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2022-05-30 10:48高小运
高考·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能力提升合作

高小运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相关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够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参与和互动,关键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同步进行。基于此,文章结合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相关需求,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能力提升;合作;问题引导;解题

提升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能够掌握学科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解题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沉闷,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阻碍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高效课堂构建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多方面内容,自主学习能力是其中最为关键且重要的内容,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但以往的课前预习环节中,由于教师介入有限,未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预习情况的监督力度不足,造成学生对预习不够重视,也未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缺少有效的课前预习,将会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高效性。因此,从学生能力发展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角度出发,数学教师要对课前预习环节加以重视,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课前预习指导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回去自主预习,自主阅读教材内容这样的预习形式,而是要结合教学目標以及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并给出具体的预习任务,通过有效的指导途径和方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预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集合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以及相等关系等概念有准确理解,并且能够根据相关概念知识,准确识别某一集合的子集,对子集的相关概念有所了解,能够判别哪些是真子集、哪些是假子集,可以利用相关图示来进行集合关系的表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制订相关的预习计划,比如利用微课的形式给学生阐述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预习中能够掌握重点应该预习的内容,并通过微课对重点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等等。这些内容都会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分享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再配合对教材的阅读,能够对本部分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出示部分预习训练题,使学生通过完成训练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在预习期间,如果有问题或者遇到难处,可以随时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与教师或者同学取得联系,通过沟通、交流、讨论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要通过线上反馈的方式随时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结合学生预习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此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强化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教材中关于数学概念的描述多数比较抽象,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因为高中生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不够重视。在相关的数学概念教学中,主要采取的就是“灌输式”方法,学生缺少思维的运转以及深入思考探究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而且也会阻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如果概念教学质量未能达标,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将会影响后续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概念教学进行创新,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进行“空间直线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相关概念教学过程中,由于这种涉及空间的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有更形象的感知与更深刻的理解。另外,单一的语言描述的形式也相对枯燥,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情绪,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要利用多方面资源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尽量进行具象化转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1]。比如:数学教师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笔来演示空间两个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还没有具体讲解相关概念之前,教师就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学生在摆弄两支笔的过程中,发现了空间中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补足了学生抽象思维上的不足,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进行观察、分析,随后教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空间中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一边用手中的笔演示,一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使学生的表述越发准确,最终教师再引出教材中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在理解方面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轻松掌握并记住空间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相关概念。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一幅生活中的图片,比如电视塔、建筑物等,让学生结合刚刚所讲的概念,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两幅图,并对图片中存在的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印象。通过对数学概念教学形式的创新,并加大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引导,不仅实现了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也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以及深度思考探究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够借助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科学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例如:在进行“用样本估计总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且掌握相关的估计方法,通过样本的统计结果,来对总体进行相应的推测和判断,并能够用逻辑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需要掌握随机取样法,同时能够准确计算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给学生设计如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俱乐部要派出一名射击运动员参加区域内的射击比赛,为了能够为俱乐部争夺荣誉,负责人对两名相对优秀的射击运动员进行了测试,让两名运动员分别射击十次,并记录每一次的射击成绩,其中A射击选手的成绩为:10、5、8、7、4、8、8、6、7、6,B射击选手的成绩为:7、8、7、6、6、8、7、7、9、5,探讨这两名运动员谁的成绩更加稳定一些?俱乐部应该派哪名运动员代表俱乐部参加比赛?根据是什么?”教师先根据合作学习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分组后,给予各小组自由学习和讨论的空间。每个小组都是先组员共同分析题目,明确具体的问题,然后分析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获得哪些信息。随后在小组长的分配下,组员分别负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等的计算,最终根据计算结果整理出正确的答案[2]。教师让小组派出代表进行作答,说出俱乐部应该派哪一名射击选手参加比赛,原因是什么。在小组成果汇报阶段,教师进一步引导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和补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氛围十分活跃,不仅在合作学习项目的完成中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巩固,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四、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不能忽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基于数学教学的基本意义,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关联,会严重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开展生活教学实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进行有关“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算法,比如球体、椎体、柱体等,然后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内容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因此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阶段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几何体的图片或者视频情境,比如球体的蓄水池、柱体与椎体结合而成的粮仓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如何能够计算出他们的蓄水量和储存粮食的量?因为这些事物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最后可以轻松地完成课程导入中教师给出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的物体体积的计算。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与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有关,通过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构建以及生活化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提升学生观察生活中数学意识,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指导,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结合学生數学解题能力发展的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有效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实现对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进行有关函数方面的数学题目讲解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解读,培养学生读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读准题、读懂题,从题目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对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涉及哪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并将其罗列出来,对掌握不扎实的知识要马上翻开教材进行复习和巩固,为正确解题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大部分的函数题目中,可以应用数形结合方法,让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动手实践绘制相关的函数图像,并借助具象化的函数图像,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换,使学生能够正确完成题目的计算。在空间几何类的数学题目的讲解中,同样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4]。

六、优化教学评价,提升学生反思总结能力

教学评价的优化与改进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要基于提升学生反思总结能力方面的需求,对教学评价进行改进与优化,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并且在自我认知、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中,完成对自我的评价,并且能够对自身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规划。例如:在完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教学活动后,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大部分都能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学习的成果做出相应的反思和总结,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总结反思与评价相对客观,学生之间也通过有效的互评,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促进了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和表扬,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关键[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迎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效果,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入手,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实践活动、问题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提升学生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加金.高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2(2):53-54.

[2]郝旭.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数据,2021(Z1):93-95.

[3]田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之数学运算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177.

[4]陈学山.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0(23):26+28.

[5]殷群.基于学生理解视角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油脂,2022,47(11):166-167.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能力提升合作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