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2022-05-30 10:09李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绘本

李妍

[摘 要]对低年段学生来说,图案丰富、色彩鲜艳的绘本更容易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独立识字、自由想象的能力。但当绘本正式走进课堂时,教师习惯性地扮演主导者角色,绘本又往往成了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方法营造活跃的互动氛围,积极激发学生敢说、会说的勇气,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以绘本为出发点,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绘本;手脑并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17-03

色彩丰富、文字较少的绘本是低年段学生的最爱。但当绘本走进课堂,教师依旧习惯性地扮演主导者角色,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比较注重识字、朗读,使绘本阅读变成知识性教学;二是提出过多、过难的理解性、抽象性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违背了利用绘本阅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初心。绘本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科知识的展示台,学习方式的单一使课堂缺乏生机活力,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经常思考如何把单一的课堂问答变成活跃的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小手、大脑,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一、案例描述

1.循规蹈矩,陷入被动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本色彩丰富、内容简单有趣的绘本,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阅读。

我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步骤循规蹈矩地上课。我读故事,并提醒学生边听边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有什么、都在干什么。学生专注的眼神中是藏不住的欢喜,听得很是投入。故事读完了,我提问:“谁能说说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起初,大多数学生不敢分享,有了几个“小勇士”带头分享后,课堂氛围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讲起故事来总是说出很多细节,拖拖拉拉,抓不住重点,还有些学生会把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这令我感到有些苦恼,如果系统地讲授复述方法,那绘本课就变成了语文知识讲解课,就违背了绘本阅读的初心。怎么办呢?

2.灵光一现,顺藤摸瓜

课堂如战场,“时局”瞬息万变,一不小心就被“打个措手不及”。这时,教师的教学机智就显得分外重要。既然有这么多学生愿意分享,但又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教师不妨将学生所说的关键词板书下来,这就成了简单的思维导图,将几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故事就复述出来了。在我的帮助下,学生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如“阿文”“小毯子”“上学”“父亲”“母亲”“伤心”“小帕子”“开心”等,他们顺着这些线索很容易就讲出了故事。不仅如此,学生还在无形中掌握了关键词提炼法,这对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益。

3.手脑并用,彰显活力

(1)手舞足蹈,意外之喜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李老师,我能把故事演出来。”“你想怎么演?”“我可以扮演阿文,因为我有毛巾可以当作小毯子,而且我特别喜欢这条机器猫毛巾。”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下,我请他走上讲台,开始自己的表演。

“大家好,我叫阿文,这是我最爱的小毯子。无论吃饭、睡觉还是走路,我都要带着小毯子。”他夸张地把毛巾揣在怀里表示喜欢。讲到“毯子泡醋里”这一内容时,他将毛巾打湿,又假装在地上搓一搓、闻一闻,开心地讲:“嗯——好一点儿了。”他神采飞扬,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学生的手舞足蹈是一份意外之喜,这映射着他们的小脑袋在飞速转动,透着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与喜爱。课堂上,教师把握大方向,尽可能地让学生讲、让学生演,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问题抛出,若有所思

接着,我随机抛出几个问题:“你还能帮助阿文想到什么解决方法吗?你有非常喜欢的东西吗?你是怎么对它的呢?”学生的回应虽积极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如有一个学生说:“如果阿文今天不带小毯子去学校,就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慢慢地,要求越来越高,变成三天、五天才可以满足他的愿望。”这种拾级而上的方法本来挺好的,但后面的学生却顺着“愿望”展开了讲述,思维也就局限在此了。再如,第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最喜欢教室绒布墙的设计,后面的学生思维就会局限在教室里,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还有一些学生急于求成,“手快于脑”,喜欢先举手再去想怎么表达,这往往很浪费时间。

学生的表现令人惊喜,也引人深思。手脑并用的课堂是理想的、是充满活力的,是我所追求的。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思维易受限制呢?我相信每个人的大脑深处都有一座宝库,开启宝库的钥匙一定可以找到。

二、案例分析

1.手脑并用是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的表现

手脑并用的绘本课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愿,学生手舞足蹈,有的表演、有的评价、有的讲故事,还有的谈感受,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真的是自愿走进课堂的。绘本中的故事不再是没有温度的文字,而是学生可以自我创造、发挥的能量元素,在绘本乐园里,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主动表达,让课堂活力四射。即使是课文学習,手脑并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先自读小鸟和青蛙的对话,然后自选角色和同伴进行表演,表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动作和台词。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很快就融入故事中。角色扮演的活动放开了学生的小手,激活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感受深刻。手脑并用的课堂也许会打乱固有的教学计划,也许会节外生枝,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序把控手脑并用的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中要做到心中有数、乱而有序。

2.教师要有效把控课堂,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教师要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经过反思,我发现教师们往往在“走流程”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发展。我认为,学生不良的思考习惯主要是受教师影响。一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提问不明确,评价不具体,也许教师自己就没做好文本解读;二是教师教学拘谨,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三是师生互动有限。一方面,教师习惯于提问那些表达能力强、爱发言的学生,其他学生往往被忽視,导致课堂互动不均衡;另一方面,相较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容易被忽视。以上原因都与教师薄弱的课堂把控能力密切相关。

手脑并用课堂的建设对年轻教师更是一大挑战。如果一味地由学生手脑并用,课堂氛围必定嘈杂,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力课堂害人害己。作为年轻教师,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灵活有序地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才能胸有成竹、临危不惧,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课堂才能手脑并用、活力四射。

3.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引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扮好引路人的角色。

教师要终身学习,练好“内功”,注重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以便在教育教学中建立更宽广的知识背景;教师要放低姿态,轻轻“弯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细节向学生传递真诚的亲和力;教师要聆听发言,学生质朴的语言中可能隐藏着大大的智慧,这需要教师平时规范自己的口头表达,并耐心鼓励学生。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消灭话语重复、语脉不通、语言枯燥等“常见病”。只有自己的教学语言干干净净,才能做“医生”诊治别人。其次,对于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让学生愿意张口,培养学生勇敢表达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或浅或深,没有对错之分,但每一份感受都是独特的,都值得被珍视。

三、教学反思

手脑并用的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是一种体验式课堂,它更重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

教学中如何做到手脑并用,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呢?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发挥教师行动的示范作用。行动是无声的教学,教师本身要体现手脑并用的思维过程,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身为标,将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绘本教学,日常教学也离不开“手”和“脑”这两大法宝。如教学拼音b、p、d、q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拼音的形态,让他们试着用手指摆出字母的形状。如学生将左手食指竖起来,右手食指和拇指弯成半圆,半圆放在左手食指的下面就是字母“b”,放左手食指的上面就是字母“p”,可以编一个顺口溜:“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我用同样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字母d、q。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几个拼音。这就是教师的示范引领,让学生有例可学、可模仿。课堂氛围、学生状态与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师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在可控范围内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另一方面,发挥教师言语的激励作用。学生的表现多带有试探性,往往根据教师的眼神、言语、表情不断调整,不敢轻易地表达。这时,教师“夸张”的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其次,教师要细抓闪光点,有好的地方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分享,引导学生从“我愿说”向“我能说”转变。不过,激励性语言也不能过度使用,否则学生会感到没意思。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度,要根据教学实际运用准确、公正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表扬语。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手脑并用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活跃表现,离不开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一部分学生依赖性强,只想听教师讲,不想动脑筋;也有一部分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但缺少提问技巧,往往提不到重点或词不达意。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学习的真正发生。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日常课堂中,我会引导学生使用以下关键词提问或者表达观点,如“我觉得”“我发现”“我有一个疑问”“我同意”“刚刚某某同学说的”等,这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一学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词语,问题表述越来越清楚,语言表达也越来越规范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过哪里旅行,有什么感受或印象深刻的经历。在学生积极地讨论后,我再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怎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发生了什么事呢?”“主人公是被牛吃掉了吗?”“牛肚子里有哪些风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疑惑,思维也在不断地提问中得到了发展。再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这一细节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次和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表现不同?”第一次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成把”和“终于”形成对比,火柴很多但不敢抽一根。但第五次是“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说明她非常渴望见到亲爱的奶奶,极度渴望亲人的关爱。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氛围也越来越活跃。

3.提高师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在于反思总结。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课后学生反馈,甚至是师生互动,这些都是反思总结的对象。总结后,教师还要在实践中反复试验、揣摩。对学生而言,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在于事前准备以及博学广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学生事先了解过某知识,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讨论、思考的兴趣,知识习得自然水到渠成。当师生都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不断发展,课堂效率和质量也将大大提升。

总之,在手脑并用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灵活的教师、活跃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耐心的态度,调动学生的手和脑,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丁寒丹.小学低年段绘本阅读互动式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44.

[3] 施雨红.徜徉绘本世界,播撒阅读种子: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11):8-9.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