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引领的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2022-05-30 08:01丁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历史问题

丁飞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发其认知冲突,还要关注问题的难度、辨析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活动中。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6-0064-03

历史探究式教学是指,为了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补充相应的历史资料,并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方式。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建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质疑、思考和解题的能力。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提出合理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提问题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其次要符合学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理性思考,关注问题的难度、辨析性和实践性,以提升教学效率。

一、关注问题的难度,实现循序渐进

(一)难度适中,符合最近发展区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认知水平也快速提升,思维能力、观察力、记忆力等也有所增强。然而,大部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不同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促使其能力有所提高。

如在教学“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播放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一段视频,该视频讲述了纪晓岚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该视频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谁的权力更大?清朝的皇帝又是如何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的?”这些问题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此后,教师还结合学生的探究结果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在这过程中,有学生发现清朝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也废除了一些机构,教师就此引导学生分析清朝皇帝这样做是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这样学生就找到了继续探究的方向。还有学生采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将不同朝代设立的机构和废除的机构分别整理出来,并列成表格。在分析这个表格后,该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古代中国一直都在加强君主专制。”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将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形象化的史料,让他们结合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尝试提出问题,找到思考的方向,再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指导他们展开对比分析等。这样教学,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二)由浅入深,形成梯度问题

教师要避免一下子提出难度太大的问题,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主问题,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然后根据这个主问题提出难度递增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相关知识。形成有梯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如在教学“明朝的统治”时,教师先提出主问题:“明朝的统治和其他王朝的统治相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从各个朝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变化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近期学到的其他王朝的统治策略与明朝的统治策略,找出其明显的不同之处。此后,教师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題,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说说在不同朝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尝试列出表格,整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探究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结合你所列出的表格,你能否总结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化规律?”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君主专制得到了不断强化。”这样,学生就通过史料总结出了历史规律。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提炼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还要归纳整理获得的信息,从中总结出历史规律。教师还鼓励学生拓展思考,说说总结出来的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其他历史知识的学习。这样就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由浅入深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二、关注问题的辨析性,实现思维发展

(一)旁征博引,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避免提出那些翻阅相关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的观点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展开辨析,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如在教学“明朝的灭亡”时,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辨析,试图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教师先播放一些历史视频,内容涉及清朝入关、李自成起义、明朝官吏昏庸等,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尝试结合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便将学生引入到自主辨析的氛围中。有学生认为李自成起义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有学生认为如果明朝官吏清正廉明,那么李自成就不会起义,因此明朝灭亡归根结底还是朝廷内部的问题。还有学生认为明朝的末代皇帝其实也想励精图治,但是内忧外患的局面,让他力不从心,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学生通过辨析最终认识到,将以上原因整合起来,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不只是知识本身。

教师可尝试设计一些具有辨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二)融合史实,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发展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最后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此过程中都会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盛唐气象”时,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料展开自主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名学生找到了一些反映唐朝人口变化的史料:唐中宗神龙元年37140000 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9712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52919309人,唐穆宗长庆元年15762432 人。该生结合以上史料提出问题:“在唐玄宗到唐穆宗期间,是不是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比如战争,不然的话,人口怎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教师肯定了该生的观点,然后鼓励他自主寻找史料证明此观点。这名学生发现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直到763年才被平定。该生发现这些史料能证明自己的部分观点,但同时他又提出了新问题:“唐穆宗长庆元年是821 年,这时候安史之乱早已平定,为何人口还是不如安史之乱晚期的乾元三年多呢?”于是该生又开始搜集新的史料。教师引导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人口下降的原因。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史料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提升认识,从同伴的身上得到启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关注问题的实践性,实现学以致用

(一)联系热点,提升解释能力

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够高,原因是他们认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并不紧密,历史知识的用处也不大。为了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将时事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融合古今,以古见今,以见知隐,进而提升自己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如在教学“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热点新闻展开自主探究。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如我国建设天宫空间站、举行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等。这些新闻很好地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期间,我国经历了哪些挫折,又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你觉得未来中国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继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屹立在世界上?”学生结合热点新闻,围绕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对外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分析,从而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造福。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若设计的问题能体现出时代意义,则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入情入境地思考。通过分析历史问题,学生能更透彻地了解现实生活,提升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为了提升历史探究式教學实效,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并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有学生产生了以下困惑:“我们也想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我们现在还是学生,就算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又能做得了什么呢?”教师结合学生的困惑设计了实践探究活动。教师首先让学生搜索资料,了解古今中外有哪些历史名人年纪轻轻时就承担起了建设国家的重任;然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采访调查等方式,了解有哪些青少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与到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所得,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说说自己要如何努力实现中国梦。这样的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系列问题展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辩论演讲、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话剧编演、报刊编辑等,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三)学科融合,拓展思维

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语文、政治、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运用到历史探究活动中,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先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科融合,然后组织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寻找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拓展思维。

如在教学“盛唐气象”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盛唐气象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唐朝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吗?能否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还原唐朝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学科融合式探究活动中。如有学生喜欢研究古诗词,因此结合唐朝的边塞诗得出结论:“唐朝的文人并不局限于书阁之中,他们有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想法。”有学生收集到一些唐朝画作的图片和唐三彩的图片等,发现其中有很多胡人的形象,从而得出结论:“唐朝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他们乐意接纳来自外邦的人,从而构建了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盛唐气象”的理解更为深入了。

教师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师,让他们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将搜索到的信息上传到平台,并在平台上和他人互动交流,讨论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历史探究式教学要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查找、筛选并分析史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等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助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忠德.浅析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81-82.

[2]  温学鹏.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11):38-4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初中历史问题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