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技术

2022-05-30 02:56于晓飞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高职院校

摘要:新时期,高职院校在需求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适应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各项要求,而信息化是其必然需要面对的内容。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管理信息化,而要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展开探究,并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计算机信息技术

一、引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首要任务是培养拥有现代化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教学管理将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核心内容[1]。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会直接影响到院校在社会范围内的竞争力,甚至还会影响到院校的生存与发展[2]。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撑和帮助。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宏观环境深入分析,探究学发展过程中所需创新的领域,并积极引入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手段。在此之中,首先需要实现的是学院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而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当中,其又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本研究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资源建设存在滞后性

现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信息化建设程度并不高,特别是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则是信息资源建设状况良好[3]。因此,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具体来说,一是各大高职院校之间协调、合作不够紧密,导致院校在建设信息资源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固定的规范。二是从宏观角度分析,针对高职院校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整体、正确的指导,协调与推动力度有限,难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有效开展。三是在高职院校中,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不同部门均根据自身的需要搭建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不仅加大了信息录入、数据采集等工作事项的重复性,还导致高职院校存在较多“数据孤岛”、“数据烟囱”,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相对较低。四是高职院校管理岗位没有将教学管理的数据予以共享,通常采取彼此孤立、单独存在的管理模式,导致院校内出现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及数据的可靠性、广泛性和精确性。

(二)教学管理团队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其最关键的要素是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素养,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所了解,并能够熟练地操作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同时工作人员也需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扎实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并通过持续的学习最终成长为高水平、高素养、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人员。因此,这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自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团队中普遍存在信息化基础能力薄弱、信息系统操作不娴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也导致了难以在院校内构建科学、规范、标准、专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培育工作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作用

(一)便于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

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通常涉及内容较多、极为烦琐,其中有大量需要采集信息的工作,在传统模式下通常是由人工来完成[4]。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将信息有效收集并精准录入到相应的系统中是其日常中最为常见的工作内容,例如有关高职学生的信息、教师的信息、考试的成绩、教学的评价等。新时期,伴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層出不穷,功能逐渐增多、使用效率逐渐加快,通常借助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内容,实现信息的有效收集和数据填写。在此基础上,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妥善地面对海量数据信息,并能够借助信息化系统快速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信息的自动录,数据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升,录入的失误率显著下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

(二)有利于全方位反映教育教学的情况

现阶段,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在不同的场景中均有所应用,并显著提升行业的生产质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解决现阶段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同时,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结合,还能够科学应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并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真实情况有效反映。此外,根据系统数据信息整合得出教学评价及总结评价图表等,还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搭建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并针对教师团队建立激励体系,从而激励高职院校的教职工能够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三)有助于数据共享与分析

新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必要支撑。当下,已经有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尝试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平台,这些系统或平台能够与web端、教学系统、微信小程序等实现有效对接,将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电脑到手机的共享与推送。当数据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流动,其共享效率大大加强。同时,平台中集成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够以良好的针对海量数据分类提取,借助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从众多数据中识别有效信息,整合出所需要的内容。因此,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利用移动端、WEB端,可以实现自动针对目标进行分析,合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能够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提供帮助,如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报告等。

四、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在高职院校中,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科学、全面、实时的定性分析。通常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教学信息为主,其包括了与教学相关的数据、资料、情报等内容,学生、教师、教务处、院系被称为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四大信息源。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课表编排与选课系统等。这些功能模块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统计,并将相应的内容保存至数据库中。

此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数据管理系统,其需要依托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搭建,通过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和系统工程的一系列理论,从而研发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功能,从而确保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支撑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其主要包括了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的奖惩信息等,系统支持对各种项目信息的组合和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并支持将相关内容整合为报表,以便于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利用数据信息。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除了满足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外,其需要包括信息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和维护、数据的安全与稳定以及信息系统网络运行环境的建设、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数据容灾备份等内容。

五、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制度

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其应当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各项制度、规范、准则等实施部署。而当建设过程中面对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创新制度,调整其中的不足,确保其能够有效支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在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并能够安排与管理学校的其他部门,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在既定的规范中完成相应的职责,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新时期实际教学管理需求并不匹配,如教学管理的周期相对较长、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等,这将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率等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及各级领导应当科学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将其与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融合,重新划定院校内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共享,从而推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建设,并引导教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此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会议的形式鼓励高职院校各个部门针对教学管理制度提出宝贵的建议,集思广益优化制度。

(二)提升信息管理思想意识

根据我国现阶段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把握时代契机,持续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事业,创新教学管理信息化,构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而有效支撑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出谋划策,确保所构建的系统能够更好地为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只有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能够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教导学生,发挥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具体来说,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相对较少,这也导致教学质量时常不高,教学成果难以有效衡量。而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后,可以搭建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等上传至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开设线上教学辅助交流板块,在该板块中学生可以进行线上提问、线上学习、线上探讨以及线上测评。此外,教师还可以构建课后复习资源板块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复习,并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评价。

因此,工作人员应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思路完善系统平台,建立师生在线交流模块,以支撑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并构建资源库,将资源划分为复习巩固性资源、学习监测资源、课堂纪实资源、能力提升资源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将资源推送至平台,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梳理知识点。教师也应当在平台中及时提醒学生自主复习,当平台汇聚复习资源后学生需要及时对其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查看,复习所学知识点,并与教师在线相互讨论交流,以提升学习素养。而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也可以借助在线交流功能予以实施,但应当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具体可以根据平台中所记录的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检测情况、合作探究完成度、学习活动参与度、资源学习情况等数据信息分析,并在线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收获,然后将这些内容纳入考评指标中,从而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提升管理者的信息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应当需要构建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團队,并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展开培训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其在面对崭新的信息化系统时,应当能够有效掌握系统的操作步骤、使用方法,拥有良好的操作技能,熟悉各个功能模块和其主要的作用,并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有效运用各项功能。此外,当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面对海量信息时,其也应当拥有信息重塑、加工、整合的能力。通过上述分析,高职院校教学信息涉及内容较多,数据信息的冗余度较高,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对数据信息归纳总结、加工整理,将高职院校中大量的数据信息分类管理,一方面其能够有效地检测教学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相应的决策制定提供辅助支撑。此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还需要注重在各个部门之间展开协作,只有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消除“数据孤岛”、“数据烟囱”,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

由此可见,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相关人员应当在思想认知层面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和能力,在教学管理信息化体制建设中也需要引入信息化应用培训,从而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全校教师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知。同时,管理人员可以将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一项考核评价指标,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中,激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及时地运用各项技术手段展开教学,促使教师愿意学、主动学信息化内容。对于那些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相对较优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当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当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变革创新,认真探索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持续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正确认知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支撑,其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工作人员需要科学运用该工具,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其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增质提效的作用。

作者单位:于晓飞    平度市技师学院

参  考  文  献

[1]王淳.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评《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223.

[2]黄金银,李虹毓.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林产工业,2021,58(05):132.

[3]庄怡萍.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24-27.

[4]周兴本,王瑶,郑立梅.高职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2019(18):86-87.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高职院校
信息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浅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分析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