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融合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典学习路径思考

2022-05-30 14:03蒲儒刿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道家论语人文

蒲儒刿

当下,快速的科技发展,大量涌现的新职业,为个体选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信息过载,信息焦虑,信息疲劳,虚拟世界,又使人们面临身份迷失之虞;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个体的应变力提出了空前挑战。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语境下,个体何以建构健全人格、获得健康的精神世界,成为新的世纪课题。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希望从那里找到良方。

自2013年至2022年這10年来,团队通过开展“以《论语》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为课题的系列研究,形成了以《在孔子的屋檐下——〈论语〉思维教育导读》为蓝本的课程教学系列。我们认识到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元典的思维教育聚焦人的幸福,这与新课标“立德树人”的理念自然吻合;中华优秀传统元典思维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健全人格、创造性人格,即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二是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元典的思维教育,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典思维教育的一隅,缺失老庄的思维教育是不完整的;“儒道互补”启示我们,必须儒道双管齐下,而“先儒后道”“道家不适合年轻人”等观念缺乏依据而应予以思考。

作为传统文化元典的后续研究,我们开启了“以老庄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

“以《论语》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和“以老庄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前后相承,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原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重要研究结论之一:“融合”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教育的基本路径和原则,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维与老庄思维的融合:求合

一般人理解“儒道互补”仅限于处世哲学,我们主张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包括人文思维与天道自然等)融合互补。

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一般人恐怕会质疑让孩子去学习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经典著作,因为在他们看来,儒家思想是我们精神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而且儒家主张积极进取,这与年轻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吻合,积极进取的思想有助于孩子们的人生和成长。而道家主张顺性而为,急流勇退,似乎是所谓“消极”的思想,让孩子们接触,不利于其成长和发展;事实上,道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华传统精神文化之一脉,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与儒家主张“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构成制衡关系,犹如人之动静二脉,使我们的人生在进退、取舍之间,获得一种相对平和淡定、措置裕如的精神状态。中国在经历几十年经济改革、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迅速提升的情况下,社会风尚浮浅,人心不宁,道家思想的介入正得其时;况且道家思想本身有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洞悉,诸如名利戕害个体本性、居下守柔等思想,特别是论及高下、强弱等范畴时所呈现出的辩证思想,对于青少年处理人生难题,顺利走过人生一个又一个节点,提升人生境界,无疑大有裨益。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认知,给道家思想贴上所谓“消极”的标签,闲置和浪费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当然,对道家典籍,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做审慎选择和恰切诠释。

第二,思维方式的古今融合:求活

孔子主张用世,但其心仪于“周”,沿袭传统;我们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着力于创新。因此,对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一个最大的命题是:与学生的人生实际和当下的现实生活结合或融合。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上,古代的东西比之于现代的科技,有天渊之别;而人文精神产品,古代的或传统的东西则并非如此,换句话说,很多古时的人文的物化产品在当今尚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今天我们对学习传统经典的一个基本判断。

但是,传统经典毕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们是基于古人自己的历史境遇和认知水平所做的价值判断;时移世易,古籍中必然存在过时的成分,今人重温时,有必要依据自己所处的世界、自己的认识做出符合自身人生需要的选择,在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产品时,还有必要引入“教学价值”这一概念,对古代典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具体说来,有几个基本的问题要首先解决。

一是从学生身心实际需要出发,对入选的《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元典”的文本做出筛选,保留其有正价值的,去掉其负价值的,对看似中性的东西要做辩证分析;进一步讲,还要对有正价值的部分做出梳理,使选出的文本条目尽可能结构成逻辑自洽的完美整体并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二是对成为学生学习传统经典教材,要进行现时代解读。除了对原文理解上有困难的语言难点做出注释、文句做出翻译解释外,传统经典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相关条目下对其内容要配备当下生活化解读,这个解读可以是现实社会生活故事,也可以是对原典做思维解读和还原。

三是传统经典的教学一定要贯彻生活化原则。教学设计一定是以使学生获得感受和认知为旨归,避免空洞讲授,机械地从文本到文本“死”学,以致最终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学“死”。

四是对传统经典的教学效果的检测,要采用尽可能宽松、去功利化的做法。要把感悟、感受而有所得当作首要目标,把读读、讲讲、背背、写写、演演等较为宽松做法作为基本操作形式,反对搞成一如必修课程的考试等量化评价。

第三,思维方式的中外融合:求创新(造)

把中国人所擅长的诗性人文思维与西方人所长的逻辑理性思维结合,可融铸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质。

经典的教学,除了中国古代元典(经典)之间的结(融)合、古代元典(经典)与现实生活结(融)合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思考维度——中国古代元典(经典)与西方元典(经典)的结(融)合。

所谓西方元典(经典)浩如烟海,结合的“点”在哪里?

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全球互动已成为基本事实,而当全球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日益密切,人类生活互动频繁之下,人类的思维、思想和价值取舍等必然呈现出互动互渗。

我们选择了“思维方式”这一切入点,即把我们民族所擅长的人文思维与西方人所惯用的科学理性思维结合起来研究。通过学校开设第二选修课,为学习兴趣小组开讲座,以西方元典中哲学、文化、文学、宗教、美学等学科中最具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特征文本与中国文化元典结合对读,以期获得两种看似相对立、实则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融合,培养真正全脑、全球化的人。

第四,“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融合:求全

北大楼宇烈教授在他的《中国的品格》一书中专节论述了“人文思维”。他认为,所谓人文思维是与科学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人和人世为思考对象,呈现出整体性、动态化、个性化、灵活性等特征,而与之相对的科学思维则以自然物为思考对象,呈现出局部性、静态化、同一化、分析性等特征;前者为中华民族所长,后者是西方人的强项;孔子的“上学下达”就已指明我们历来把“人世”放在首位,自然对象在其次。

自从新文化运动请来“德赛二先生”,到目前为止,我们总是把科学理性作为衡量认知的最高标准,殊不知,科学理性也只是认知的方式之一,它固然有其长处,比如明晰、确定、准确等等,但也有机械、僵化、单调、静态等缺欠;相反,人文思维固然有其短处,但一样具有整体、灵活、动态、真实等优点。事实上,如果能做到二者的互动和融合,人们认知世界的逻辑框架才趋于完善。

观察教育现状,特别是教育管理,强调校规班规以及诸多其他刚性的规则固然必要,但是请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刚性规则使用是否应该设立一定边界?教学评价频频用极度精确的数据是否有过度之嫌?靠无限施压师生追求业绩是否算越界?二是刚性的规范如何与基于人性人情的柔性策略结合?

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实现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融合。

猜你喜欢
道家论语人文
人文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漫画道家思想
人文绍兴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人文社科
《论语·为政第二》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