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徐渭作品比较研究

2022-05-30 02:15王磊陈梦娜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徐渭比较研究

王磊 陈梦娜

摘要:生于明朝前期的林良因画技精湛被召入宫,成功跻身于宫廷画家之列,并有幸得到当朝皇帝和贵族赏识。因皇室贵族的需要,林良的作品精致、华丽、工巧、丰富,洋溢着热闹祥和的气氛。而身处明朝后期的徐渭,一生经历可谓凄惨,先是家道中落,后又妻离子散、仕途不顺,只得靠卖画维持生计,这种自我价值的不被发现,使得徐渭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终日里只能借助书画表达心中的郁郁不得志。在徐渭的作品中,满是单着墨色及快要溢出画面的阔笔泼墨所形成的寂寥之感。林良与徐渭的人生轨迹对应着明朝的兴盛与衰亡、热闹与寂寥。

关键词:林良;徐渭;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0 前言

相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造就了两个非凡画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绘画风格。论述林良和徐渭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绘画作品的异同点,可以帮助我们在原画临摹过程中感受画家作画时的所思所想,进而注重用笔用墨时带有的强烈思想感情。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要从对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认知角度来创作作品,奠定对应的思想基础。

1 时代背景

明朝早期从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登基之初算起,一直到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间,此时画家多围绕帝王、后妃作画,各地官员也纷纷向宫廷进献画作。由于向皇宫输入了大量画作,一些画家因此受到皇帝的喜爱,进而进宫创作。这段时期浙江画派和宫廷绘画日渐繁荣、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明朝后期,由于政权急剧变化,宦官把持朝政,内阁纷纷争权,社会动荡不安。画坛兴起了一批新生画家,展现了新的面貌。他们大胆突破之前文人画所形成的向往隐逸生活的氛围,把强烈的愤慨之情倾注在画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创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明代绘画在继承宋元绘画的基础上蓬勃发展,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逐渐带有世俗倾向,使正统绘画受到冲击。雅俗共赏的非正统绘画和师古崇雅的正统绘画殊途同归,相互交融。一批又一批著名画家相继出现,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作品,展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画坛盛况。尤其是花鸟画的发展势如破竹,不仅在这一时期展现了应有的风貌,而且还推动了后世花鸟画的繁荣。

2 人生遭遇的差异

林良生于1428年,逝世于1494年,历经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弘治年间,属于明前期的画家。他30多岁时因为善于绘画而被举荐为宫廷画家,初入宫廷时,画技特征尚不明朗,官位低微,在众多画工精湛的宫廷画家里显得平平无奇,为平常画工一属。但是他勤奋努力,不出多久就被任六品官衔——锦衣卫镇抚。林良任职期间,亲见皇帝及官宦重臣,他格外重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绘制了大量宫廷设色艳丽之花鸟,因此结识了许多宫廷画家和朝臣。林良认为绘画要感受大自然之真实景色,他热爱生活,绘画题材也皆来源于生活[1]。

徐渭生于1521年,逝世于1593年,历经了正德年间、嘉靖年间、隆庆年间、万历年间。出生于明朝末期的徐渭,家族经商,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父母对徐渭的才识培养格外重视,其6岁学《大学》,8岁作文章,年少成名。但父亲去世后,家族开始没落,家仆生母被变卖,嫡母最终也悲痛离世。其13岁时随长兄度日,但长兄也在随后的日子去世,独留徐渭一人。成年后,徐渭经历了3次不幸的婚姻,经历了8次科举,仅仅得到了秀才的身份,与其年少成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仕途的坎坷与生活上的不如意使徐渭郁郁不得志,心中充满悲愤。

3 作品之比较——以《孔雀竹石图》与《牡丹蕉石图》为例

3.1 题材内容的区别

《孔雀竹石图》(见图1)表现的是大型鸟类和野生树木,这幅作品以孔雀、巨石、兰草、竹子为表现对象。首先,选取孔雀作为主要生命体。孔雀是百禽之首、百鸟之王,自古以来就是吉星高照、百年之好的象征,因此备受青睐。画面中共两只孔雀,一雌一雄,一前一后,相互陪伴,代表生活美满、成双成对。其次,巨石上生长着兰草。兰草向来受文人雅士喜爱,象征着品质高洁、淡泊名利。它在巨石之上顽强生长,体现了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青竹分布在画面各个位置。它象征着坚强挺拔、君子气节。将孔雀、兰草、竹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幸福美满的气氛[2]。

《牡丹蕉石图》(见图2)选材为国画中常见的花竹,但是又不同于传统国画。首先,画面中出现了奇石和芭蕉。芭蕉叶紧抱在一起,在冬天枯萎又在春季重新生长,所以寓意友谊和重生,画面右侧题款“焦墨英州石,蕉丛凤尾材”,徐渭将这芭蕉视为孤独不遇。其次,奇石的右下侧有一株盛开的牡丹。牡丹象征荣华富贵,然而徐渭题款“牡丹雪里开亲见”,将春天开放的牡丹置于冬天的雪里,感叹世事无常。作品体现出一种时空的非逻辑性,渲染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氛围。

3.2 构图的不同

绘画题材会影响绘画构图,林良的《孔雀竹石图》描绘的是大型鸟类,因此使用的是全景式形式的“由”字形构图方式,以立轴装饰。“由”字形构图,上重下轻,再将场景中“下重”的部分细划开来,中心位置的雌性孔雀和背后的单株竹子可以形成对角线构图,巨石、兰草和雄性孔雀又可以形成三角形构图,这两种构图形式使畫面更加平稳有力。孔雀一雌一雄、一长一短,留白与笔墨一弱一强、一轻一重,竹子有聚有散、有疏有密,凸显了画面的主次,形成了交相错落的节奏感,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画面事物过密,出于稳妥平正、疏密虚实及形式美的需要,在左上方空白处,题姓名款“林良”二字,使画面提神显色、气势完整。在《孔雀竹石图》中,雄性孔雀占据中心位置,一旁的雌性孔雀在后方望着前者,竹子、兰草散布在周围,整个画面充满了对生活兴趣盎然的气氛的营造和对形式美的追求。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牡丹蕉石图》采用了垂直线构图和“则”字形构图。画面中的芭蕉、奇石和牡丹垂直于相对的一条直线,题款分为三部分,以块面的形式题写在右侧,上中下三则题款,左右事物与题款都垂直分布,形成垂直线构图。画面中的事物皆放置在左侧,形成了左半部分画面丰富、右半部分画面单一的情况,左实右虚,形成“则”字形构图。雪中芭蕉和牡丹的随意组合,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制约与常用的逻辑,根据想要表达的思想选择事物,并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念合理安排画面,以芭蕉树为中心,主体事物居大,以奇石、牡丹衬托。此外,芭蕉的树干与题款的竖列隐含了基本的动态线,彰显了画面中诸多走势的竖线,这些竖线使画面的走势清晰可见,增强了画面的多样性。最后,在右侧的留白处题多处款,以行草书入画的艺术形式顺势而书,增强了画面的灵活性,使画面更富有变化,展现出艺术美感[3]。

3.3 笔墨的差异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独属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对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在《孔雀竹石图》中,林良以严谨精细的浓重墨线勾勒出作为画面主体的孔雀的嘴巴、眼睛、爪子,谨慎使用楷书中的中锋用笔方式,用极为细致的线条入笔写出,将工笔运用其中,兼工带写。以顺畅的墨线运笔,画出小腹羽、大腹羽、初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用轻松自如的散笔将冠羽、耳羽、胸、背、正羽和尾羽扫出羽毛的质地。画孔雀爪肢时,他对笔进行灵活的提按,表现肢体的明暗变化,增强体积感及真实感。

其次,对画面中占据面积较大的竹子,他继承了赵孟頫文人画的观念,“写竹还须八法通”,将书法运用到画竹之中。画竹时,用重墨中锋起笔入纸,先下顺上,以笔写出竹竿、竹枝,竹叶主要以“八”字、“介”字、“个”字的排列组合由内往外写出。

最后,采用宋代斧劈皴的写石方法体现石头的坚硬,奇石之上的兰草,运用中锋蘸取浓墨以草书的方式随意写出。林良使用兼工带写的绘画方式,将孔雀的精致高贵、竹子的高洁正直、奇石的坚硬及兰草的韧劲表现得恰到好处,给观赏者和當时的达官贵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牡丹蕉石图》的焦点事物是芭蕉树,徐渭使用侧锋运笔,竖扫枝干,形成枯笔断墨的质感;用湿笔淡墨侧锋阔意书写出芭蕉叶,以浓墨勾勒叶脉,墨点点缀叶尖,突出对比虚实。芭蕉下的奇石多运用大笔泼墨出石头形状,再进行酣畅淋漓的书写,随后用重墨笔趁湿去破之前的形状,突出石头的棱角,干湿得当。右下侧的牡丹仅用墨色湿笔随意带过花头和枝叶,待半干后使用浓墨挑选部分牡丹叶子进行草书勾线。整幅图中的芭蕉、奇石、牡丹都用泼墨的技法写出,看起来画得毛茸茸的,没有一处使用焦墨,或者是重墨大面积勾勒实写,运笔不拖泥带水,造型简约。奇石与芭蕉树的个别地方以重墨刻画,虚实结合,相映成趣,别出心裁。这幅图也是徐渭为数不多的使用阔笔泼墨大写意并且运笔使水墨晕染散开的方式绘画的作品,将不同时节之景重组结合,使情绪倾注而出,用饱和的情绪引发观赏者强烈的共鸣。

4 情感互异对绘画的影响

林良绘画作品的成功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声名远扬都是其付出努力得到的,相对应的声名远扬和升职加官也带来了林良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林良成为宫廷画家之后,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因此同样获得了自我需要满足后的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在林良的画作中得以体现。林良的绝大部分画作描绘的都是高贵典雅之物,且事物(尤其是禽鸟类)大都以两只或两只以上的群体出现,展现出热闹祥和的景象。

然而徐渭在家族没落、仕途和婚姻失利的情况下,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终日里郁郁不得志。对仕途、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徐渭的绘画作品里皆有体现。例如,一向寓意富贵的牡丹,在徐渭的笔下变成富贵如浮云、时运不济的代表;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在徐渭笔下变成明珠闲掷、怀才不遇的象征;他还将四时不同之景放在同一画面之中。徐渭绘画作品的题款、事物都反其道而行,与传统常见的绘画概念背离,其实是壮志难酬、自我价值不能实现和对这个社会的抨击和反抗共同作用的结果。

5 结语

无论是奋发图强,使用兼工带写的方式创作出精细华丽作品的林良,还是经历人生坎坷后,直抒胸臆式使用泼墨技法的徐渭,都是被时代选择的艺术家。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下,他们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和自我感情出发书写和描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形式。本文对比画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作品,旨在提供创作思路,为热爱艺术的朋友此后的文艺创作提供借鉴,启示其从时代背景下人的思想感情和观赏者的审美观念出发,创作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 沙志慧.林良绘画艺术考证[J].美与时代,2007(7):98-99.

[2] 赵伟伟.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J].艺术评鉴,2019(8):35-36.

[3] 高思琪.浅析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J].收藏与投资,2021(10):21-23.

作者简介:王磊(1966—),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国画创作及理论。

陈梦娜(1998—),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徐渭比较研究
徐渭的“逆挽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徐渭《畸谱》考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