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探讨

2022-05-30 10:48褚梦影
百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黄梅戏

褚梦影

摘 要:黄梅戏是安徽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广泛流传于安庆、桐城、怀宁等地区。2006年5月,安徽黄梅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种类的音乐文化给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地方戏曲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加大黄梅戏的推广力度、完善评审制度,以提高黄梅戏演职与教学人员的专业能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黄梅戏在当代传承要以人民喜爱的方式推广,以人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让人民群众了解黄梅戏、爱上黄梅戏。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与发展;戏曲教学

一、黄梅戏概述

黄梅戏作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不仅是安庆的名片,也是安徽的文化符号之一。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还是音乐特点来看,黄梅戏都无疑是极具艺术魅力的。

(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目前有多种推论,其中得到认可最广的推论是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湖北黄梅县与安徽宿松县一带因紧邻长江,经常遭受水灾,灾民们就在逃难时把本地的采茶调带到了安徽边境,安徽当地农村的村民在引入这些曲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戏曲元素,同时汲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一些民间歌舞的演出形式,并在安庆民歌中得到音乐和唱腔的养分,逐步发展成为黄梅戏。正如著名黄梅戏演员王少舫老先生所说:“黄梅戏是吃百家奶长大的。”

黄梅戏早期(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所演绎的内容大多为男女情爱和女子命运,因而曾一度被官方定为“淫戏”,禁止在安庆城里演出。黄梅戏在城内长期遭到禁演,以丁永泉为代表的黄梅戏艺人在黄梅戏爱好者的帮助下“二进宜城”,经历无数风雨沧桑依然坚守,使得黄梅戏禁而不止、愈唱愈响。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在战争环境下,黄梅戏和京剧这两个彼此独立的剧种被迫同台演出,史称“京黄合演”。这段“联姻”的经历使黄梅戏渐趋成熟,在演出的内容与舞台表演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此时,琚光华的“双喜班”也把黄梅戏唱到了上海,好听易懂的黄梅戏随即受到上海市民的热捧。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在上海演出的黄梅戏艺人纷纷逃回安庆城,黄梅戏也随之没落。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黄梅戏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黄梅戏工作者巧妙地对戏曲内容进行了改编,打造出许多健康向上的作品主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黄梅戏特有剧目《天仙配》《女驸马》被相继搬上银幕,闻名海内外,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谁料皇榜中状元》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唱段。国内黄梅戏电影的上映给港台电影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以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为代表,香港电影界出现大量的“黄梅调”电影。这些“黄梅调”电影不仅推动了黄梅戏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传播,也为香港电影在国内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媒介。此后,全国掀起了黄梅戏热潮,一时间“黄梅之花遍地开”。近年来,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也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如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曾赴多地进行表演,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又如黄梅戏代表人物之一的吴琼,她选择将黄梅戏艺术与西方音乐剧融合,推出了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也受到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推崇。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初是以“自叹”的形式演出(一人演),随后演员人数逐渐增多,产生二小戏(两人演)、三小戏(三人演),小戏被搬上舞台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正本大戏,随即形成“三打七唱”的表演形式,即由三个人打锣鼓、七个演员演出,便组成一个完整的戏班子。随着灯光舞美的逐渐完善以及电子音乐的广泛运用,黄梅戏的演员人数和伴奏音乐均可随剧目的需要而变化,表演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二)黄梅戏的音乐特点

黄梅戏的音域一般不宽,多级进、少跳进,乐曲质朴流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易学易唱、通俗优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音乐的唱腔主要分为主腔、花腔和三腔(即“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形式。主腔属于戏曲演唱结构形式中的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有男、女腔之分,且男、女腔在对唱时需要转调演唱;花腔调式丰富、色彩明朗,音调活泼欢快,情节简单,表情达意朴实无华,唱词结构多衬字、衬词,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感,蕴含浓郁的黄梅戏风格和韵味;三腔的特色是男女对唱均不转调,且都带有自己的附加声腔,四个乐句对称但不等长。三腔多为专用唱腔,彩腔在早期的黄梅戏演出中用来向观众讨彩,烘托气氛,仙腔为神、道出场时专用,阴司腔又叫“还魂腔”,多在鬼魂出场时使用,或演唱人物病重将死,用以抒情。

黄梅戏音乐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舞台演出中常用的念白和唱词为“安庆官话”,安庆官话又可分为大白和小白。大白又叫“韵白”,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正本古装大戏中;小白又叫“方言”,使用当地日常生活语言,常用于生活小戏和现代正本大戏中,颇具直白质朴、生动亲切之美。黄梅戏的唱词有其特有的规律,一般使用七字句或十字句,通常每句唱词还会叠加很多衬字、衬词,七字句的基本结构为“2+2+3”,十字句为“3+3+4”,句数可为奇数句,只需通过反复即可以偶数句结束。

黃梅戏的伴奏音乐早期是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俗称“三打七唱”,即由三个人打锣鼓,七个演员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加入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琵琶等)的小型伴奏乐队。后来,黄梅戏伴奏音乐深受西洋音乐的影响,形成打击乐、管弦乐并重,具有交响化特征的中西混合乐队,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当下,科技发展迅速,电子音乐成为黄梅戏舞台表演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特有的唱腔、通俗的语言和独特的伴奏完美融合,塑造出明快抒情、韵味丰厚、纯朴清新、细腻动人的黄梅戏音乐。黄梅戏也以其风趣生动、幽默俏皮的舞台表演,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观众的赞赏。

二、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当代意义

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众家之所长,成长为全国知名戏曲剧种。作为一门综合性文化艺术,黄梅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之后,我国也逐渐加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力度,分别在2005年与2011年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应当按照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能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是文化精品。黄梅戏作为已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同京剧一样是国家的瑰宝,理应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保护。

(二)促进精神文化的建设

黄梅戏作为一门综合性文化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黄梅戏剧目常以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主要人物所遭遇的各种磨难来凸显其鲜明的思想品格,大多数剧目都蕴含着社会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如黄梅戏剧目《天仙配》,其中有一个情节介绍了男主人公董永卖身葬父,展现了我国传统美德之一的“孝道”。将黄梅戏引入民众日常生活中,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民众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黄梅戏能达到今日的辉煌,是无数黄梅戏艺人与黄梅戏工作者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结果。黄梅戏在早期曾一度被视为“淫戏”而惨遭禁演,艺人们在此种艰苦的大环境下,并没有屈从,而是与之抗争,勇于奋斗,硬是将被打压的黄梅小戏搬上了舞台,并不断发扬光大,如今一跃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将黄梅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可以培养人们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培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格有着现实意义。

(三)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黄梅戏在提高群众审美能力上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其一,黄梅戏的语言既有乡音直白质朴、生动亲切之美,又蕴含着文学气息。从诗词、歌赋、楹联、酒令,到俗语、谜语、谚语、歇后语,均可见于黄梅戏的语言之中。人们在欣赏黄梅戏时常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与之产生共鸣,真真切切地领悟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也能在长久的熏陶中增强自身的文化积累。

其二,黄梅戏素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给观众带来畅快淋漓的视听盛宴。其唱腔优美流畅、韵味浓厚、细腻动人,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服饰妆容真实质朴、清秀淡雅、美丽脱俗;其行当种类众多,各具特色。黄梅戏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散发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些都体现出黄梅戏的审美价值。

其三,黄梅戏的基本功以及各种表演技巧在实际练习中有着一定的程式,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者在学习黄梅戏的念白、进行形体训练时,个人的行为举止、风度气质以及素质涵养都会受到影响,能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使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学习黄梅戏不仅能美化个人的体态,而且能培养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三、黄梅戏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一步步提高,有很多娱乐活动可供人们选择。相比之下,人们对黄梅戏这类传统地方戏曲接触甚少,出现观众老龄化、黄梅戏后继无人的现状,黄梅戏逐渐被边缘化,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加大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力度,既是响应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也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以加大黄梅戏的推广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沟通工具,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关键来源之一,只要打开上网设备便可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合理利用这些网络传播平台,录制播放一些关于日常练习、分享黄梅戏表演经验、讲述黄梅戏音乐文化韵味等方面的短视频,数量上的丰富能够让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这些视频,质量上制作精良也能够让群众为黄梅戏文化所惊叹;各大运营商更应肩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多举办相关活动,推出黄梅戏文化专栏,给个人用户更多曝光的机会,尽可能确保精心制作的视频不被埋没;一些线下的演出活动也可同时开展网络直播,让不同地域的观众能同时沉浸在黄梅戏的熏陶中,以获得体验感。除上述列出的几条建议以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黄梅戏的传承与推广做出努力。

(二)完善评审制度以提高黄梅戏演职与教学人员的专业能力

许多黄梅戏剧团成员或教育工作者都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这其中既有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演员和教师,也不乏只想捧着“铁饭碗”浑水摸鱼的从业者。国家相关机构应不断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加大职称评审的监管力度,及时淘汰能力不足、故步自封、无所作为的人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黄梅戏演职与教学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水准,以更好推进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三)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以加大黄梅戏的受众广度

从黄梅戏的生存现状来看,其受众大多局限在中老年群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節奏越来越快,青少年大都难以适应节奏缓慢、唱腔悠长的黄梅戏音乐,而且黄梅戏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虚拟化的表演场景等都不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标准,所以青少年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也没有耐心去观赏黄梅戏。青少年的主要生长环境是校园,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识引导起到关键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黄梅戏文化建设标准,从课堂上的直接灌输、课下相关活动的积极组织,到校园铃声、背景音乐的潜意识熏陶等方面都需高度重视,增强青少年文化传承意识以加大黄梅戏的受众广度。

四、结 语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黄梅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保护、传承与发展黄梅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过程不仅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还能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应重新审视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活动开展流程。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应与时俱进,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以加大黄梅戏的推广力度,完善评审制度以加深黄梅戏演职与教学人员的专业深度,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以拓宽黄梅戏的受众广度,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以人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让人民群众了解黄梅戏、爱上黄梅戏,从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韦京东.浅谈黄梅戏流派:忆王少舫老师,看黄梅戏发展[J].黄梅戏艺术,2006(1):10-11.

[2]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22-57.

[3]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34-49.

[4]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2):81-89.

[5] 禹昊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优点及实践[J].大众文艺,2014(5):4-5.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