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普惠时代来临,你还会选择知识付费吗?

2022-05-30 01:22罗广彦于晓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内容用户

罗广彦 于晓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与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密不可分,我们在求知路上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自古至今,人类都在求知中取得进步,而如何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话题。

在我们传统印象中,学习知识是枯燥的,是静态的。然而,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获取工具越来越便捷后,知识不再只是学校里的语文、数学、英语,也不只是教材上的照本宣科。知识正在变得无处不在。

知识付费这片“蓝海”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扩张

知识付费的现象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为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自从2013年,公众号“罗辑思维”推出付费会员制以来,“知识付费”一词便跃入大众的视野中。其后近10年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这片“蓝海”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扩张。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随着“得到APP”“知乎live”“分答”等不同模式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知识付费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超过675亿元,用户规模近5亿,增长速度长期维持在40%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许多人被动困在家里,无事可做,自我学习的动力也随之增加。在此契机下,依托互联网的知识付费行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小黄金期”。

无论是由于好奇心,还是出于职业发展的需求,人们总是希望学到更多知识,但阻碍他们的,往往是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以及进入门槛。知识付费的兴起,正是基于其碎片化、娱乐化与互动化的特点。产品制作者通过将视频、音频和图片演示结合,将相对更“硬”的知识“变软”,使用户能够轻松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与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汹涌而来的契机,一方面来说,知识付费帮助人们将闲暇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积沙成塔,将学习贯穿在生活之中,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用户对高质量信息需求旺盛,“信息降噪”成为品牌和消费者共识,知识分享类平台也成为消费者决策参考的重要渠道。

在此类现象下,各大平台争相布局“知识区”,争抢头部学者专家,正规知识付费逐渐呈现高度“精英”化。

终身教育的新浪潮,还是贩卖焦虑的“智商税”?

在知识付费繁荣的另一面,对这一付费行业的质疑也从未止息。许多人怀疑知识付费就是“割韭菜”,也有学者认为,相关企业其实是在通过制造焦虑的方式,销售伪装成知识的“安慰剂”。

近日,知识付费领域的行业龙头“思维造物”IPO审核进程再次中止,这已经是第三次“思维造物”因财务资料过期中止上市审核。此前,知名知识付费机构“万门大学”创始人童哲失联,该公司所运营的手机应用、官网皆无法正常登录与使用。

这一连串事件,将知识付费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人们不禁要问:知识付费是拓展终身教育的新浪潮,还是贩卖焦虑的“智商税”?

尽管知识付费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从人们学习的效果来看,的确不能尽如人意。据“得到”统计,该平台各类付费课程的平均完成度不足35%,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完成度更是只有8%。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数据也是知识付费市场的缩影。

在早期市场红利消退后,复购率低与用户流失就成了知识付费平台面临的巨大难题。许多用户买了课程之后并没有完成,甚至没有打开过,说明他们不是真的在购买知识,而是在以付费的形式抚平心中不断涌现的知识焦虑,“买了就等于会了”。

此外,中止使用也可能是用户对付费内容质量低劣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有研究指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只有不到三成用户表示体验满意,约50%表示体验一般,这意味着市场上不乏粗制滥造,令消费者不满的知识付费产品。这些产品或是内容灌水、毫无“干货”,或是照本宣科,缺乏引导。

在得到APP,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的传播学课、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宁向东的管理学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的风险管理课等,无论师资还是课程都太过“高大上”,这些内容虽然价值高,但其门槛也相对较高,难以满足大众知识不限量、低成本供应的需求。

这也是过了“风口期”后的知识付费产业必须思考的:当各种主题的内容生产已接近饱和时,知识付费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短视频加速知識普惠时代来临

如今,短视频的兴起正在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播金字塔结构,知识类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人们只需花费线下价格的几成甚至不用付费,即可获取到专业的知识。

受全民学习热潮涌现与知识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铺陈开来的影响,近年来,B站、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视频平台纷纷加码知识内容布局。更重要的是,疫情彻底激发了用户对知识类视频内容的关注度及需求。

一方面得益于短视频上知识传播更贴心,更便捷,也让人们更容易的去触及。另一方面,知识传播的主体从“金字塔上的那个专家”转向了“网状节点的人人智者”。知识传播的受益者得以向更加塔基的人群下探。每个人都可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递者以及受益者。

在知识内容崛起的过程中,“老师”的定义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在快手上,经济学家付鹏紧跟潮流,希望能够通过短视频科普,提高金融专业人士的比重,希望能通过一些金融认知的科普,提升老百姓对金融骗局的防范意识;物理学教授戴树玺则在网上做科普视频,介绍物理知识以及国内最新的科研成果等;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在直播间中,用生动的讲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科普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恋爱婚姻中的亲密关系。

短视频与直播打破了线上线下的壁垒,让知识不再局限于线下几十人小课堂,同时也在知识性与大众性的结合中,实现了专业度与普及度的平衡。

对高品质知识视频的需求,既是用户的需要,也是行业升级的需要。从知识获取的1.0时代跨越至2.0时代,知识得以平等普惠、高效率地传播,知识的获取门槛也逐渐降低。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知识不再是特权的专属。短视频平台正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了知识普惠的重要抓手。

无论是选择精英化的付费知识,还是关注知识类短视频,总会有人在其中拾到“珍珠”。这颗“珍珠”可能是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个阶梯,可能是成长旅途中的一缕顺风,也可能是学到新知后的一阵狂喜。无论选择如何,我们都要记得,成长或学习都需要自己提供内心的原动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达到“终身学习”的最大原动力。

猜你喜欢
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