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典雅 婉约奢华

2022-05-30 11:32孙会元
中华瑰宝 2022年11期
关键词:金银器器皿金银

宋承唐而来,但宋人并未全盘接受唐人奢靡的社会风尚,他们沉郁冷静、内敛含蓄,其打造的金银器也变得写实和生活化。

宋人在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引人注目的辉煌成就,如程朱理学、宋词文学、“尚艺”书法、院体绘画等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两宋文人审美意识的提高,不仅展现了士人阶层意识观念的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市民阶层的文化觉醒。

不同时代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又会在器物上有所体现。唐代的金银器物富丽华贵,无不彰显唐代盛世之气象,而宋代的金银器则一改前朝的奢靡气息,在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宋代之风格含蓄内敛,其金银器自然、典雅、秀丽,强调线条运用自然流畅,造型典雅富于变化,器物形态更加丰富,形体精巧秀美,意趣蕴含雅致,旨在追求典雅又充满婉约意趣的生活气息。宋代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的金银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宗教器、日用器和陈设类、饰品、宝货类(金银货币)。两宋时期,金银器皿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以日用器为大宗,成为宋人风雅生活中的常见之物,这与这一时期人们对金银器皿的需求相适应。

仿花形制  婉约奇巧

宋代金银器的形制表现出婉约奢华、玲珑奇巧的特点,其造型多是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如仿制各式花卉形制的金银器,在两宋金银器物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宋代花卉文化异常繁荣,花是宋代物质与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人喜于养花,擅于赏花,长于咏花,乐于品花。宋人也将这种对花卉的喜爱之情充分表现在了日用金银器皿的设计之中。宋代花鸟画技法成为这一时期金银器器形和纹样创新的源泉。

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中发现了金银质瓜形杯盏类器皿。从造型上来看,该类器形近似椭圆形,器皿均身呈五棱瓜状形制,通长9.9厘米、宽6.8厘米、通高3.6厘米。瓜形盏的造型设计特征是盏腹倾斜,圆底且无圈足,整体仿生。盏的一端为柄,装饰有瓜藤枝蔓,并精细錾刻出藤叶上的植物肌理。细瓜藤扭拧一圈纹理精美清晰,瓜蒂处饰叶五片,每片上饰整齐细密的叶脉纹,瓜脐外鼓并饰刻鱼子碎点细纹,瓜棱上用小鱼子纹排列饰成卷草纹样。瓜脐下每棱上饰有折枝花纹,双卷叶,上花四瓣,瓣圆尖,内小碎点纹衬地。

纹饰采用刻划与凿印相结合的技法,整器外形采用锤揲加工成形,柄为拉丝成形,后与盏体焊接浑然成一体。金银工匠们发挥才能做了大胆的艺术加工,使这些花卉纹饰茎蔓缠绕,瓜果连绵。在艺术加工的前提下又不失其本朴真意,将瓜蔓枝叶、脉络刻画得逼真细致。器物表面磨光下仍可见其锤击、敲打的加工痕迹。

有学者依据瓜形盏圆底不易放置的特点,判断该器不属于实用金银器皿,为一种单纯的装饰性器皿。扬之水先生认为,此为南宋《碎金》一书所记载的“劝盏”。“劝盏”当为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类酒具,主要用于敬酒、罚酒、劝酒。杯盏长9.9厘米、宽6.8厘米,恰好能捧握于手掌中,椭圆的造型也更加适合捧握时掌心的形态,故作为“劝盏”再合适不过。

瓜形盏杯不仅仅具有“劝盏”的实际使用功能,同时亦带有明显的装饰作用。将其倒扣或倾斜置于桌面上时便会呈现出与“瑞果图银果菜盘”相类似的装饰效果。

瓜形金银器除瓜形盏之外,其类型也多样化,如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中的瓜棱瓶和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窖藏中发现的瓜棱执壶。这两件器皿是取瓜的整体外形作为其主体部分,而后根据该类器物基本形制的特征以及该类器物的使用需求,进行适当的变形处理。

纹饰写实  生动活泼

宋代金银器的纹饰题材相当广泛,多取材于物象万千的社会生活,其种种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纹饰图案,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且呈现出浓郁的生活化气息。

宋代的金银器花卉纹样设计精细,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的刻板形象。宋人钟爱的花卉在金银工匠们手下变得灵动秀雅。写实是宋代几乎所有纹样所表现出的共性。受到院体画和写生绘画影响,器皿上的植物呈现出宛如绘画的构图和塑造方式,形态逼真自然,手法洗炼精纯,与多姿多彩的造型样式相适应,纹样的设计也更加复杂多变。

宋代金银器纹样的另一特色便是富有生活趣味,无论是简约、素雅,还是繁复、丰满的植物纹,它们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活化和通俗化特征。如宋代金银器装饰中最常见的素材为花卉、瓜果等,且以“生色花”装饰的花卉纹样最为常见。“生色花”是指具有时代特色的写生折枝花。而所谓折枝花纹样是指一枝单独生长的或是被折下的花草纹样的统称,多取材于秋葵、牡丹、梅花、山茶花和芙蓉花等。

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中一件银质盏器,器形特征是六瓣葵形口,器皿沿口高低起伏不平,弧状腹,喇叭口形高圈足。盏体与器口相对应分成六瓣,这类器物的分瓣线不只起到分瓣的作用,目的是使其在造型上与其仿制的原形更为接近。器底内部装饰有凸起的花蕊,写实性极强,高凸而出的花蕊上鏨刻的线条虚实相生,对深浅、粗细的把控亦是十分准确,这也是为使其更生动,与原形更为接近,充分体现了纹样的绘画性特征。

在装饰上,除了整器象形外,该盏还采用了局部植物花纹装饰。该手法是宋代金银器皿上最为常见的纹样装饰手法,即使用大量的留白技法进行器物表面装饰。这种装饰方法会在器皿上形成或大或小的留白空间,以更好地突出原材料自身的色、质特征,同时形成纹样与留白二者之间的协调对比。

该盏内每一花瓣的边缘均錾刻着不同种类的花卉纹样,六片花瓣内分别为莲花、葵花、梅花、牡丹花、石榴花、桃花六种折枝花卉,即所谓“一年景”。这种组合纹样可以理解为由几种折枝花卉构成的一组纹样,而这几种花恰好是一年四季的代表性花卉。宋人在艺术构图、工艺创作方面独特的审美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工艺创新  突出个性

宋代对金银器皿,特别是银质器皿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宋代金银器工匠在获取金银的原材料后,利用金银质地柔软、延展性好的特点,使用锤揲、錾刻、镂雕、鎏金、焊接等传统锻造工艺,将其加工成一件件精美的金银器。

造型样式与装饰纹样的更新往往伴随着工艺技术的改变。使用者对器皿的个性化需求开始突显,在不同层面推动着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发生改良,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如套胎夹层工艺。

套胎夹层工艺最早在五代时期就已出现,至宋代发展成熟,且应用广泛,宋元以后较为鲜见。套胎夹层金银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分为内外两层。其制作方式是:首先将组成器物主体的两层胎体分别装饰完毕,其次将较小的胎体放到较大的胎体中套接起来,然后在两层胎体的重合处用卷折的方式将其合并,最后进行锤揲,收口整形。因为两层胎体大小不同,故可形成中空的夹层,这便使器皿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从而消除了人们在使用金银杯盏时因热饮温度过高而无法拿取的弊端。

除了实用性之外,套胎夹层的金银器皿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皆好古风和复古之礼,于是,宋代宫廷中陈列的金银器皆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型。仿青铜器物运用套胎夹层工艺,既能使金银器皿具备青铜器浑厚凝重的特点,又能減轻其重量,节省原材料。

例如,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中一件器型为杯状的银质器物,器物外壁饰有龙形纹饰,根据杯身装饰动物特征,有专家将其命名为“龙纹夹层银杯”,还有学者认为杯身动物纹饰当为蜥蜴纹。其整体造型与一般杯相同,圆唇,直腹,高圈足,内外两层,中空。在杯外沿可见内外胎体套接痕迹。其装饰较为丰富,杯子外沿装饰回字纹,腹上附不同造型的龙纹,器身以开口云纹衬底。龙纹为高浮雕塑造,身体盘曲在杯子腹部,头部向杯口探出。

又如江苏溧阳平桥窖藏出土的乳钉纹夹层银盏,仿制青铜器中簋的形制,其内、外壁为中空夹层,器身饰有云纹、乳钉纹等纹样。再如吉林黄龙府窖藏出土的花口银盏,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菊花,盏口曲折有弧度,盏身内外可见清晰的瓜棱,盏底则饰以凸起的花蕊。

由此可见,套胎夹层工艺的使用,使宋代金银器可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在表达审美需求的同时,也为器形选择提供了诸多可能。宋代的金银器工匠们已能成功地将金银器的艺术性和生活实用性这两种不同的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纵观宋代金银器发展之路,既是金银器造型和装饰艺术的发展之路,更是人们审美观念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进步之路。宋代通过对金银器造型和装饰艺术风格的运用,将人的心境和意绪外化成艺术之美,反映在金银器上即表现为对器物造型追求秀美典雅、婉约奢华,对花纹图案装饰追求诗情画意。宋代金银器精致雅观,运用拙与巧、雅与俗的平衡,既追求金银器的形制美,又保持了其风雅趣味。

宋代金银器凝聚着万千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在我国金银器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它对同时代及后代的其他手工艺品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是值得工艺美术界借鉴、继承和发扬的珍贵遗产。元代金银器虽有纹饰繁复的趋向,但整体而言基本因袭了宋代秀美典雅的风格。

孙会元,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金银器器皿金银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彝族器皿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西夏金银器研究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