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会饮篇》中多重转述话语的效果

2022-05-30 10:48徐杨钟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柏拉图

徐杨 钟佳

内容摘要:转述话语作为人日常生活交际用语的一种,暗含了转述者与被转述者的双重含义。《会饮篇》通篇存在着多重转述话语,由开篇通过层层转述进入会饮场面,到每个人所作颂词中所引述的不在场者的话语,以及尾声苏格拉底的颂词中转述狄欧蒂玛对爱神与美的剖析阐释、阿尔基弻亚德颂词中对苏格拉底形象的塑造,皆被转述话语赋予了深层次意义。转述话语与现实空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对立,能生发出不同的阐释角度,从社会历史、政治环境、人物背景等角度去探究《会饮篇》中转述话语所带来的多重效果,能清晰了解到柏拉图写作的良苦用心,对考察《会饮篇》的叙事艺术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 古希腊文学 《会饮篇》 转述话语

文学作品中的转述话语较为常见,当需要或者想要通过他人或自己叙述过去谈论,或现在正在谈论,甚至将来可能谈论的事情时,以转述的形式去叙述这一部分内容称为转述话语。柏拉图《会饮篇》通篇都是用转述的方式去书写当时的会饮场景,以悲剧诗人阿伽通第一部作品在悲剧竞赛节上获胜为由,阿伽通在家中设宴款待众人,医生鄂吕克锡马柯建议赞颂爱神来消遣时光,由此从左到右,每个人作一篇颂扬爱神的讲话,整个对话由七篇颂词组成,形成一个多重转述叙事结构。施特劳斯学派认为《会饮篇》是一部戏剧,无论是场景安排、叙述方式、人物特征都极具戏剧的内涵,而其中叙述方式就多数体现在《会饮篇》整篇充斥着转述话语。转述话语这一概念预设了说话人的话语中具有他人原话语的再现,同时也包含作者自身所要表达的意图,呈现给读者的是两种不同思想的融合。柏拉图多数作品当中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借他之口来阐释自己的思想,而《会饮篇》还不一样的是,柏拉图虽然借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但在借苏格拉底之口来表达自我时却用了他人层层的转述,柏拉图想要表达的内容被埋在迷雾之下,剖析其所使用的多重转述的原因,能深刻认识到《会饮篇》中深层次含义。

一.开篇的三层转述

《会饮篇》的开篇无疑是蜿蜒曲折的,通过三层转述由阿波罗陀若向他的朋友讲述十几年前苏格拉底参与这场会饮之事,而阿波罗陀若并不是直接参与那场会饮的人,他是从阿里斯多兑谟口中所知,作为第二层知悉者,由他把不久前讲给熟人葛劳贡听的经过再讲给开场中所出现的“朋友”听。总结下来便是:第一层:阿里斯多兑谟转述给阿波罗陀若听;第二层:阿波罗陀若转述给葛劳贡听;第三层由阿波罗陀若转述上次与葛劳贡的对话给朋友听。由此可知,现如今所听到那场会饮内容的“朋友”是经过层层转述的,他所听到的东西早已通过不同的转述者所加工过,整篇会饮的内容蒙上了一层柏拉图为它加上的薄纱,既清楚却又不那么明晰。

会饮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16年,阿伽通在悲剧竞赛节获得胜利,雅典在阿尔基弻亚德鼓动和领导之下,准备远征西西里,由于雅典人对阿尔基弻亚德的不信任,怀疑他毁坏了赫尔墨斯的神像并亵渎了埃琉西斯秘仪,要召回阿尔基弻亚德,但阿尔基弻亚德不愿意被召回逃往斯巴达。①而这一切都被认为是阿尔基弻亚德受了苏格拉底的教唆,此外,参加会饮的还有两人裴卓和鄂吕克锡马柯同样卷入了这次的事件。公元前407年,阿尔基弻亚德已返回雅典,成为朝拜埃琉西斯秘仪的领头人,这时候故事会饮的故事才被慢慢讲述出来,只因阿尔基弼亚德已与雅典重修旧好。阿波罗托若对“朋友”所讲会饮的故事已经是公元前404年前后,阿伽通被流放,阿尔基弻亚德被处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公元前385年,苏格拉底案平反,这之后柏拉图写作《会饮篇》。试看这一时间线,考察柏拉图写作《会饮篇》前后三十来年的社会状况与政治背景,便能理解柏拉图在开篇所用层层转述的良苦用心,这种多重转述的方式使得读者不得不去究其原因、探其背景。如此,柏拉图的某种政治倾向和希望读者用社会历史态度去理解苏格拉底爱欲思想的想法昭然若揭,正是這种曲折进入会饮谈话的叙述方式促成了《会饮篇》开头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会饮篇》整篇谈论的是真理的哲学,利用这么一种层层转述的方式进入会饮,以阿波罗托若的“朋友”的视角来看,他看似获得了“真理”故事,实则这个故事早已被多人得知,他是通过层层筛选获得的,“真理”或许早已跟原本的内容大相径庭,并非事件的本身,这其中亦暗含了柏拉图思想中获得真理的不易。

二.贯穿通篇的转述细节

《会饮篇》包含了七篇颂词,除去结尾苏格拉底与阿尔基弻亚德的颂词,从整体看还存在许多转述话语,如会饮主题的提及也离不开转述话语,鄂吕克锡马柯提出赞美爱神的建议,是他转述的裴卓的话。他说:“他时常很气愤地对我说:说起来真奇怪,鄂吕克锡马柯!各种神道都引起过诗人们的作歌作颂,只有爱若除外,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写诗颂扬他,尽管他那样伟大。”②赞美爱神作为整个会饮的主题,是由转述话语而来的,这值得深究,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柏拉图的叙事特色:总是在巧妙隐蔽的自我观点,却无处不在告诉我们真相。鄂吕克锡马柯的“转述”问题在于裴卓作为在场人物,既然这话题是他所想,为何不是由他直接说出来,而是要通过转述由医生鄂吕克锡马柯提出,且这一段还是直接转述,并非以鄂吕克锡马柯的口吻来讲述裴卓当时谈这个话题的场景。依照叙述学理论的说法,直接转述以更为直接的方式为受话人提供更多细节,与原话的距离最近,换言之,其忠实度或客观度最高。可以注意到的是,赞美爱神是裴卓最先提出来,裴卓是一个美少年,处于一被爱者的位置,他时常提出这个话题,但可以说并未有人把他的话当正式题目,尤其是此前并没有赞美爱神的先例,并未得到认同。但一旦经由别人的转述,且是鄂吕克锡马柯带肯定语气在众多人的场合下转述,这个题目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同样的,紧接着这个题目又直接得到了苏格拉底的赞同,他说:“鄂吕克锡马柯,谁也不会反对你的建议,我自己更不会反对,因为我只知道重视爱情方面的事。”③这便促使了会饮主题的诞生。当然,为何会让裴卓来提出颂词题目,这之中还涉及了裴卓此人复杂性格、社会关系以及他在416年同样被指控亵渎宗教秘仪。

裴卓的颂词开篇用赫西俄德与帕默尼德的话来佐证爱神是最古老的神,同样包含了转述话语,当时人们对古老本身有某种崇敬,好的就是古老的,是被要视为公理的,那么赞颂最古老最好的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尤其是帕默尼德的话:“一切神灵中爱神最先产生。”而赫西俄德《神谱》原文中并非把爱神当做第一,他把大地之神称为卡俄斯第一,其次才是爱若。两相比较,让人难免注意到帕默尼德这位柏拉图用其姓名作为他作品名的一位哲学家,《帕默尼德》开篇同样用中间人去转述苏格拉底与帕默尼德的对话,这种几经辗转的结构柏拉图用的炉火纯青。借裴卓之口去搭建帕默尼德与苏格拉底之间的的联系,因中间还隔着一个裴卓,似乎暗示了苏格拉底不再是单纯接受帕默尼德式的观点,而是包含了转述时所留下的各方面的声音。帕默尼德诗中给出了爱若最古老的原因——创生,因而爱若必须是最古老之神,这还可以联系到后文狄欧蒂玛提出美的东西在生育中得到永恒,这样顺着看下来,这条线是割不断的融合与交叉。斐德若的讲词是最狂热的讲词,在开端与终结之间,在种子与蕴含着新种子的果实之间,有密切的关联。④又如阿伽通转述荷马的话:“她的脚实在娇嫩,从来不下地。而在人们头顶上踱来踱去。”⑤但荷马并非赞美爱若,而是赞美宙斯的女儿伤害女神阿特,阿伽通借过来形容爱若,他的整篇颂词富丽堂皇,辞藻精妙,细看他所说的爱神的特质与他自己本身非常是相似的。他的转述仅仅抓住了辞藻表面的优美,未去剖析所借用话语中深层次内涵,这也是他颂词中十分明显的劣势。阿伽通作为当时悲剧诗人中翘楚,但这篇颂词与之前的悲剧大师相比,明显缺乏了激昂阳刚之气,通篇透着一股柔弱之风,由此引来苏格拉底暗讽:把一切最优美的品质一齐堆在所颂扬的对象上。再如鄂吕克锡马柯颂词中转述赫拉克利特的话、阿尔基弻亚德转述《伊利亚特》《奥德赛》的话,同样富有深刻含义,转述话语跳出了会饮单个场景,与其有关的人物形象、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文学作品等相关联系不断碰撞,产生了多重艺术效果。

三.结尾的中心转述

西方历来就有把《会饮篇》看成是一部戏剧的说法,由七个人的颂词组成,苏格拉底与阿尔基弼亚德的颂词作为整个会饮的高潮,当然也存在转述话语,甚至作为会饮核心人物的苏格拉底的整篇颂词都是转自一位曼底内亚女人狄欧蒂玛的话,她在柏拉图笔下也如苏格拉底形象一样,拥有双重解读意义。从名字来看,第俄提玛作为女性的名字是十分少见的,柏拉图说第俄提玛是个Mantineia女人,这个地名与mantis(预言者)同音同源,就此来看,这个人名是柏拉图虚构的。⑥整个会饮是一场男性的宴会,开场鄂吕克锡马柯提议赞美爱若之前,他把屋中的笛女打发了出去,可知女性的地位在当时雅典并不高,这种场合她们是没必要出现的。但柏拉图却虚构一个女性的话来让苏格拉底转述,成为整个会饮的不在场主角,柏拉图似乎想指明,苏格拉底想要谈论爱欲,那他必须是一个女人,只有给他加上女性性质这层面纱,他才能在雅典生存。这时苏格拉底的颂词便带上了双性意义,即男性与女性;此外,狄欧蒂玛(Diotima)这个名字中Dio是Zeus(宙斯Dios)的属格,而tima意为荣誉(honoring)。⑦对女性崇拜在西方并非少见,联系西方自古以来的神话历史可以理解柏拉图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位女性来揭示真理,女性也与接下来狄欧蒂玛所提到的生育相关,在这里狄欧蒂玛已是一个理想化的女先知形象,她是一个精灵,介于人和神之间,到这里苏格拉底的颂词便拥有了除男性与女性之外的神性,这些都是转述手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柏拉图受当时政治背景与社会舆论影响,把自己藏在会饮的背后,同样,让苏格拉底转述狄欧蒂玛的话,他也把苏格拉底藏在狄欧蒂玛这位在当时地位并不高的女性背后。换话句话说,柏拉图不仅自己没有出场说话,他所选择的最主要的戏剧主人公——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没有完全将自己和盘托出,甚至可以认为,他们都戴上了一个看不见的面具。⑧

阿尔基弻亚德的颂词与其余六人的颂词不同,他赞颂的是具有“爱神”性质的苏格拉底本人,他讲述自己如何臣服于苏格拉底的魅力,中间他说及与苏格拉底并榻而卧夜话那一段,通过直接转述来对比他们两人所具有的美。阿尔基弻亚德本身是才华横溢的,在政治、体育、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建树。阿尔基弻亚德控诉自己受到了苏格拉底的伤害,但实则我们通读全篇能有所了解到一些有关美的哲学,阿尔基弼亚德企图想从苏格拉底那里得到的是狄欧蒂玛所说的那种永恒的美本身,这是一种人的本能,但想要窥见这个美本身是需要锲而不舍去慢慢积累的,阿尔基弻亚德想一步登天据为己有,在这里隐隐可见的是政治家外形的美与爱智者内在的美的较量,爱智者即使外形是丑陋的,却依旧掩盖不住深存于他体内灵魂之美的魅力。柏拉图无疑是精通修辞术的,先由苏格拉底转述狄欧蒂玛的观点,说明了爱神是什么——是对美本身的永恒追求之中不断完善的存在,以及如何永恒获得美的途径。紧接着再派阿尔基弻亚德出场,通过他的视角与转述,爱神的实体仿佛从众人的脑海中走出,全部一一投射到作为在场人物的苏格拉底身上,可以说苏格拉底的“爱神”的形象到这里,由阿尔基弻亚德的转述清晰呈现出来。

《会饮篇》的转述话语无疑是丰富且充满内涵的,是柏拉图为隐蔽自己在众人面前所呈现的一种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思想与苏格拉底的生平进行融合。从开篇通过层层转述,便不得不惊叹柏拉图的巧妙安排,用社会历史发展和阅读体验来看,柏拉图是费尽心机想让读者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也隐喻了真正进入会饮的不易;从细节去考察《会饮篇》的转述话语,同样能从不同角度领略到柏拉图为展现爱智终极奥义的用心,或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又或者是为了展现社会风貌和引出政治背景,皆富有深刻内涵;作为高潮的尾声,苏格拉底与阿尔基弻亚德的颂词无疑是最为精彩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遮蔽在狄欧蒂玛这位富有哲人气质的女性形象身后,使苏格拉底的颂词拥有性别的双重意义,阿尔基弻亚德的颂词宛如一篇转述回忆录,把狄欧蒂玛口中的大精灵带入众人视线中,尽数附在了苏格拉底身上。会饮一文转述话语无处不在,似多个场景隔着时空的界限交汇相融,碰撞出了古希腊文学美的本身色彩。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M],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3][美]阿兰·布鲁姆,《爱的阶梯—柏拉图〈会饮〉》[M],秦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

[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圖的〈会饮〉》[M],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贾中恒.转述语及其语用功能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02):35-41.

[6]赵毅衡.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J].文艺研究,1987(05):78-87.

注 释

①[美]阿兰·布鲁姆,《爱的阶梯—柏拉图〈会饮〉》,秦露译,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0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1页。

④[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8页。

⑥[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⑦[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49页。

⑧[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柏拉图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关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研究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