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重点关注学生案例研究

2022-05-30 22:42李丹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7期
关键词:伤害安全

李丹

[摘要] 如何面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个体,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寄宿制高中,每一个学生都带着不同家庭的氛围影响和过往学校的教育印记而来,又要在短期时间内适应新的集体和新的独立式生活环境,心理上的不适难以避免。面对学生的冷漠、消极、对立,比一味思考打破坚冰更重要的是应当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适当的时机,自然地交流、支持和观察、等待,找到真正支撑起他内心的力量,等他成熟,他会慢慢从卵壳中爬出,直至蜕化成蝶。

[關键词] 破茧;伤害;安全;蜕化;重点关注学生

由于个体素质、家庭环境和社会经历差异的客观存在,在班集体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异于常人的同学。他们或成绩远远落后,或常常违反校纪校规,或思想观念偏差明显,或人际交往存在障碍,或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我们将这一类同学称为“重点关注学生”。对于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是班主任建班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下每一个班主任必然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案例呈现

马老师是一位年轻负责任的老师,第一次接班就碰上了棘手的问题。有这样一位王同学,课间常常在教室里睡觉,不太愿意与同学、老师沟通。一天只吃一顿夜宵,一个月暴瘦20斤。每当找他谈话时,王同学总说:“老师你不要管我,我不会给你生事的。”学业成绩年级400名以后,语数英各科50分以下。第一学期后期告知班主任:“老师,我打算活到我父母去世,就跟他们一起去死。你放心吧,我在校期间绝对不会有任何举动,你放弃我吧。”当建议心理老师介入时,王同学拒绝和心理老师沟通,学校心理老师表示他并不把真实想法表述出来,并有意识地掩饰自己,误导心理老师。

经过马老师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地不断谈心,了解到王同学的家庭情况: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从事餐饮行业,从小和爸爸去各种酒桌应酬。父母性格强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给钱和打骂,周末也忙于生意,对孩子陪伴较少。家中有四个姐姐,均已工作或大学在读。王同学6岁前只见过父母两次,一直到6岁接到上海读小学,才开始接触自己的爸妈。初中时父母在奉贤做生意,他跟当时24岁的大姐单独住在松江。大姐外企加班频繁,常常凌晨之后回家。他偷偷收养了一只小猫藏在家里,后被姐姐丢弃。

初中他在松江民办学校就读,住在英语老师家两年,据称被老师长期语言暴力,且由于成绩过差,经常被罚跪在讲台边上听课、不允许吃中饭等。初中心理测试中体现出“消极指数”过高,有轻度抑郁倾向,当时的班主任没有上报,对此事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初二时他与班内一男同学一起读日本颓废文学。深夜两人一起在公园互相抄作业讨论人生,或者一个人听音乐漫步街头到深夜12点再回家。中考由父母做主,志愿填入奉贤中学。与当时的好友只能网上接触,内心对在奉贤读高中充满排斥。

遇上这样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而又很难走进其心灵,家长的处理也属简单粗暴型,这让马老师陷入了迷茫:应该继续努力坚持,还是选择放弃?

二、案例分析

马老师的困惑也许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会产生的。小王同学像一枚看似坚硬的蚕茧,用灰绿色的蚕壳包裹着不堪一击的躯体,却拒绝外界的关注,紧紧地封闭起自我。外在的触碰只会让他反感,过度的撕扯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观察、等待,寻找适当的时机自然地交流和支持,找到真正支撑起他内心的力量,等他成熟,他会慢慢从卵壳中爬出来,直至蜕化成蝶。

1.茧体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位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小王同学走入校园之前,原生家庭已经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父母强势霸道的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较低的文化背景和陪伴的缺失,注定与孩子青春期急剧变化的思想动态和对爱与尊重的需要产生激烈的矛盾。同时,儿童时期的放纵和错误引导也让孩子从小就偏离了常态的成长过程。四位姐姐年龄的差距一方面带来的是娇惯,另一方面是不理解和随意指点教育。几方面因素的结合,小王在家庭当中既得不到恰当的爱与关怀,又缺少及时的提醒和督促,更谈不上人生规划和青春期引导教育。

(2)学校教育的失职和挫伤

小王初中时在民办中学就读,不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队伍的存在,使其长期遭受体罚、言语暴力等不公平待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学校是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来源,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对于学生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同样,教师的极端否定对学生的伤害也可想而知。尤其在初中时期,青春期男生对于被尊重的需求很高,也更容易在挫伤下走向消极的极端。

(3)文化背景的消极与抑郁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失职,孩子自然会寻找其他精神来源。阅读是重要的途径,小王同学在初中开始接触日本颓废文学,其作品大多存在着思想倾向的消极化,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憎恶和反感,对他人有戒备感,同时看轻生命的价值,生活颓废堕落、悲观厌世。这样的作品和三观尚未成熟、极度缺乏认可的青少年一拍即合,继而产生了扭曲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态度。

(4)个人价值的迷茫与弱化

从高中阶段小王同学呈现出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倾向来看,他对个人价值的定位缺少认知,对于人生毫无规划,对未来一片迷茫。因此,独来独往,学习上极其消极,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这样的表征背后是个人心态的不成熟和价值认同的极度缺乏。

2.亮点发现

(1)内心的柔软

从小王与马老师的沟通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几个听起来“荒诞”的观点,“你不要管我,我不会给你生事的”“我打算活到我父母去世,和他们一起死”“我在校期间绝不会有任何举动”,这些言语的背后有一种清晰的意愿“我不会烦你,你也不要烦我”,显然他并没有选择滋事生非,以影响、触碰纪律底线为获得存在感的途径。同时,他也有着另一重表达“不愿意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家庭教育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但他对父母的情感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这是这个孩子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很大的不同。同时,与初中交好同学的分开带来的对奉贤中学的排斥,都是他心中柔软触角的表露,也是他可以改变的突破口。

(2)强烈的自尊

马老师在案例中提到,小王同学拒绝与同学、老师沟通,心理老师介入时也选择对抗和误导,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情绪。我想,颓废、敌对情绪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自尊心比较强烈,内心比较脆弱。因此,他对个人意识领域的保护意识就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明确。

3.破茧建议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說过:“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何谓善于爱,即有方向、有目标,关注而不打扰,建议而不干预,让爱成为细雨而不是负担。

(1)发现兴趣学科,从学生之本中寻找自信

我始终相信,对于学生而言,其自信心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学习,学习场景中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方面无法代替的。而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来自学习上的压力和无力。小王同学学习成绩位于年级末端,主要学科均不尽如人意,这是他自身没有付出努力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也进而加重了他的消极感和对学校的厌恶、排斥。因此,引导小王发现自己的兴趣学科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小王这样的孩子而言,他们极端排斥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安排,但求知欲是人内心深处的普遍欲望,知识无错,而知识教学本身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不过分强调成绩的前提下,通过一门、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让他获得初步的成就感。

(2)提供活动平台,以尊重个体为选择基础

学科学习是学生成就感获得的平台之一,除此之外,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来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校诸多的节庆活动和社团课程,必然会有和学生兴趣契合之处。无论是动态的体育、劳技、摄影类,还是静态的文学、艺术、思维类,当你发现学生流露出意愿和倾向的时候,就是推动他前进的最佳时机。

(3)适当交流谈心,融兴趣培养于常态交往

从案例当中,我发现该生对于文学阅读有着较大的兴趣,同时内心深处也渴望心灵相通的交流。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走近他的一个契机。即使是个性鲜明冷漠的同学,在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时也会呈现出与常态面具不同的一面。因此,在恰当的教育时机,准备好交流的内容,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轻松的聊天中探讨小王同学感兴趣的书籍和作家,并相应地推荐一些更加温暖的书籍,后期持续交流。一方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也可以正向引导他的阅读习惯,从而渐渐转化其思维习惯和价值倾向。

(4)密切关注发现,促同伴支撑于学习过程

从小王同学初中与好友的深厚情感中可以看出友情对于他的影响。霍姆林斯基说过:“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高中三年的住宿生活决定了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他的朋友。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密切关注,向同学了解,一方面帮助他寻找到与自己合拍的朋友,另一方面正向教育,避免其走向极端的一面。当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有了同伴,他就有了归属与情感。

(5)关注心理动态,立稳定安全为根本宗旨

所有教育行为的开展都建立在学生安全的基础之上,对于心理障碍学生而言,情绪的变化非常迅疾,一旦没有及时关注,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悲剧。因此,关注其心理动态,并及时向寝室同学了解,及时交流,确保其心理的基本稳定和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

三、教育反思

真实的教育过程永远比理论的阐述更加风云变幻。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中走来,带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不能带着固定的预设和统一的标准去评判个体的好恶,否则得到的只能是自身的挫败、无奈、失望和同学的不满与疏离。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寄宿制高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我们的一句评价与一个眼神,对于学生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摆正心态,正视教育情境的复杂性,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麻烦,而不是陷入“打破平静”的烦躁。其次,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问题,放下模式化的处理措施,平等真实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够准确找到问题的根源。同时,高中学业压力较大,身处其中的个体更容易将自身最为脆弱、尖锐的一面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往往针对的是离其最近的班主任,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因此,班主任需要学会理解和悦纳,我们一时的不耐烦可能对他(她)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破茧的过程是痛苦的,作为陪伴者,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你面前的他(她)真的需要你的关注和爱,而你的作用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参考文献]

[1]杨浚哲.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及培养路径分析[J].校园心理,2021(12).

[2]孙静,刘颖峰.例谈“期望效应”在行为偏差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

[3]唐翔.苏霍姆林斯基后进生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文汇,2021(12).

[4]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伤害安全
没有人得益的伤害
论勒克莱齐奥探索异域文明的积极意义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安全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让学生免受心灵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