容,这表明此类型新闻主要基于人们比较熟悉的角色展开报道,他们构成“暖新闻”故事的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同时也构成利他行为主体和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行为层面来看,“暖新闻”报道的主要行为类型有救援、照顾、手术等利他性行为。

根据主题建模结果整理,得到“暖新闻”主题报道建模结果。结合主题关键词即原文内容,总结归纳得到“暖新闻”最常涉及的7个主题,分别为家庭成员相互照顾、老师帮助学生、陌生人帮助拨打报警电话、民警开展救助、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上海捐赠物资,报道策略兼顾常态化事件与公共突发事件。

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是“暖新闻”主要关注的3对关系。以家庭关系作为“暖新闻”的报道聚焦点,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中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但是,近年来暴露出一些家校、师生矛盾的问题,导致师生之间分化,将师生关系作为“暖新闻”报道焦点之一,有利于弘扬尊师重道、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派出所警察是与群众打交道较为频繁、关系较为密切的警种之一。群众有困难最先想到的是找警察,警察为人民群众服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因此在“暖新闻”报道中,警察职业及其事迹也是主要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医患纠纷频发,有些甚至演化为医患冲突,造成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损伤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包容,“暖新闻”通过将医患关系作为重点报道的关系之一,向读者传递医生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可以缓和医患之间的猜忌,引导改善医患关系。

公益活动主要包括为困难地区捐赠钱款和物资,这些困难地区可能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这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常规对象,例如,为山区学校捐献书籍、教具,甚至援建教学楼等。也有可能是受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非贫困地区,例如,上海因为疫情的影响,造成临时的物资供应紧张,爱心人士看到这样的困境之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也成为“暖新闻”的报道内容。

(二)“暖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分析

1.评论关键词分析

为直观地把握“暖新闻”中最常用的关键词,本研究基于Python wordcloud库生成评论数据的词云,关键词的频数与关键词在词云图的大小呈正相关。从词云图中可以看出,读者的评论主要从“暖新闻”涉及的事件、角色、人物出发,评论内容以正面为主。此外,“暖新闻”还引起读者往国家、民族、社会等层面进行正向联想。

2.评论的类型分析

“暖新闻”评论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事论事的肯定、点赞。从词云的分析结果来看,肯定、点赞的评论居多,说明多数读者乐意接受“暖新闻”,倾向于从新闻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社会共同体的温情。另一类是针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对炒作倾向的反感。对“暖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对炒作倾向的反感主要原因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编造、虚假的信息,一些读者在有过相关经历后,便形成质疑、反感的审慎态度。质疑之一是“暖新闻”中掺杂商业元素,例如在《“为国家做研究,我免费先寄一箱试试” 浙大博士生和网店老板对话火了》一文中,有不少负面评论。

可见,对“暖新闻”持肯定意见、正向评价的占据大多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主流舆论传播起到榜样性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质疑和反感的原因主要出于对新闻目的性、倾向性的不认可。具体而言,一些读者怀疑“暖新闻”内容是商家营销、广告、炒作行为;一些读者则认为,一些社会角色出于个人利益或仅仅是正常履行自己工作职责,不应作为象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弘扬人性光辉的“暖新闻”来报道。

四、“暖新闻”报道的策略及启示

目前,在我国开展“暖新闻”报道的媒体主要为官方主流媒体。“暖新闻”报道策略兼顾常态化事件与公共突发事件。

主流媒体将“暖新闻”作为正面宣传的适应性进化及新媒体时代建设性新闻的一种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获得了多数读者的认可。但是,在学术界以及读者中,还存在一些杂声。要想在学界、业界及社会大众达成共识,消除个别的质疑、反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暖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主流媒体区别于其他商业媒体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来源。因此,无论从宏观的事件层面,还是在微观的语言层面,“暖新闻”报道都要尽量做到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将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保证“暖新闻”新闻性的基础上,传递新闻的“暖”意。

(二)“暖新闻”报道要把握好力度、角度

所谓报道的力度,在此指的是报道的量与表述的分寸,并非所有的议题、事件都可以具有“暖”的属性,都可以包装成“暖新闻”,所以,通过新闻选择控制报道的数量,尤为必要。一方面,数量过多易造成读者“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议题泛化、表述滥用感性诉求等将可能导致“暖新闻”失去其独特性。

所谓报道的角度,指的是对报道角度的选择,即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切入点或理解角度。视角的高低不同、方位不同,呈现的内容可能天差地别。选择合适的角度,新闻的“暖”才显得自然,才具备感染的条件。例如,对医生救死扶伤的报道,如果从医院宣传口的视角出发,讲述医生坚守岗位、救死扶伤,只能勉强算一篇合格的宣传材料,但从患者视角讲述医生的付出,则可能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达到暖心的效果。

(三)“暖新闻”报道要注重发挥建设性功能

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提出问题,让公众注意,就发挥了其守望社会的功能。但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专业化、分工化不断加强,新闻除了作为再现现实、批判现实的工具之外,还应成为解决问题的尝试[5]。有学者认为,发挥“暖新闻”的建设性功能,是以事实真实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展开新闻叙事,兼顾公众的观点声音,从负面事件、议题中挖掘积极因素,挣脱对问题的凝视,聚焦于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暖新闻”报道,不仅是主流媒体探寻创新报道方式的有益尝试,也具有丰富媒体功能和更好发挥其作用的意义。

五、结语

本研究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暖新闻”的报道者、报道特点与受众的反馈进行分析,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三个层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而探究关于“暖新闻”争议的症结所在,对合理地开展“暖新闻”报道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发现,“暖新闻”评论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事论事的肯定、点赞,另一类是针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对炒作倾向的反感。因此,可以从坚持新闻真实性,把握好报道力度、角度,注重发挥建设性功能三个方面着手提升“暖新闻”的传播力、公信力。潮

参考文献

[1]尹鹤. 暖新闻:“正面宣传”的适应性进化[J].青年记者, 2019(17):39-40.

[2]邹明. 从暖新闻到善传播:凤凰网的建设性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 26(S01):5.

[3]常江. 暖新闻的传播样态和社会功能[J].青年記者, 2016(22):2.

[4]贺心群. 规避“暖新闻”背后的“冷陷阱”[J].青年记者, 2016(8):5-6.

[5]陈薇. 建设性新闻的“至善”与“公共善”[J].南京社会科学, 2019.

(责任编辑:黄康温)

作者简介   李岚,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