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满乡愁

2022-05-30 10:48胡传亮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米糕槐树槐花

胡传亮

主题导语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渴望;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无奈;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是柔情。小小的邮票,婆娑的树影,难忘的家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写满了乡愁,更倾注着滚烫的家国情怀。

经典赏读

槐花飘香

◎穆克瑞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宿州,是一个槐花飘香的地方。

在浓郁的绿叶之间,一簇簇,一串串,洁白的花束散发着清香,素雅的花朵轻轻地摇曳……是的,那是家乡的洋槐花开了。

或开在春事阑珊处,或开在夏季初现时。儿时,一到槐花盛开的季节,我便与小伙伴一起,三五成群地簇拥在洋槐树下,大口大口地吸着香气。槐树高大且慷慨,大串大串的花垂了一树。年长一些的大哥哥们靠前,争先恐后地采摘。稍显稚嫩的我,只能流着口水干瞪眼。

这时,旁边总会有一位“主持公道”的老爷爷,走上前把槐树枝拉低,小小的我便兴奋无比,紧张而认真地剪着含苞待放的槐花,不一会儿篮子便装满了,伴着鼻间萦绕的清甜香味,踏着满足的脚步飞奔回家。

未到家,远远地便看见母亲面带关切地伫立在门口。她曾经说过,小时候,本来就物质匮乏,再赶上闹饥荒,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大人们经常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在野菜中,最美味的就是这槐花了,不苦,更不涩,反而有点甜。所以,每当四月来临,母亲总会让我与孩子们一起,到处寻找洋槐树,捋一些槐花回来。母亲满脸微笑,弯着腰,浸泡,清洗,晾干,拌面,入锅,盖上,猛火快烧,给我们蒸槐花吃。出锅了,热气腾腾的,放在黄色陶盆里,拌上少许蒜蓉、辣椒、酱油、香油,猛地一筷子,放到嘴里,吱——一股槐花的清香,一直钻到胃的深处,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这蒸槐花是我心头最美最香的味道。

离开家乡20余年,屈指可数地回去过几次,不是出差顺道,就是逢年过节之时,都错过了槐树开花的时节。热情的亲朋好友送上各类特产美味,唯独没有蒸槐花。再吃上一次家乡的蒸槐花,就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心愿。它,长在谁家门前,香飘谁家院外,映得谁满眼惊艳呢?

妻子知道我的槐花情结,在我工作的南方城市,总一遍一遍地寻找能吃上槐花的地方。某天,她惊喜地告诉我:好不容易,找到能做蒸槐花的饭店了!于是,我们兴冲冲地驱车赶去。却被告知:卖完了,明年再来吧。后来,托亲友从老家寄来,也不是当年的味道。是啊,没有儿时一起争抢的伙伴,没有母亲亲手做出来的蒸槐花,怎么可能是原本的味道呢?母亲老了,离家远了,厨房里再也不会飘出槐花的香了。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一夜东风,槐花开成海;几朵飘落,绿溪染香来。那一口槐花香,是童年时的珍馐;那一树槐花白,承载我对家乡的记忆与乡愁。

(选自《海南日报》,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充满文化韵味的散文。作者借小小的槐花、普普通通的蒸槐花,自然地引出对家乡童年伙伴、善良老人、慈祥母亲的回忆,重温了物质匮乏却人情温暖的童年时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善于描写细节,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对父老的感恩和怀念,融于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描写之中。比如,“三五成群地簇拥在洋槐树下,大口大口地吸着香气……年长一些的大哥哥们靠前,争先恐后地采摘。稍显稚嫩的我,只能流着口水干瞪眼”,寥寥数笔,写出了孩子们争相采摘槐花的生动场面。再如“母亲满脸微笑,弯着腰,浸泡,清洗,晾干,拌面,入锅,盖上,猛火快烧,给我们蒸槐花吃……一股槐花的清香,一直钻到胃的深处”,将母亲的勤劳、干练和“我”品尝美味的神态与感受,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来妻子为“我”寻找槐花,托友人从家乡寄槐花,不是愿望落空,就是食少其味,都是极好的衬托之笔,水到渠成地彰显了主题:吃的不是槐花,吃的是乡愁,更是对家乡、对慈母的怀念,流露出拳拳赤子之情。

佳作风采

那田,那稻,那糕……

◎黄族俊

村后有一片稻田,曾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宝宝,走,村后找妈妈,吃奶奶喽……”

听妈妈说,我还是婴儿时,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常常从粗大的黑木盆边站起来,在衣角上擦擦布滿皱纹的双手,抱着我一拐一拐地走出家门,来到村后那片稻田,找正在忙着除草的妈妈吃奶。

那是一片绿海中的平湖,一条条,一块块,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每天早出晚归,耕田插秧,浇水除草,静待禾苗抽穗,由青变黄,最后变成餐桌上的大米饭,变成果盘里的米糕,也变成全村人的微笑。

“宝宝,吃奶喽……”

刚才还在稻田里弯腰忙碌的妈妈,看到我便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水田里跑过来,汗也顾不得擦,就将我揽在怀里……

“这孩子,真可爱!”当妈妈喂奶的时候,忙碌的女人们都停下手中的活计,凑过来,坐在椰子树下乘凉,偶尔还伸出满是泥土的手,这个摸摸,那个挠挠,将我逗得咯咯笑……

那时,放牛的邻居姐姐还会将我抱起来,把软软的米糕送到我的嘴边,说:“小家伙,吃啊!”大人们一阵欢笑,一旁的老奶奶也笑出了泪花。

我没有爸爸,没有爷爷,我最亲的人就是那个弯腰洗衣的白发老奶奶和在田里忙碌的黑瘦妈妈,村后稻田里那群女人们,还有逗我开心的邻居姐姐……

后来,老奶奶生病了,再无法照顾我,妈妈就将我放在田边的椰树下,自己到田里忙碌。

“孩子一个人怎么行呢?到处都是水哟!”正在拔草的黎大娘跑过来,拉着我的小手,“宝儿的妈,你先忙,我替你看一会儿!”接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香香的米糕,塞到我的手里。

“黎嫂子,我干累了,休息休息,我顺便照顾一会儿宝宝吧!”正在锄地的林婶婶跑过来,拉着我的小手,“宝儿的妈,你继续干活,我替你看一会儿!”说着,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香香的米糕……

那群放牛、割猪草的哥哥姐姐们,也总爱将香香的米糕塞到我的手里,然后唱起歌谣:“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那稻米,就是普通的稻米;那米糕,就是普通的米糕,可我从小就觉得那米、那糕,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佳肴了!

如今,村后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妈妈和大娘、大婶成为了小区的清洁工,那群哥哥、姐姐,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各自奔前程,而只有我,每次周末回家路过那里,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何时才能再次见到那田、那稻,嗅到那浓浓的米糕香呢?

【海南临高县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3)班】

●点评

作文通过对大娘、大婶和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帮助“我”家、关爱“我”家的语言、动作描写,描绘了一幅和谐有爱的农村生活图,展现了农民身上关爱孤弱、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那田、那稻、那糕,寄托的不仅仅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更是感恩乡邻、感恩家乡、感恩社会的文化情愫。

猜你喜欢
米糕槐树槐花
紫薯蒸米糕
槐花花开
我的家乡槐树湾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槐花
槐树花开
米糕“牙医”
“米糕牙医”
丢了一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