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切入点, 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022-05-30 14:03王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切入点孔乙己词语

王兰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小说,主要是因为选入教材的小说大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刻画深刻、情节曲折,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但是大多学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不能感知人物背后的情感,不能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时,指导学生巧抓小说的切入点,找到一条与作者、文本里的人物等对话的高效的途径,从而提升他们阅读小说的能力。

一、以题目为切入点,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般来说,小说的篇幅相对于学生阅读的其他文体,还是比较长的,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有时候他们读完了小说,却理不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小说教学时,教师可从题目切入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问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孔乙己是人名吗,到“百度”上去搜一搜有没有重名的现象。学生发现大多词条都是指向小说里的这个人物,因此教师再问出一个问题,孔乙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学生阅读原文知道,孔乙己其实是一个绰号,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给他取的。教师再问这个绰号是对人物的肯定还是否定,或者是表扬还是揶揄。学生想到了他们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中的一些人物的绰号,比如宋江被称为“及时雨”,吴用被称为“智多星”。他们觉得《水浒传》中的这两个人物的绰号是褒义的,课文中这个绰号好像是贬义的。学生认为给小说人物取这样的绰号,也侧面批评他总是说半懂不懂的话,即总是装作一个读书人。教师再继续问学生鲁迅先生在写《藤野先生》时,在人名之后加了先生二字,但是在孔乙己的名字后面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学生将两篇小说对比着阅读,发现作者对藤野先生更多的是颂扬,是崇敬;对孔乙己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题目入手就分析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这也为学生进一步走进小说创设了更多的可能。

因此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思考小说的题目,如果是人名就思考这个人物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与作者的关系怎样,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如果题目是有关地点的就思考这个地点与故事的情节有着怎样的关联,换言之,围绕着这个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如果是以某一个事物命名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关联的人物。如果是以具体的事情命名的,学生可试着思考这件事的前因与后果。总之,以题目为切入点能让学生迅速地走进小说的“深宅大院”。

二、以人物特征为切入点,揭示文本主题

选入教材的小说在人物描写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在阅读中要能通过文本中人物的描写,感知出人物的特征来,进而体会出其中的主题。也就是说教师在切入小说阅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让他们自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等。

以《孔乙己》为例,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就让他们说一说孔乙己的特征,以让他们更直观地思考这样一个人物。但是由于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不是集中的、一下子就写全的,而是分散的,根据情节的需要逐步拓展的,因此大多学生都没能找到人物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师改变方式,让学生依照文本的表述,将孔乙己的形象以简笔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关注相关的人物描写,学生需要将有关的描寫都画出来,再转化为图像。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孔乙己最重要的特点有三个,一个是他穿着不整洁长衫,第二个是他有一部乱蓬蓬的胡子,第三个是他有着长长的指甲。当学生抓住人物的这些特征后,教师问学生这些特征说明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呢。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表面描述,转入背后的深刻内涵。仅就“长指甲”这一特征,学生就挖掘出这些信息:孔乙己不劳动,所以他不需要剪指甲,这间接地说明了他的懒惰;孔乙己作为懂点知识的人,却用长长的指甲显示他不是短衣帮的身份,这其实挺迂腐的。可以看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对人物有了具体的感知,还能准确推测其背后隐藏的深意。

因此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人物的特征为切入点,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也走进文本的主题。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将小说的主题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基于主题开展阅读。其实对于小说阅读而言,探究主题是一个重要的阅读任务,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教师以人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主题,不失为有效的阅读方式。

三、以重点词语为切入点,挖掘深刻内涵

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言分析中学生往往能更清晰地感知作者的思路,更全面地理解事理的前因后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切入,进而挖掘出文本蕴藏的内涵。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其实也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能让他们通过小的细节感知大的内涵;从重点词语切入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敏锐的语言嗅觉,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教材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小说多是大家的经典之作,也多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之作。这些小说中有很多句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多品味,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句子细细体会,他们就能窥斑见豹,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深刻领悟小说的主题。

还以《孔乙己》为例,毫无疑问这篇小说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运用语言的功力,只是几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就彰显出背后的深刻含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一些关键的字词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比如教师先让学生将原小说中“多乎哉?不多也”这几个词语画下来,接着教师问学生这些词语是孔乙己在什么时候说的,当时说这些词语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说这些词语,从孔乙己嘴里说出的词语跟一般人说出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的设问旨在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这些词语中来,以发现一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先是沿着被圈定的这些词语往上追溯,发现这是孔乙己在“着了慌”的情境下的急不择言;接着学生又从文章下面的注解看到这些词语原来是孔子说的,这说明孔乙己想用这些“半懂不懂”的词语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再接着学生将这些词语的上下文对接起来读,却发现孔乙己用这些词语是来形容“茴香豆”的数量的;最后学生还发现孔乙己说的这些词语面对的是一群小孩童。基于问题的这些分析,学生的眼前浮现出一个迂腐可笑的孔乙己。作者要表达的深意也在基于这些词语的剖析中昭然若揭了。

因此,教师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重点的词语,以发现其背后的精妙之处。一般来说,这些重点词语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以更好地展示所要突出的中心与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一些特殊的词语画下来以体会其不一般的含义。这些特殊的词语要么是表面矛盾的,比如这篇小说中的“大约的确死了”;要么是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的,比如这篇小说中孔乙己原先“排出”九文大钱,后来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小说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状况,选择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更高效地提升小说阅读教学的质量。总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他们才能深度参与阅读,进而促成对小说阅读能力的渐进式提升。

猜你喜欢
切入点孔乙己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找词语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