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标准研究*

2022-05-31 09:48段薇薇熊群英
砖瓦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项目管理思政

赵 迪 段薇薇 帖 兰 熊群英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BIM 技术的产生推动了建筑业项目管理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的建设,因此,在开展了行业企业调研之后,根据建筑业行业发展趋势,将BIM 技术引入原有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为《BIM 应用与项目管理》课程。该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特点更多的是体现项目管理技术前沿性、项目管理知识综合性、项目管理技能的实践性。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制定得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课程标准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1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标准制定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工学结合思想。结合陕西省乃至全国建设行业的特点,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回访,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根据高职高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行业(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分布状况,形成“基于BIM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岗位群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进而确定《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课程内容。

1.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对建筑行业企业调研结果及项目管理实际岗位进行分析,以企业中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能力训练项目,把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结合BIM(初级、中级)1+X 职业技能等级设计实训课程内容,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要求,对每个学习任务进行过程考核,以此实现能力训练目标。

1.3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设计立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对接建筑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从行业、产业、标准、政策四个维度,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三大建设目标。

基于项目管理系统管理的思想以及“质量、进度、成本”三大目标,以古代大型工程建造思想为例,设计“以古引今树自信”的思政建设目标。以汉武帝时期“工官制度”为例,阐释古代大型建筑工程造管理上的系统性;以明城墙砖瓦铸造实名制为例,阐释质量管理;以万里长城、都江堰等古代大型工程建设为例,阐释进度管理;以宋代名臣丁渭挖沟取土、以沟运料、废料填沟修复皇宫为例,阐释成本管理等。将这些辉煌且杰出的古代建筑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思维、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BIM 先进技术,以现代基建成果为例,设计“以今为荣树两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思政建设目标。以“基建狂魔”、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基于BIM技术提前开展场布及设施模拟,利用数字化建造脱离人海战术,阐释项目管理信息化转型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基于风险管理,设计“防范意识增自信”的思政建设目标。以近年来建筑施工项目发生的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等为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引导学生以一名职业人的敏感度辩证统一的看待问题。进而加强学生安全生产及管理的意识、引导学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 课程标准制定内容

2.1 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树立学生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不断追求新科学的精神;能够进行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锻炼学生养成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职业敏感度;能够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组织方案设计,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工作意识。课程教学解决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问题,而课程思政主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因而,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的双目标。

2.2 教学要求

教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任务与教学目标,按照课证融通的教学理念,对接1+X证书制度(BIM)的最新发展与应用,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基于BIM 技术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师资、教材、线上课程资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合校企各方资源,共同培养学生适应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

2.3 课程内容设计与要求

按照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设计项目管理基础知识、BIM 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BIM技术在项目各方管理中的应用、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六部分构成。具体课程内容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及要求与建议

2.4 课程实施

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主的翻转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案例赏析、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选用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小组讨论、课后拓展复习等学习方法,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建筑云课、蓝墨云班课等课程资源和教学平台实施教学。

3 多维度质量评价标准

《BIM 应用与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标准建设中,在设计教学评价方式时,在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度评价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增加素质目标达成度,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评价从课前领取任务是否及时、任务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情况、团队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贡献、课后任务提交是否及时等方面考核学生职业素养及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设计古代项目管理思想给自己带来的启示、BIM技术对项目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等主题讨论环节,考核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意识、职业敏感度等。结果性评价以学习报告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对于个人职业及生活规划的启示等方面,考核学生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等。考核过程中既体现学生对《BIM技术与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体现学生对思政素养的领会程度,达到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素质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效用的目的。

4 结语

课程思政融于课程标准建设中,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要做好课程思政,重点要放在课程设计中,除了知识能力设计之外,还要体现育人设计。《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古代的工程建设管理思想为榜样,以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做激励,同时辅以风险防范意识系统进行课程育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逐步让教学向教育转变,从而高效地实现了《BIM 应用与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标准的设计。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项目管理思政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