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伸缩变换探求椭圆问题之所以然

2022-05-30 10:48徐玉军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

【摘 要】 本文为探求椭圆问题的简便解法以及结论的意义,以伸缩变换的性质为依据,采取椭圆化圆的思想方法对几道高考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了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 伸缩变换;椭圆化圆;内在联系

1 问题提出

在椭圆教学中,我们常常教给学生一些二级结论以便快速找到解题方向,比如中点弦斜率公式:在椭圆C:x2a2+y2b2=1(a>b>0)中,弦AB为任意一条与坐标轴不平行的弦,弦AB的中点为M,O为坐标原点,则直线AB和OM的斜率必然满足关系式:kAB·kOM=-b2a2,这个结论不难推出,但缺乏直观的解释.

人教A版选修1-1第34页例2给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圆x2+y2=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在接下来的解决过程中,设点M(x,y),P(x0,y0),

通过坐标的替换x=x0,y=y02,得到M的轨迹方程为椭圆方程x24+y2=1. 这说明椭圆和圆之间是可以通过坐标变换实现互化的[1],由于这种变换使得椭圆或圆产生形状的伸缩,通常又称为伸缩变换. 伸缩变换反映了椭圆和圆的内在联系,从而启发我们可以将某些椭圆问题转化为圆的问题来解决. 接下来本文将首先介绍伸缩变换的性质,然后结合几道高考题来阐述一下这个思想方法的运用,并在伸缩变换的视角下重新审视那些椭圆结论的由来.2 伸缩变换的性质

对平面中的二次曲线F(x,y)=0上的点P(x,y),经过x′=xa,y′=yb(a>0,b>0)替换后,变为点P′(x′,y′),相应的方程变为F(ax′,by′)=0,根据变换式不难得出以下性质:

(1)相切、相交、相离的两曲线,变换后仍然相切、相交、相离.

(2)直线经伸缩变换后还是直线,平行线经伸缩变换后还是平行线[2].

设m=(x1,y1),n=(x2,y2)分别是两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则x1y2=x2y1,经变换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m′=(x1′,y1′),n′=(x2′,y2′),由于x1′·y2′=x1a·y2b=x2y1ab=x2′·y1′,所以m′∥n′.

(3)当直线和坐标轴不平行时,变换后的直线和坐标轴也不平行,其中前后两者的斜率关系为k=y2-y1x2-x1=by2′-by1′ax2′-ax1′=bak′.

(4)线段AB经伸缩变换后还是线段. 若线段AB平行于x轴,则AB=aA′B′;若线段AB平行于y轴,则AB=bA′B′.若线段AB和坐标轴都不平行,则ABA′B′=1+k2xA-xB1+k′2xA′-xB′=a1+k21+k′2.

(5)三角形经伸缩变换后还是三角形,但形状发生改变,其中变换前后的面积关系如下:当△ABC的一边比如AB和x轴平行时,则这一边上的高CD就和y轴平行,从而得出S△ABC=12AB·CD=12aA′B′·bC′D′=abS△A′B′C′;当△ABC的三边与x轴都不平行时,可以过某个顶点作与x轴平行的直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是变换后的ab倍,从而知S△ABC=abS△A′B′C′.

(6)位于同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直线上的线段变换前后的长度比不变.

3 椭圆化圆方法的应用与反思

根据上面伸缩变换的性质,凡是涉及到相切、相交、相离的关系、平行线、线段长度比、直线斜率、三角形面积的椭圆问题,理论上都可以用椭圆变圆的思想方法解决.3.1 应用伸缩变换解决与直线斜率相关的问题

例1 在椭圆C:x2a2+y2b2=1(a>b>0)中,O为坐标原点,其任意一条与坐标轴不平行的弦AB,弦的中点为M,求证:直线AB和OM的斜率必然满足关系式:kAB·kOM=-b2a2.证明 令x′=xa,y′=yb,将椭圆方程化为圆方程x′2+y′2=1,弦AB和线段OM分别化为弦A′B′和线段O′M′,根据伸缩变换的性质知,M′仍然是弦A′B′的中点,所以O′M′⊥A′B′,kA′B′·kO′M′=-1,所以kAB·kOM=b2a2kA′B′·kO′M′=-b2a2,得证.反思 通过这个证明可以看出,椭圆中的中点弦斜率关系式不过是圆的中点弦性质的推广而已,在单位圆中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到了椭圆中其斜率乘积就是-b2a2.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从椭圆上的任一点P引两条直线和椭圆分别交于A,B两点,如果kPA·kPB=-b2a2,那么直线AB必过原点.例2  (2018全国卷新课标Ⅰ卷理科)如图2,设椭圆C:x22+y2=1的右焦點为F,过F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M的坐标为(2,0).

(1)当l与x轴垂直时,求直线AM的方程;

(2)设O为坐标原点,证明:∠OMA=∠OMB.

解 (1)略;

图3

(2)令x′=x2,y′=y,将椭圆方程化为圆方程x′2+y′2=1,如图3,焦点F(1,0)和点M(2,0)分别化为F′22,0和M′(2,0),因为O′A′O′F′=2=O′M′O′A′,公共角∠A′O′M′=∠F′O′A′,所以△O′A′M′∽△O′F′A′,∠O′M′A′=∠O′A′F′,同理可得∠O′M′B′=∠O′B′F′,因为O′A′=O′B′,所以∠O′A′F′=∠O′B′F′,所以∠O′M′A′=∠O′M′B′,x′轴平分∠A′M′B′,直线M′A′,M′B′的斜率之和k1′+k2′=0,根据伸缩变换的性质知k1′=2k1,k2′=2k2,所以k1+k2=0,即∠OMA=∠OMB,得证.反思 本题中无论直线l的倾斜角如何变化,∠OMA与∠OMB始终相等,这个结论在椭圆中无法得到直观解释,而把椭圆化圆后就会发现,由于M点位置的特殊性导致了这两个角分别和等腰三角形△O′A′B′的两个底角相等,所以才有了这两角相等.

例3 (2013安徽)如图4, 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焦距是4,且过点P(2,3).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Q(x0,y0)(x0y0≠0)为椭圆C上一点,过点Q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取点A(0,22),连接AE,过点A作AE的垂线交x轴于点D,点G是点D关于y轴的对称点,作直线QG,问这样作出的直线QG是否与椭圆C一定有唯一的公共点?并说明理由.

解 (1)x28+y24=1(过程略);

(2)令x′=x22,y′=y2,将椭圆方程化为圆方程x′2+y′2=1,如图5,Q(x0,y0)化为Q′x022,y02,A(0,22)化为A′(0,2).

在椭圆中,因为AE⊥AD,所以kAD·kAE=-1,根据伸缩变换前后的斜率关系知kA′D′·kA′E′=2kAD·kAE=-2,即tan∠A′E′G′·tan∠A′D′O′=-2,所以O′A′O′E′·O′A′O′D′=2,因为O′A′=2,所以O′E′·O′D′=1,O′E′·O′G′=1,即O′E′·O′G′=O′Q′2,又因为公共角∠Q′O′E′=∠G′O′Q′,于是△Q′O′E′∽△G′O′Q′,所以∠O′E′Q′=∠O′Q′G′=90°,所以直线G′Q′与圆相切,根据坐标伸缩变换的性质知,直线GQ与椭圆也相切.

反思 本题第二问,在伸缩变换下,原来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到了圆中斜率乘积变为-2,这样得到O′A′O′E′·O′A′O′D′=2,又因为给定的O′A′的长度恰好是2,于是就有了O′E′·O′G′=O′Q′2,从而借助相似三角形揭示了相切的根本原因,相切的结果早在给出A(0,22)时就已经命中注定了.2 应用伸缩变换解决与面积相关的问题

例4 (2020新课标海南卷)如图6,已知椭圆C:x2a2+y2b2=1过点M(2,3),点A为其左顶点且AM的斜率为12.

(1) 求椭圆C的方程;

(2)点N为椭圆上任一点,求△AMN面积的最大值.

解 (1)椭圆方程为x216+y212=1(过程略);

(2)显然,当N在直线AM右下方且过N与AM平行的直线和椭圆相切时,△AMN面积最大.

令x′=x4,y′=y23,将椭圆方程化为圆方程x′2+y′2=1,如图7,M(2,3)化为M′12,32,A(-4,0)化为A′(-1,0),由于伸缩变换下不改变平行和相切关系,所以过N′与A′M′平行的直线也和圆相切,此时O′N′垂直平分A′M′,由M′12,32知∠A′O′M′=120°,所以∠A′N′M′=60°,△A′M′N′为等边三角形,边长A′M′=3,得△A′M′N′的面积为334,根据伸缩变换的性质知△AMN的面积为4·23·334=18,即△AMN的最大面积为18.

反思 此题第二问除了应用伸缩变换下的平行关系和相切关系的不变性外,主要应用了变换前后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式.一般地,如果在椭圆中求面积的最大值,底边长度还好办,但是求高就麻烦些,得先求切线方程或切点坐标,再用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或切点到底边所在直线的距离公式求高,但到了圆中,由于面积最大时高线恰好过圆心,计算量小太多了,可以说用圆求内接三角形最大面积有着天然的优势.图8

例5 (2011年山东卷理科)如图8,已知动直线l与椭圆C:x23+y22=1交于P(x1,y1),Q(x2,y2)两不同点,且△OPQ的面积S△OPQ=62,其中O为坐标原点.

(1)证明x12+x22,y12+y22均为定值;

(2)设线段PQ的中点为M,求OM·PQ的最大值;

(3)椭圆C上是否存在三点D,E,G使得S△ODE=S△ODG=S△OEG=62;若存在,判断△DEG的形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令x′=x3,y′=y2,将椭圆方程化为圆方程x′2+y′2=1,如图9,△OPQ变换为△O′P′Q′,因为S△OPQ=62,所以根据伸缩变换的性质知S△O′P′Q′=13·2·62=12,所以△O′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1)不妨设P′点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到Q′点,设x1′=cosα,y1′=sinα,则

x2′=cos(α+90°)=-sinα,y2′=sin(α+90°)=cosα,

所以x1′2+x2′2=1,y1′2+y2′2=1 ,所以x12+x22=3,y12+y22=2 ,得证.

(2)由(1)知O′M′⊥P′Q′,O′M′·P′Q′=1,根據伸缩变换平行关系不变性知,当直线PQ,OM和两坐标轴不平行时,直线P′Q′,O′M′和两坐标轴也不平行,设直线PQ的斜率为k,直线P′Q′的斜率为k′,直线O′M′的斜率为-1k′,则由变换前后的斜率关系知k=23k′,所以PQ=31+k21+k′2P′Q′=3+2k′21+k′2P′Q′,同理可得OM=3+2-1k′21+-1k′2O′M′=3k′2+2k′2+1O′M′,所以OM·PQ=2+3k′21+k′23+2k′21+k′2O′M′·P′Q′=(2+3k′2)(3+2k′2)1+k′2 ≤11+k′2·2+3k′2+3+2k′22=52,当且仅当k′=±1时等号成立,OM·PQ有最大值52.

当直线PQ,OM和两坐标轴平行时,直线P′Q′,O′M′和两坐标轴平行,此时OM·PQ=3·2·O′M′·P′Q′=6<52.综上所述,OM·PQ的最大值为52.

(3)假设椭圆C上存在三点D,E,G使得S△ODE=S△ODG=S△OEG=62,那么在变换后的单位圆中,S△O′D′E′=S△O′D′G′=S△O′E′G′=12,△O′D′E′,△O′D′G′,△O′E′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但是如图10所示,若△O′D′E′,△O′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E′O′G′=180°,△O′E′G′将不存在,所以假设错误,不存在要求的三点.

反思 按通常方法第一问思路不难想(首先设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利用给定的面积得到两个参数的关系,借此化简联立方程组得到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再代入(x1+x2)2-2x1x2中进一步化简,应该能证出来),但是路途之遥远,让无数学子难以企及,反观上面的解法,把椭圆转换成圆以后,原来的三角形竟然是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要证明的结论几乎一看到底、一览无余.3 应用伸縮变换解决长度比值问题

例6  (2020北京卷)如图11,已知椭圆C:x2a2+y2b2=1过点A(-2,-1),且a=2b.(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点B(-4,0)的直线l交椭圆C于点M,N,直线MA,NA分别交直线x=-4于点P,Q,求PBBQ的值.

解 (1)椭圆方程为x28+y22=1(过程略);

(2)令x′=x22,y′=y2,将椭圆方程化为圆方程x′2+y′2=1,如图12,B(-4,0)化为B′(-2,0),A(-2,-1)化为A′-22,-22,显然△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线B′A′与圆相切,所以∠N′B′O′<∠A′B′O′=45°.

如图13,过A′作A′G′⊥x′轴,交直线M′N′于点G′,交x′轴于点J′,过点O′作O′H′⊥M′N′,垂足为H′.因为∠N′B′O′<45°,所以B′G′

设B′M′=m,M′G′=s,G′H′=t,

因为A′G′∥P′Q′,所以A′G′P′B′=M′G′B′M′=sm,A′G′B′Q′=G′N′B′N′=s+2tm+2s+2t,所以P′B′B′Q′=(s+2t)m(m+2s+2t)s=sm+2tmsm+2s2+2ts.

根据△B′A′M′∽△B′N′A′和△B′G′J′∽△B′O′H′得B′M′·B′N′=B′A′2,B′G′·B′H′=B′J′·B′O′,即m(m+2s+2t)=1,(m+s)(m+s+t)=1,化简得s2=mt-st,所以P′B′B′Q′=1,根据伸缩变换下共线的两线段保持比例不变的性质知,PBBQ=1.

反思 本题是一道动中有定类型的问题,虽然设点设线求交点等思路不难想,但是在考场上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做.采用上述方法后,再借助圆的知识计算量就小了很多,其关键点有两处,一是构造平行线,设出三个参数m,s,t,将所求线段的比值通过构造的相似三角形,转换成sm+2tmsm+2s2+2ts,二是为化简这个比值,找到两组相似三角形,得到三个参数的内在联系.为什么需要两组相似三角形呢?原因来自变量个数,要想求关于三个变量的比值,至少需要两个方程.其中B′M′·B′N′=B′A′2刻画了直线l的倾斜度和点B′与圆的相对位置,B′G′·B′H′=B′J′·B′O′来自△B′G′J′∽△B′O′H′,它刻画的是直线l的倾斜度和A′点、B′点的位置. 根据这两个方程得到s2=mt-st,从而求出比值.4 结束语

从上面几则例子可以看出,利用伸缩变换把椭圆化圆,不但降低了计算量,给椭圆问题的解决开辟了另一条航道,还可以用比较“低端”的知识揭示条件的特殊性,使看似偶然的结论成为必然,可以说椭圆化圆的思想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让解题者真正达到了跳出题外看题的境界.虽然用到的知识表面上给人一种“初级感”,但也正是因为初级,所以才深入,就像物理世界,只有深入研究透了微观才能真正理解宏观. 现在的教学观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到数学上,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影响终生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具体怎么培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如果能带领学生,从更高的维度去看问题,用更浅显的东西解释问题,学生自然能潜移默化地养成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圈外看问题、站在高处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钟顺荣.利用伸缩变换求解直线与椭圆相切问题初探[J].中学教研(数学),2015(03):16-18.

[2] 张琴竽.活用伸缩变换巧解椭圆问题[J].中国数学教育,2009(11):39-40.

作者简介 徐玉军(1972—),男,山东东平人,一级教师,校骨干教师;近年来主要对核心素养、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教育教学、新高考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曾获山东省数学论文二等奖,山东省课件评比一等奖,济南市课堂教学二等奖等.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
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活动开展途径
发挥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
不同学段间的知识衔接:体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