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022-05-30 18:57倪卫
求知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小学数学

摘 要: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的知识是抽象难懂的,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依托于自身的经验。因此,教师在运用、实施教学策略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帮助其理解数学知识,避免其因为学习困难而对数学学科丧失兴趣。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多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引入活动;小学数学;理解能力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把复杂、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充满激情地探索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此外,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还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激情澎湃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会逐渐降低学习的热情,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挫伤。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精心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引入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用游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偏小,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且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1],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现象。这是由小学生自身特点造成的,如果不加以引导,会阻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限制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程度。为了促进课堂有效开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开展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的知识时,在课堂伊始,教师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公式进行习题练习,就太过生硬,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测数量找伙伴”这一数学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讲清楚游戏的规则,学生应遵守游戏规则,做好游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以免课堂出现混乱,导致活动效率不高。教师要求学生听到指令后要迅速地从身边选择除课本、笔记本等物品外的一个长方体物品,迅速用尺子测量所选择物体的长、宽、高,并在草稿上用笔标明。然后,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找到和自己测量的数据一样的同伴。这样,学生会积极地投入游戏,认真观察和操作,寻找自己的伙伴。最后,教师为学生细致地讲解长方体体积的定义,阐述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要求学生和找到的伙伴一起计算在游戏中找到的长方体物体的体积。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学生对于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就有了具体的了解,理解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游戏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相关知识,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求解公式,为其后续学习更多长方体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游戏授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游戏教学不仅会受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也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2]。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引入游戏,不仅可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思考,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报数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说明报数游戏的游戏规则:大家从数字1开始依次报数,当报到7或者能够被7整除的数的时候,不能报出数字,而要说“过”,否则属于报数失误,需要接受惩罚。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了7的倍数。基于此,教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2张小正方形卡片,组织学生用其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将12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有的学生排两排,每排摆放6个小正方形;有的学生排三排,每排摆放4个小正方形。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为学生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就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理解了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可见,教师巧妙地运用小游戏开展教学可以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入实验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学科之一[3]。小学阶段虽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入实验操作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并分别给每个小组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这一结论,再引导学生借助实验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开展实验。有的小组先在圆锥形容器中盛满水,之后再将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如此循环,看看几次能把圓柱容器装满;有的小组先在圆柱形容器中盛满了水,再将水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看能倒几次;有的小组是把圆锥形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之后测量圆柱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与圆柱形容器整体高度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边探究,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能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一)合理引入生活化活动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的存在[4]。教师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心地研究教材的内容,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引入生活化活动,就能在生活与数学课堂之间搭建起桥梁,从而把数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生活化的活动来讲授这一课的重点、难点。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剪刀、卡纸等。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玩一个竞猜小游戏。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图形,但是开始的时候,教师只展示图形的一半部分,让学生猜猜它会是什么图形。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之后,教师把图形的另一半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猜出图形的样子。很快,学生就会给出答案——两半图形是完全相同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将知识化繁为简,教师让学生利用带来的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先把手中的卡纸对折,再利用剪刀把其剪成喜欢的形状,并想一想,如果将其展开,还会是心中想的形状吗?如果不是,会是什么样子呢?折痕两侧的图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的学生剪出了一朵小花,他说他剪的时候只是剪了三朵小花瓣,将卡纸展开后,却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有的学生剪出了一个心形,他说一开始只是剪了半颗心,但展开卡纸之后就变成了一整颗心;还有的学生用铅笔画出了半个五角星,剪完后将卡纸展开,就变成了完整的五角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与判断,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对称轴的重要性。

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来组织一些课堂小活动,不仅能让课堂变得活泼有趣,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合理引入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理论性比较强,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欠缺,其在理解数学概念或结论时,往往会有较大的困难。另外,部分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喜欢用大量的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数学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对此,教师应该多进行自我反思,优化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通往数学领域的桥梁[5]。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可以用百分数来描述以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在生活中寻找百分数,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在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篮球场,从班里挑选三名篮球打得好的学生,让他们进行一场投篮比赛,而其他学生则分成不同小组做裁判,每组的组长为裁判长。各小组需要统计、分析三名负责投篮的学生的投篮情况,看看谁的命中率比较高。在投篮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在交流分析时出现了认知冲突,不知道如何判断谁的命中率更高。对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提出投篮命中率的概念,使学生意见达成一致。为了计算三个负责投篮的学生的投篮命中率,各个小组需要确定每个人投中的次数分别占其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这样,虽然各个小组分别求出了三个人投篮的命中率,但是也不容易比较谁的命中率更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通分,把各自的计算结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次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并且明白了百分数与分数之间关系。

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还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能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郭凤娟.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1(Z6):87-88.

[2]郝高玲.活动引领 水到渠成: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J].名师在线,2021(25):20-21.

[3]张凯.基于个性化学习:小学活动数学教学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6):40.

[4]趙美云.“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5):34.

[5]杜莹莹.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J].名师在线,2021(10):69-70.

作者简介:倪卫(1968—),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能仁小学。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小学数学
提升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新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