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2-05-30 10:4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长汀福建整治

习近平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未停止福建省没有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是习近平建设“生态福建”留下的宝贵财富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也是践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先行省份。习近平在福建工作17年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思路和重大决策部署,为福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振兴林业,“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在寻找闽东脱贫的路径上,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业引起了习近平的关注,振兴林业被习近平摆上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先位置。

在1989年1月发表的《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开宗明义:“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闽东群众的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興旺在于林。”

1989年,宁德地区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林业工作会议。宁德地委、行署提出,苦战七年,确保1995年实现荒山绿化任务,全区绿化程度达70%,森林覆盖率达51%,达到或超过省定的指标。5月,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宜林荒山造林,七年实现八闽绿化的任务。当时,省里要求宁德地区在五年内实现绿化达标。但是,地委、行署自加压力,将原目标调整为三年内消灭荒山。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1989至1991年短短三年间,宁德地区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27.9万亩,提前一年完成了消灭荒山任务;1992年,宁德地区完成更新造林319万亩,经省统一考核验收,提前完成造林绿化工程任务。

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区和所辖县城绿化覆盖率只有17%左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造林绿化是推动福州‘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福州任职期间,习近平大力倡导和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强调“城市绿化一定要坚持‘见缝插绿的原则”。从宁德到福州,绿色山区和城市连成一条充满生机的生命线。当习近平来到省里工作,曾经践行的理念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也有了更加纵深的影响。习近平强调,福建自然条件优越,林业基础较为扎实,建设林业强省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重托。

1997年4月9日至13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常口村调研。看着常口村2000多亩原始林。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习近平的嘱托,为常口村留下了一座青山,也让村民们的思想由此转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常口村民算清了生态账,发展之路自然也有了答案。如今,常口村森林覆盖率达92%,处处见绿,移步见景,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式村庄”“省级生态村”“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

1998年3月11日,习近平专程带队到莆田市湄洲岛义务植树造林。“那是岛上第一次引进这么多树种,”时任湄洲镇副镇长唐亚味回忆说,“那次植树造林,让我们有了建设生态体系的理念。”这成为湄洲岛华丽嬗变的肇始。绿色成就了八闽大地“水库、钱库、粮库”的源头活水,绿色同样让百姓收获着更深层次的幸福指数。2019年,福建实现了全省九市一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县级城市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两个“满堂红”。

推动筼筜湖、福州西湖整治,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蹚出了路子

得益于一以贯之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在日新月异的八闽大地不断上演。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谋划厦门筼筜湖整治、推动福州西湖整治,是其中的精彩一章。

筼筜湖,曾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成为著名的厦门八大景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于修堤围海造田,筼筜湖变成近乎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发黑发臭,蚊虫孳生,鱼虾白鹭绝迹。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20世纪80年代,市民群众发出了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这场整治环境污染的大硬仗。

“1987年,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以后,近平同志在主抓发展战略的同时,还主抓八大工程中的信息工程、筼筜港(筼筜湖旧称)污水治理和特区道路工程及其他重大项目。”时任厦门市计委常务副主任吕拱南回忆道。就在这场会议上,明确了要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一整套治理方案随之出炉。

当时,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厦门不仅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还同时多渠道筹措排污费、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力度空前。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作为厦门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筼筜湖整治工作历时30多年,经历四期综合整治,投入资金约11.3亿元,终获胜果。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学珑说:“如今的美丽西湖,要归功于习近平对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一以贯之的关注,他一直对包括西湖在内的福州内河整治高度重视。”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习近平针对福建西湖生态环境整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组织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论证施工方案、争取省里资金和政策支持……

200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根治西湖列入了2001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整治行动随即展开。3月中旬,福州西湖湖区整治工程动工。经过百日奋战,福州西湖湖区整治工程如期完工,整治一新的湖区水面清澈,再现轻舟碎影、仙桥柳色。

筼筜湖、西湖综合整治,成为福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生动实践样板。它不仅给福建人民打造出一片生态美景,更为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蹚出了路子,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治理长汀水土流失,开启大规模治山治水的新篇章

“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格外重视,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省建设,使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长汀的水土流失历史在200年以上。在20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

新中國成立后,历届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世纪90年代,长汀仍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水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策支持与强力推动。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五次到长汀调研,并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作出重要批示,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1999年11月27日,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划时代的日子,这天上午11时许,习近平在龙岩考察棉花滩电站、梅坎铁路、漳龙高速公路等省重点项目过程中,专程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对身边的干部群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污染环境就没有道理,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发展就是歪道理。”

习近平要求长汀县尽快起草一份详细材料,报送省政府,指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项南老书记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根据习近平的调研讲话精神,长汀县重新起草了一份《关于请求重点扶持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请示》,这份材料成为撬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发展的支点。

2000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此后十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每年都被列入省为民办实事项目。

对长汀,习近平一直牵挂在心。2000年5月29日,习近平得知长汀正在建设生态园,专程托人送去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

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原局长钟炳林记得,2001年10月13日,他在河田镇的一个山头上向习近平汇报工作,说了四五个跟水土流失治理有关的数据,习近平在调研讲话中就把这些数据一点不差地复述出来。“有些同事,这些数据我跟他们说了很多遍都没记住,而习省长听一遍就记住了,可见是非常用心的。”

几天后,10月19日,习近平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再次作出批示: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

到中央工作后,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节点上,习近平多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福建省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开启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的新篇章。

2020年,长汀水土流失率降至6.78%,治理水土流失取得决定性胜利。次年3月,习近平赴福建考察调研,忆起当年先后五次赴长汀调研,他说:“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在福建掀起一场最严标准的环保整治风暴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00年2月16日,习近平来到福建省环保局,这是他当选省长以后调研的首个省直机关单位。那时时任福建省环保局局长李在明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国家对环保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环保系统自身能力与当时环保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也不断延缓着实现目标的脚步。

在省环保局,习近平不仅当场帮助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在他的推动下,环保部门的工作经费很快列入省内各级财政预算,当年就给省环保局安排了近4000万元的专项经费。“习近平同志是在当时各级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了宝贵经费给予环保工作极大支持,当时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李在明说。

在跨入21世纪的前五年,“一控双达标”是一个不亚于近些年“环保风暴”的热词。“一控双达标”是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确定的2000年要实现的环保目标。“一控”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双达标”即要求到2000年所有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达标,城市功能区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达标。按国务院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五年时间,在2000年底前必须完成任务。

2000年5月10日,“一控双达标”的“冲锋号”吹响。当天,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达标暨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涉及96家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

此时,距离全面实现“一控双达标”目标只有七个月。会上,习近平一再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实践,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

那天的会议,有23名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法人代表没有到会。为此,习近平严肃指出:没有到会的法人代表,一定要补课!5月20日下午,集中“补课”在省环保局五楼会议室举行,21家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法人代表准时参加,但仍有两家缺席。次日的《福建日报》在头版刊登《开会缺席须补课集中补课仍缺席》的报道,对其公开点名批评。

一场最严标准的环保整治风暴席卷福建全省。全省各地取缔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责令未按期达标的企业停产治理,依法打击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违法行为。仅在2000年“5·19”闽江环保执法大检查行动中,就有28家企业受到处罚。到2000年底,“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列入2000年考核的4695家工业污染企业按期达标,污染回潮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达标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2001年3月31日召开的福建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各地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2002年《福建省“十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相继出台。

2002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

建设“生态福建”

1998年11月,時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带着办公厅副主任黄建兴一行人到武夷山市调研生态保护。黄建兴说,当年,生态建设还是一个新名词,但在习近平的头脑中,生态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愈加强烈。

时至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快速奔跑,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

早在2000年的一次省长办公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规划的设想:“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生态建设问题被习近平直接摆上了桌面,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习近平关心生态问题的故事,从刚到厦门工作就有记录:在1986年1月10日召开的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说:“我们要发展工业,但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的代价去发展工业,不能把这个破坏掉了去建设另一个,不能作出这种代价的牺牲。”在随后牵头编制厦门第一个发展战略——《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中,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环境问题。

从厦门到宁德,再到福州,习近平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没有停止。时任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文贵回忆说,他在1990年5月18日的永泰调研中,第一次听到有人将“绿水青山”四个字和地方发展建设结合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并非坦途。李在明回忆,2000年底,在完成“一控双达标”的任务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重视制定长远的生态环境战略规划……要求我们用一年时间搞调查研究,把生态省建设各方面的问题摸清楚”。

2001年,福建省政府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办公厅及省直有关厅局领导,开启了福建最为系统、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行动。

2002年1月23日,习近平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也被提上日程。“当时不少人连生态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搞生态建设会影响经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我省提出生态省建设,是相当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曾参与福建生态省建设前期调研的专家王开明说。

2002年,习近平开始筹备全省环保大会来推动生态省建设的实施。7月3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环保大会上,首次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现场,习近平还和全省九个设区市的市长签订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

2002年8月25日,习近平带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及有关厅局负责同志、省内外专家、院士们都参加了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福建省政府联合在北京举行的《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会。在论证会上,习近平如数家珍地介绍福建的青山秀水,专家们一致同意通过《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此后,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2002年10月,习近平离开福建到浙江工作,但他的生态文明思想继续在福建实践。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启彤说:“关于‘生态福建建设,习近平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个生态建设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在全国是领先的。从全国范围看,在对外开放的前沿省份中,福建省没有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这是习近平建设‘生态福建留下的宝贵财富。”

(责编/张超 责校/赵雪纯、李希萌 来源《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下册),本书编写组著,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长汀福建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那个梦
专项整治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经过30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的长汀满目苍翠。
上世纪80年代的长汀
福建医改新在哪?
福建长汀:创新推进基层医改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