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问题链教学探究

2022-05-31 02:22王云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摘    要:问题链教学可以引导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其问题意识,使其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序使用引入性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链、弹性化问题链等,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培育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教师还可把问题链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问题链教学

问题链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学习范围内,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碰到的困惑、疑难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按照王后雄老师所说,问题链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基础性、适度性、经济性、有序性、情境性、活动性、开放性、多维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原则,问题链之间应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应问问相连、环环紧扣,应步步深入、由此及彼[1]。

一、引入性问题链:培育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引入性问题链指在课堂开始时,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使新知识成为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有趣、切题、简洁、深思,以迅速将学生引入深度思考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电化学的复习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原理,笔者提供铅蓄电池的结构图(图略),然后设计如下问题链。

(1)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铅蓄电池充电的时候,“+”“-”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3)如果用一个铅蓄电池为另一个铅蓄电池充电,这两个电池的电极之间应该如何连接?

教学实践表明,对铅蓄电池上标记的“+”“-”,在放电时,学生能够顺利地理解它们的意义,而在充电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方向进行理解,即它们分别表示该电极应该与外接电源的“+”“-”相连以实现电子的再生。这一问题链可引导学生建立对充放电过程与电极“+”“-”标识的整体认识,使其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地理解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获得对知识关联性的深刻认识。

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化学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的引入性问题链,可引导学生观察宏观现象,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本质解释,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思维能力。

二、递进式问题链:培育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递进式问题链指教师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出一连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它可以逐层推进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在设问和思考中形成主動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书写中,反应位点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明确了反应的位点,学生才能够快速准确地书写反应产物。因此,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

(1)

以上这些反应的位点有什么共同点?

(2)为什么都是在α-C这个位点上发生反应?

(3)α-C具有什么特殊的结构?

(4)判断以下反应的产物:

化学的学科特点是变化,其魅力也在于变化。变化是绝对的,也是有条件和有规律可循的。在以上问题链的设计中,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也在逐渐增大。教师要适当给学生搭建逐级上升的“脚手架”,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其学习获得感。

三、迁移性问题链:培育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迁移性问题链指教师根据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性,为引导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生成,培养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旧知识这个“认知支点”,进行发散联想,将具有同类特征的旧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成一个模型,再用此模型解决新问题,实现自主性学习。

例如,在“有机物酸性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不同羧酸的pKa表(表略)后,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

(1)为什么丙酸、乙酸、甲酸、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氟乙酸的酸性依次增强?

(2)为什么苯酚、2,4-二硝基苯酚、2,4,6-三硝基苯酚的酸性依次增强?

(3)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为什么2,4-二硝基苯酚、2,4,6-三硝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强?

(4)对比H2O和CH4可以看出,在没有其他基团影响的情况下,C-H比O-H难断裂,那么为什么丙二醛的酸性和醋酸差不多,比水强,更远大于甲烷呢?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建立酸性大小比较模型(如图1):1.H原子的断键能力——氧氢键是强极性共价键,氧的电负性比氢大,氧氢键的电子云偏向氧,容易电离出氢离子;2.电离后生成负离子的稳定性——氢离子离去后形成的酸根负离子因诱导、共轭效应,使氧原子上的负电荷得以分散而更加稳定。然后进行迁移式发问,把羧酸电离延伸到酚、水甚至极性较弱的C-H键的解离,体验迁移应用的尝试,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要求学生能基于数据、现象等证据提出假设,通过推理、分析等方法建构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进行迁移,解释新数据、新现象。因此,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就是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模型的过程,也是有目标性地建构模型的过程。

四、探究性问题链:培育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探究性问题链指教师从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并以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寻找证据链,解决实际问题,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外显和提升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在探究“补铁糖浆中铁的存在形式”时,笔者设计如下问题链。

(1)补铁糖浆中的铁是什么形态的?

(2)根据理论分析,你可以作出哪些预测与假设?

(3)请你根据预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表略)。

参考试剂和仪器:酸性KMnO4溶液,NaOH溶液,KSCN溶液,H2O2溶液,稀硫酸。

(4)分析实验现象,最后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设计高效、系统、富有层次的探究性问题链,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分组讨论、设计检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并最终得出检验结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以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是问题链的主线。学生熟悉了Fe2+与Fe3+之间的转化关系,实践了Fe2+与Fe3+的各种检验方法,探究判断出了补铁糖浆的成分。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得出的结论就更有说服力,因为这拉近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同时,这也让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在实验中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五、弹性化问题链: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弹性化问题链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任务驱动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设计弹性化问题链时,教师既要对目标和过程设置一定的弹性区间,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部分有条件、有兴趣、有时间的学生在业余时间主动完成探究。

例如,在“表面活性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理解肥皂、洗衣粉的去污原理,掌握了一般洗涤剂的结构特点,笔者就布置了发展性任务,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

通过资料查询或者向长辈们请教等方式,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洗涤剂,并和同学们讨论这些洗涤剂的异同点。

这一发展性任务就是一个弹性作业,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在知识水平、課余时间、学科兴趣上的不均衡性,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对应的收获,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笔者所教的班级有个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茶籽粕是油茶籽提油后的副产物,其成分之一油茶皂素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尤其是去除皮脂的能力显著,是开发环保型洗衣液的理想原料。该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随即展开问题链延伸活动,并在化学实验室中动手实验,分离、提纯目标产物,研究茶籽粕的清洁能力与介质的关系等,最终完成《废弃茶籽粕的再利用结题报告——茶籽粕清洁原理的探究》,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一等奖。

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但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教师要让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把生活现象和化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学以致用。弹性化问题链可以把生活和化学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双向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把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2]。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举两得。此外,教师还可把问题链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双减”背景下,化学教师更应以“问题”为抓手展开问题链教学,引导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并积极探索问题,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如此,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化学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并充分体现出化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高效地加强自我认知,挖掘潜能,探究未知世界,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54.

[2]王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4):74-75.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