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解释素养角度谈高中历史深度教学

2022-05-30 08:01夏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中历史

夏敏

[摘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拓展历史教学的深度,加强历史教学与时代背景、历史语境的联系。文章先简单分析了历史解释和深度教学的概念,然后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视角,探讨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希望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师增加教学深度,达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6-0067-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地中学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课题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以史料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全面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许多历史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深度教学因为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相适应,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历史课堂中。

一、历史解释素养与深度教学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学生必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个体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感受历史发展脉搏、梳理历史事件等细节内容的能力,也是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的基础。

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只关注历史知识的讲解,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乏味,缺乏深度。受此影响,一些学生不仅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少历史学习兴趣,而且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提炼文本中心思想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开展深度教学。

(二)深度教学的概念

深度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促使学生开动大脑、发挥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与传统的以外部灌输为主的浅层教学相比,深度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执行能力。为了实现深度教学,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深度教学不仅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能突出深度思辨的思维指向,则更有利于教学生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深度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策略

(一)深度研究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国內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而且许多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开展深度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但还是有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深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反思、质疑、探究,直至学生解决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本课教学目标“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基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设计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师结合之前教过的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以下问题: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口号?他们所想象的美好社会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简单回答问题后,教师先利用PPT展示《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内容,再提出问题:“早先启蒙思想家们所想象的社会是那么美好,他们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后来实现了吗?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水平后,是不是真的实现了人间公平和世界大同?如果不是,那19世纪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什么样的?”然后展示史料,围绕史料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前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最后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问题,改变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形成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学生进行历史解释打好基础。

(二)布置深度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正确地教知识、完整地教知识,还要关注教学方法的程序性、灵活性、趣味性。课堂学习任务对学生具有驱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少讲精讲,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层次性,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可知,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许多条约都是李鸿章与洋人签订的。在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期间,关于台湾割让问题,传说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进言道:“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割让出去并不可惜。”为此,有人说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譬如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评价就是“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但也有人说李鸿章是“背锅侠”,因为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前,曾因为“平壤之败,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罪魁祸首还是“背锅侠”呢?清政府在战争中为何屡屡战败呢?围绕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开展深度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有关名家、大师、伟人评价李鸿章是非得失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李鸿章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的思想主张;再次,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评价、辨析解释,了解真实的李鸿章。这样布置深度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评判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三)全面探究深度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区分判断能力

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历史解释素养包括明确、梳理过去事实的能力,对过去事实进行诠释、理解的能力以及辩证评价过去事实的能力三个方面。例如明确、梳理过去事实的能力强调吸收和扩充历史事实,历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多种类型、形式的历史事实,重点培养学生的区分判断能力。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设置以下教学目标: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高潮、失败等史实;②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其中第一个目标涵盖的知识内容基本来自历史教材,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区分判断能力。第二个教学目标要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并未说明通过哪些内容认识以及该如何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比较《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不同之处,由此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以上教学案例反映出,虽然授课教师具备培养学生区分判断能力的意识,但未体现在目标叙述上,较易造成教学过程脱离教学目标,对学生区分判断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带领学生区分判断历史。

深度教学的重点即区分和掌握概念。在对大量抽象概念进行区分的过程中,学生的区分判断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历史事实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形成历史概念。从历史事实层面分析,历史概念集合大量具有共同特质的历史事实。教师在深度教学中需指导学生从历史事实中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为例,在明清君主专制背景下,产生了宰相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多种历史概念,从本质层面分析,此类概念使君主专制得到深化,并涉及多方面内容。学生学习该段历史需区分比较相关概念。针对该章节的教学,教师可设置如下目标:明确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思考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哪些措施。

学生:裁撤中书省与丞相,权分六部。

教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的目的在于永久地解决君相矛盾,然而宰相制的积极作用在其被废除后也不存在了,这会引发哪些后果?

学生:皇帝要自己处理国家大事,负担更为沉重。

教师:为了处理繁重国事,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创立内阁制。相关研究者认为,宰相是明朝内阁制首辅,请问内阁制与宰相制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宰相能制约皇帝权力且具有决策权,内阁大学士则不能。

教师:从行使权力层面分析,宰相具有决策权且地位相对巩固。内阁只发挥咨询作用,并未具备决策权。从权力来源分析,皇帝的个人信任与支持是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源,而宰相的权力则来源于职位与制度。从皇权角度分析,内阁不具备制约皇权的作用。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知,高中历史教师在基础概念课中需让学生先理解概念本身,如在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之处时先讲解内阁制的产生背景和相关内容。事实上,宰相制在秦朝时期就在处理国家政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该章节知识之前就已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宰相制的演变与发展。明朝时期,宰相制被废除,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类似于宰相制,却有着不同本质的内阁制。学生在学习时极有可能被历史表象所误导,不能把握内阁制产生与变化的实质,从而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意义”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清晰讲解复杂概念,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能正确比较概念的异同,形成良好的区分判断能力。此外,由于概念判断的基础是对概念的明确与理解,所以教师应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讨论概念的内涵并在此过程中明确概念产生目的与内容,随即通过举例让学生从史实中明确概念差异,并在区分判断概念内核后得出结论,促使学生实现从浅层分析过渡到深层解读,为后续深层次解析历史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四)进行深度教学总结,提升教学效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仅能教给人们道理,还能引导人们学会做人。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以及历史分析、解释能力。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需要建立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高中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不过,部分学生还缺少梳理、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如在教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将历史事件割裂开来的教学方法,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置于更深远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教师可从资本主义制度萌芽讲起,再讲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最后讲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深度学习,突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世界近代史进程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学生掌握“新事物的发展道路虽然是迂回曲折的,但其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深度教学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判断、思考,探寻新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核心素养落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要通过深度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康淑兰.浅谈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应关注的四個关键能力[J].学周刊,2019(6):102-103.

[2]  刘晓庆.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4):198.

[3]  王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微观史学应用: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26-27,14.

[4]  焦涛.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9(3):85-86.

[5]  刘俊秀.高中历史教育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策略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0(2):46.

[6]  廖艳君.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以《毛泽东思想》一课为例[J]. 新一代(理论版), 2021(1):139-140,120.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