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2-05-31 06:48屈玉渊高援国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定量分析志愿服务

屈玉渊 高援国

摘 要:为切实提升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公益活动的实效性,本文应用定性研究法、问卷调研法、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乡村夏令营实践经验,论述了乡村夏令营的重要意义,研究了陕西省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提出了“高校灵活适配政策,鼓励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协助开展大学生夏令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大学生乡村夏令营;完善选培机制体制,打造乡村夏令营精品团队;推动地方完善立法,强化乡村夏令营法理支持”实践模式和相关对策。这些分析说明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很有意义、需要完善升级。

关键词:志愿服务;短期支教;定量分析;乡村夏令营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2)03-0373-06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in Rural Summer Camps for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QU Yuyuan1,GAO Yuanguo2

(1.Inspection Department,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2.Party Committee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ural summer camps,this paper appl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s,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ural summer camps,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summer camps,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in summer

camps and the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rural areas in Shaanxi Province,puts forward some

flexible adaptation policies: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summer camps;

actively seek local support to assist summer camps;gather support from all society to help

rural

summer camps;improve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system,and build a high-quality

rural summer camp team;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ocal legisl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legal

support of rural summer camps.These analyses show that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in rural

summer camps is very meaningful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upgraded.

Key words:volunteer service;short-term voluntary educa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summer camp

in rural area

0 引言

作為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弘扬,更是对促进乡村教育提升发展的尝试和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昂扬迈入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1]志愿服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总结乡村夏令营的现实意义,分析归纳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给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将有助于乡村夏令营制度化、流程化、常态化发展。目前,新时期的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较过去相比,内容、形式和成效上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突破了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模式,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拓展式的方式,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传导、学习方法的改进、视野能力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延续。夏智慧等通过研究提出乡村支教引入UGS(UGP)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2]。姜春美提出了志愿者组织必须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管理规范、志愿服务标准和志愿服务激励办法等策略方法[3]。张针铭等研究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择业规划、就业指导、志愿者跟踪服务、跟踪宣传等方面,建立起符合各院校专业特色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把志愿服务的教育引导工作引向深入[4]。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教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本文在志愿服务领域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和有关理论,对陕西省部分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乡村学校教师、乡村学校学生、乡村学校学生家长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群体进行调研,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得出乡村夏令营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对策,为大学生开展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提供一定参考建议,进一步促进乡村公益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聚焦西安交通大学某公益支教社团联盟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以及部分独立开展乡村公益支教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和部分教师,具体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安医学院、安康学院、榆林学院、商洛学院、西安外事学院与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此外,包括西安交通大学某公益支教社团联盟高校暑期乡村支教点学校教师、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所在县区教育局行政人员若干。问卷设计充分考量了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群体、乡村学校学生和教师、乡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与开展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有关的人员群体,充分考量所涉人员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收集各方意见,实现所涉人员全覆盖,确保研究结果更为合理。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数据收录主要通过问卷星完成,并严格设置了问卷内容,附有相关填表说明。2021年7月下旬至8月下旬,通过走访某县某镇九年制学校,与校长等人员沟通了填表事项,确保相关人员按要求填表,并发放了35份问卷。2019年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全网发起问卷调查,截止2021年11月末,大学生、高校教师、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乡村学校学生家长和乡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共计735人参与问卷调查。

1.3 调查内容

本研究调查分为两部分,主要根据教育属性设置了“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基础教育师生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两份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人员性别、职业、乡村公益支教经历、乡村公益支教的意义和目的、参加乡村公益支教的实践情况和存在问题、个人对于乡村公益支教的态度、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满意度等。其中,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意义方面设置了多项选择,具体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侧面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等内容;大学生乡村短期支教存在问题方面同样设置了多项选择,具体包括安全隐患、培训体系不完善、经费来源无保障、政策支持不透明、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等内容。

1.4 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26.0、EpiDate 3.1、Likert Scale和问卷星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EpiDate 3.1主要负责处理数据录用和有效数据筛选,SPSS 26.0主要负责统计数据分析,问卷星系统主要负责数据的规整和平面统计结果呈现,Likert scale主要负责影响因素情况确定。

2 调研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两类问卷,共计735人参与问卷调查,通过EpiDate 3.1数据处理和筛选,共计700份问卷调查符合要求。2019年9月至11月大一新生处于入学阶段,因此,问卷不涉及大一学生。其中,合格问卷中,高校参与问卷的群体,共有541人参与作答,男女分别为159人、385人,比例分别为29.39%、71.16%。大二学生282名、大三学生139人、大四学生97名、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3人、大学教师11人。另外一类问卷共计158人参与作答,男女分别为66人、92人,比例分别为41.77%、58.23%,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员5人、乡村学生家长(乡村村民)42人、乡村学校学生69人。

2.2 参与现状

问卷调查显示,541名参与问卷调查的师生当中,有乡村支教经历的人数是101人,440人没有乡村公益支教的经历,其中参加过1次的人数是77人,参加过2次的人数是17人,参加过3次的人数是2人,参加过4次的人数是4人,其中1人参加过26次。

2.3 受访者态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1名高校师生当中,489名师生选择还会参加乡村支教,比例为90.39%,而52名师生选择不会参加,占比为9.61%。在“您会推荐大一学生参加短期乡村支教吗?”调查问卷中显示,375名高校师生选择“会”选项,占比69.32%,而166名高校师生选择“不会”选项,占比30.68%。506名高校师生认为大学生短期乡村支教对基层教育有促进作用,占比93.53%,而35名师生认为大学生短期乡村支教对基层教育没有促进作用,占比6.47%。在对乡村学校教师、乡村学校学生、乡村学校学生的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143人认可大学生乡村短期支教,占比90.51%,15人选择不认可,占比9.49%。

2.4 大學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现实意义

在对乡村学校教师、乡村学校学生、乡村学校学生的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112人认为大学生乡村短期夏令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占比70.89%;100人认为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占比63.29%;92人认为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占比58.23%;98人认为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占比62.03%;70人认为能够侧面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占比44.3%。

2.4.1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内生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无论横向维度还是纵向维度,中外和古今教育工作者都形成普遍共识,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伟大的古代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兴趣方面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适应历史转变、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回答好这个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植中国大地、结合具体国情、依照教育规律,系真情于乡村教育发展,献才智于基层教育。高校公益教育团队从全国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开展乡村短期公益夏令营,正是基于优秀大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求学阅历、强烈的责任担当,从情景教学、情感互动、认知体验、视野拓展、人生规划、知识拓展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全情投入、快乐学习、追求进步。

2.4.2 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

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储备和才智资源。目前,国家现代化发展深度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速演进。教育脱贫,是最兜底、最有力的脱贫方式。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成千上万农民子弟通过高考、借助教育实现了个人梦想、摆脱了家境贫困,无数农村走出的社会栋梁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贡献着个人才智、發挥着个人价值。新时代,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要紧紧扭住基层教育这个关键,全面小康离不开农村的小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年轻一代,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但面对乡村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信息咨询不匹配、农村条件落后的现实,乡村学生面临视野小、知识面窄的问题,高校优秀大学生经历了高考,积累了经验,砥砺家国情怀,知识储备较多,视野较为开阔,能够借助乡村夏令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2.4.3 培养综合素质,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6]。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基础教育是“根”和“魂”,是打基础、利长远的民心工程、强国工程。办好基础教育,关系新时代能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时代课题。国家教育法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旨在提高全面综合素质,聚焦个人全面发展。大学生乡村夏令营从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知识范围的延展、能力素质的培养,从知识层面、心理角度、技能方面、情感和认知层面等方面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成长进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乐趣、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侧面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3 大学生乡村短期夏令营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对乡村学校教师、乡村学校学生、乡村学校学生的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42.41%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乡村夏令营存在安全隐患、46.84%受访者认为培训体系不完善、38.61%受访者认为经费来源无保障、13.92%受访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在对高校师生群体调查问卷分析中得出,44.92%受访者认为大学支持力度不大、37.71%受访者认为基层教育主管部门持有消极态度、64.7%受访者认为夏令营经费欠缺、64.88%受访者认为志愿者选拔和培训体系不完善、24.95%受访者认为法律制度支持不够。根据Likert scale,通常把满意度划分1到5,5表示强烈同意,4表示同意,3表示中立,2表示不同意,1表示强烈不同意。此外,使用的平均分值被划定为:小于1.5(M<1.5)等于强烈不同意,1.5-2.5=不同意,2.5-3.5=既不同意也同意,3.5-4.5=同意,大于4.5(M>4.5)=强烈同意。根据受访结果分析,受访者认为大学支持力度不大、基层教育主管部门持有消极态度(存在安全隐患)、夏令营经费欠缺、志愿者选拔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支持不够平均同意值分别3.46、4.01、4.55、4.65、3.88,而他们的标准差0.19,小于1.5,因而可认为大学支持力度不大、基层教育主管部门持有消极态度(存在安全隐患)、夏令营经费欠缺、志愿者选拔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目前大学生乡村短期夏令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安全隐患

高校安全稳定既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7]。在高校调研中了解到,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不担心参与乡村夏令营的大学生自身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数大学生已步入成年年龄段,有能力保障自身安全。相反,寒暑假期间,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乡村学校教师最担心学生安全稳定事宜,因此,安全隐患成为乡村短期夏令营存在的一大问题。

3.2 培训体系不完善

支教是一个双向的社会活动。很显然,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是以内容为需求导向的,乡村学生的教育需求能否得到充分呼应关系到乡村支教的成效。通过调研了解到,部分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培训体系不完善,导致乡村教师和学生质疑支教的价值和意义。

3.3 经费来源无保障

支教经费必须足额保障,是高质量完成乡村支教的重要支撑[8]。然而,乡村短期支教未能引起社会各界足够重视,使得多数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存在志愿者培训不到位、食宿没保障、人身意外保险未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乡村夏令营不能高质量完成。

3.4 政策支持不透明

以西安交通大学某公益支教社团联盟高校开展的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为例,高校教师表示,有关部门没有专门针对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使得高校大学生开展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缺乏政策支持;很多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学校未明确出台针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很多志愿者花了时间和精力,却不能赢得师生和学校的充分认可,从而影响了开展乡村支教的积极性。

3.5 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

根据调研得出,多数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持消极态度,首要担心的是学生安全稳定问题,其次是大学生夏令营短期支教课程质量问题。以西安交通大学某公益支教社团联盟高校开展的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为例,县级教育局对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基本持反对态度;以某县为例,某县某镇九年制学校负责人向县教育局做出安全稳定的书面保证后,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一切可能,才使得乡村夏令营在艰难的局面中得以开展。

4 大学生乡村短期夏令营提升对策

4.1 高校灵活适配政策,鼓励大学生乡村夏令营

青年犹如初升的朝阳,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朝气的力量。尤其大学生群体,他们处在人生最美的韶华年代,接受高等教育、沐浴精神洗礼、增长知识才干、树牢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知识体系扎不扎实,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培养的质量高不高,关系着社会进步的快不快。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维认知、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既与第一课堂教育直接关联,更与第二课堂熏陶密不可分;大学可以充分开发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第二课堂”,把红色文化、现实国情、农村实情、大学精神和职能属性的“盐”充分融入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的“汤”,让学生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充分感知国情、民情和实情,厚植为人民服务理念,培筑家国天下情怀,从而树牢为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信念。高校要灵活制定考评政策,在学分绩点、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志愿者倾斜,充分激发他们服务乡村教育及实现个人成长的热情和信心。

4.2 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协助开展大学生夏令营

根据调研得出,地方政府对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最担忧学生的安全问题,最在乎乡村夏令营的质量。大学生志愿者想充分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肯定和赞誉,就要在内涵建设上“问道”,向夏令营效果上“求药”,真正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展现气象、诠释形象、体现担当,让大学生的朝气和锐气在实干中竞相释放、尽情展现。背靠高校“大树”,大学生要通过官方渠道打通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沟通的桥梁,建立常态化、可信赖、高质量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要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突方案,高效化解矛盾和纠纷,营造安全、可靠、放心的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氛围,打造热情、高效、有为的团队,助力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高质量开展,推动乡村教育稳步提升发展。

4.3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大学生乡村夏令营

各地公益組织、慈善志愿行业协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及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贡献着巨大力量,尤其是在社会抢险救援、公益慈善服务、突出事故应急等方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出现、第一时间行动,为有效化解危机、稳定突发局面、减少经济损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乡村夏令营可以有效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调动各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弥合因财力不足而导致的问题,助推乡村夏令营高质量开展。要依法合规募集赞助金和相关物资,建立完善财务公开透明的制度,及时公布资金募集名单、资金和物资等使用管理情况,及时消弭公众质疑,推动实现大学生乡村夏令营健康发展。

4.4 完善选培机制体制,打造乡村夏令营精品团队

课程质量是夏令营赢得乡村师生认可、获得社会各界支持的核心因素和根本力量,更决定乡村夏令营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基层教育事业发展。要在选拔志愿者程序上下功夫,在培训内容上做文章,完善志愿者选拔程序,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打造乡村夏令营精品团队,以高质量课程赢得社会各界认可。要避免乡村夏令营搞形式、走过场,真正做到以质量求生存、靠口碑求发展,切实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4.5 推动地方完善立法,强化乡村夏令营法理支持

根据“三螺旋模型”理论,通过校地互动将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在“政府—企业—大学”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校地共生共进、和谐发展的新局面[9]。实际上,大学生乡村夏令营也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一种存在形式,政府是“三螺旋模型”理论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因而,乡村夏令营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制度化、法理化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将成为必然,乡村夏令营要在乡村振兴和推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离不开政府法理手段的支持。要推动志愿服务背景下的乡村夏令营地方立法,合理制定地方条例,充分保障志愿者人身安全、志愿经费来源可靠、志愿运行依规合法,方能推动乡村夏令营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通过研究得出,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短期支教存在“安全隐患、培训体系不完善、经费来源无保障、教育主管部门不支持、志愿者选拔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支持不够”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高校灵活适配政策,鼓励大学生乡村夏令营;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协助开展大学生夏令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大学生乡村夏令营;完善选培机制体制,打造乡村夏令营精品团队;推动地方完善立法,强化乡村夏令营法理支持”的完善对策。乡村夏令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实践,对于赓续传统文化、践行青年使命、激发学习兴趣、培植内生动力、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推动基层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等12则[J].理论导报,2020(06):51-53.

[2]夏智慧,齐沁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助力乡村阅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6):102-106.

[3]姜春美.教育志愿者送教下乡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教育志愿者服务项目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9(19):92-96.

[4]张针铭,胡亚琳.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104-107.

[5]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深聚焦)[EB/OL].[2020-09-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40877905041233436&wfr=spider&for=pc.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5(03):537-542.

[7]刘兴德.深化平安校园创建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11-113.

[8]丁涛.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支教行动项目实施效果评价[J].甘肃教育,2019(19):20.

[9]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50-55.

(责任编辑:韩 莉)

收稿日期:2021-12-29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SGH21Y0220);安康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大思政体系建设专项(2021AYSZ01)

作者简介:屈玉渊(1989—),男,陕西靖边人,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定量分析志愿服务
定量分析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FTA在工业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词汇量与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相关性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国外艺术体操科研现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