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研习教学实施策略

2022-05-30 07:25陶波
语文建设·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陶波

【摘 要】本文以厚植“家国情怀”研习教学实施为例,探索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教学。从诵读精选文句与诗词,整体把握“家国情怀”的含义入手,通过梳理阅读教材课文内容,深刻体认“家国情怀”内涵,进而研究审辨,准确把握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从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以行动厚植“家国情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家国情怀,研习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通过研习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笔者依据课标,结合教材,提取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来统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并作了比较充分的研习教学实践探索。本文结合厚植“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研习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思考。

一、诵读精选文句与诗词,整体把握“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浩繁,但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引导高中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的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对其精神价值的传承与理解。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研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认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内涵,从而形成坚守底线、解决问题、突破创新的基石和思维工具,并最终内化为行为模式、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

在具体教學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 以“家国情怀”的研习教学为例,笔者精选包含“家国情怀”的经典文句和诗词,并提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早读和课外时间吟诵。择取的内容如下: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家国情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内涵,并尝试为其下定义。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合宜指导点拨,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家国情怀就是热爱家庭与国家,并主动承担起保护、发展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情感。由此,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含义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二、梳理阅读教材经典篇目,深刻体认“家国情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研习不能仅就观念而研究观念,而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来深刻思考和体认。教师应侧重将教材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比如在高一第二学期研习“家国情怀”,可以结合必修下册教材中的课文温故梳理,组织学生基于概念理解,分组思考所学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现出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家国情怀。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梳理,学生会发现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家国情怀。例如《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欲行霸道,孟子认为黎民饥寒困苦,当行王道,安民养民,还建构了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并苦心游说齐宣王采纳,以解民生之苦。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国家发展、黎民生计。其不惟独善其身,志在兼济天下;身无立锥之地,心怀天下之事,体现了儒家精神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理论根基。再 如,《烛之武退秦师》鲜明体现出古代名士对国家的热爱,烛之武之前因未受重用而对统治阶层怀有怨气,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仍不惧个人安危,孤身入敌营,以一己之力保卫国家。又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作者屠呦呦,60年间潜心中医药研究,始终相信中医药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救治世人,青蒿素的问世与屠呦呦的家国情怀不无关系。

在结合学习内容梳理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家国情怀”的当下意义。有学生如是表达: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对家庭、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激发我们要树立责任意识,立足当下,勤奋学习,攻坚克难。家国情怀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奋勇前行,致力于改变现状,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复兴。”

三、研究审辨,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厚植“家国情怀”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会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家国情怀混淆,在研习时,教师可以作一些比较辨析。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大众情感,强调对国家的认同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但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容易陷入偏激的爱国主义情绪中。民族主义集中于民族身份的认同与政治诉求,是一种相对封闭的集体意识,局限于本民族的集体范畴,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在独特的文化中产生的一种对家园、故土、国家热爱眷恋的感情和心境,是一种去偏激化的理性爱国主义,是一种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民族集体主义情感。通过对家国情怀的立体审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为践行家国情怀奠定基础。

根据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践行家国情怀的策略主要有三。第一,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教师可以结合体现家国情怀的课文,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才能树立远大志向、回馈社会,才有能力去承担责任、完成使命。第二,引导学生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关注时事,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尊重老师和同学、帮助他人、孝敬父母,拒绝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第三,引导学生永葆爱国赤诚,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强大与复兴,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把个人命运与国家融为一体的爱国者。作为中学生,要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不忘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通过研习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中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区分开来,高中阶段是通识性学习而非专业性学习,重在观念统摄,抽象继承。其二,研习应侧重精神濡染,研习内容要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有指导作用。教学不强塞传统文化知识,要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困惑为切入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帮助学生破解学习生活困惑。其三,区分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糟粕与精华,研究审辨准确把握文化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四,在“双新”“双减”背景下,研习一定要跟高中语文课标结合,跟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建立联系,所学内容在教材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基础上进行丰富,力求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研习得更扎实、更丰厚。其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在课堂上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教师首先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整个研习紧扣“原典阅读鉴赏、课文梳理探究、讨论交流、研究审辨、迁移运用”这几个关键环节,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研习教学扎实有效。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