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2022-05-30 12:24赵超越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肩负的共同责任是共同育人,这是当前高校课程中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专业课教师协作育人,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且能够切实贯彻落实立德育人这项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应从构建“统一战线”开始,从而达成“统一思想”的目标,再建立协同模式,从而达成培养时代新人的目的。

关键词:辅导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专业课教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课程思政”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课程观,强化育人理念,把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1 ]。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建设,辅导员是组织者,是实施者,是指导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构建协同育人是共同育人的主要抓手,也是明确育人责任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主要途径。

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两者职业素质水平

专业课教师需将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讲授、课堂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与专业技能实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则比较繁杂,涉及了多个方面,如思想政治的培养、学院年级党团和各个班级的日常建设、心理健康的教育咨询和劝导等。随着近些年辅导员的发展情况,辅导员所学的专业越来越多样化,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显现,此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学生状况这样的契机来向专业课教师请教,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有利于辅导员有更高的水准去为学生进行專业技能的指导,并且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协同育人的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需要相辅相成提高自身水平[ 2 ]。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德育”与“智育”的过程,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此需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来解决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很好地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下,打破了传统的“专业”与“德育”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整合资源,能够利用好专业优势,打好跨学科的“组合拳”。专业课老师在科研与授课双重压力下,在思想政治方面会有所不足,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虽然较为专业,但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却显不足。因此,专业课教师辅助辅导员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所带来的缺陷,也能够让专业课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一)两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异

首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环境相对独立,交集较少。专业课老师主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相对地接触学生时间较长,但由于教学任务的压力,使专业课老师并不能在专业课堂上及时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另外,由于专业课老师教授班级较多,覆盖学生较广,不能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故会出现“问题”的延时性。其次,辅导员与专业课老师所接受的教育专业存在巨大偏差,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宽口径的专业背景。而专业课老师主要聚焦本专业领域,因此工作领域及所拥有的专业逻辑的偏差也容易导致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二)两者之间目的不一致

由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晋升机制不同,就导致两者缺乏相同的育人意识,也就导致两者之间育人目的存在偏差,即使两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也仅仅只是单纯的思想引领,在其他方面并未能涉及[ 3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专职工作,而讲好自己的课,做好科研工作是专业课教师的专职工作。将“育人”和“教书”完全地分隔开。其次,作为高校必修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和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其他专业课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已达到饱和,并不需要在课堂上涉及,忽视了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甚至认为学生的思想引导与自己无关,产生了推诿的情绪,阻碍了协同育人的发展。

(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指导不足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重心大不相同,师资队伍水平也参差不齐。推进课程思政下的协同育人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课程特点以及师资能力水平充分思考、统筹谋划、有效指导。随着高校近些年的扩招,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重,辅导员工作特点由“少而精”变成了“多而繁”,因而忽视了对学生们进行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于辅导员的培养过程中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与逻辑能力成为了主要部分,而忽视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协同育人实践指导更是微乎其微。专业课教师更看重科研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评判标准更是以科研能力为主,思政工作便成为了极易被忽略的组成部分,而协同育人的范围也被缩小。

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融入格局”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构建“融合格局”,在全过程之中高效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重视专业课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专业课教师应走出讲堂,传授知识不单单只在课堂上,对于课下时间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在课余时间可以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二是在重视第一课堂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成绩单。第二课堂的成绩一直由辅导员进行评审,但将第一课堂融入到第二课堂后,将专业课教师加入进来,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审的时候综合考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得出全面的最终结果,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达成。三是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步入大学后,在扑面而来的信息量面前处于对学业和职业规划的迷茫状态。而辅导员对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性格特点了解较少,导致辅导员与高校教师不能单一片面地给学生制定学业及职业规划,只有两者协同育人才能给学生制定精准的规划。充分发挥大学“班导师”制度,甚至拓展成“全过程导师”制度,让专业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教学上,还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指引,职业做规划,成为全过程的良师益友。

(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自治能力。由于学生数量年年增长,专业课教师授课任务重,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压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推进作用。二是建立学生干部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管理模式。学生干部可以作为辅导员日常管理学生的主要抓手。在辅导员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干部的反馈,将学生在课堂上、寝室中的表现对辅导员进行汇报,通过班级干部的反馈,辅导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相关指导。在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对每名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在学业上能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三是充分利用当代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应建立线上线下二者结合的协同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中主攻专业知识,在线上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专业故事、习题讲解、实践视频等教学资源内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的学习补充。

(三)拓宽工作视野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以学校、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为抓手,高校内要重视教风的加强和学风的建设,才能营造更好的教书育人大环境;而专业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素质及专业能力,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感情,采取多元的考评方法;辅导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挖掘兴趣爱好,提升个人能力素养。二要促使学生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达成沟通共识。沟通是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没有沟通就无法协作完成各种任务。因此,要促使学生愿意和辅导员以及教师沟通,促使教师有耐心为学生讲解,如此才能保证在构建全员育人过程中不產生师生矛盾,才能让课程思政顺利地推进。三要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共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进步,而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需要所有学生共同的努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学习共识需要学生群体树立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氛围,使学生群体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威,管金潞.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1(9):69-75.

[2]邵临光,卢晨曦,郝宇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究——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90-92.

[3]梁朋,郭玲,王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6-89.

(作者简介:赵超越,硕士,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