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论证艺术赏析

2022-05-31 13:20张庆萍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六国论六国苏洵

张庆萍

《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结合六国覆灭的史实,探讨了六国由盛到衰的根本原因,最后得出“赂秦而亡”的结论。苏洵创作《六国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极深的历史根由。北宋年间,内忧外患,契丹一族逐渐强大起来,屡次发兵侵犯宋朝的疆土。北宋的统治者不仅不反思,反而处处委曲求全,屡次答应金人的无理要求,以求一时苟安。看到统治者如此的软弱无能,苏洵痛心不已,写下了《六国论》一文,针砭时弊,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接下来,笔者就赏析一下《六国论》的论证艺术。

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在文章開篇,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对六国灭亡的史实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旗帜鲜明,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讲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另一方面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而不能独完”。苏洵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如在一片漆黑的夜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作者从“赂”字着手,对观点进行论证,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文章开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指出:秦国由于受赂而得益,诸国则因行赂而受损。“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国在战争中攻城掠地的史实一笔带过,而重在点明“攻取之外而得者”,突出了一个“赂”字。然后,他又将秦国受赂与诸国因行赂而受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赂秦”的弊端。接着,他指出六国的疆土、城池来之不易,诸国的子孙却“视之不甚惜”,争相“割秦赂秦”,使得秦国的气焰更加嚣张,最终造成了国家“颠覆”这一结果。苏洵还引用了古人的观点:“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充分的论据,证明了“赂秦”是诸国灭亡的原因,既简洁明了,又富有深意。

二、巧妙过渡,照应前文

苏洵在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赂秦而亡”的观点进行论证后,又巧妙地通过设问的方式掀起波澜,使得“弊在赂秦”的论点更加鲜明。作者以“六国论”为题,探讨了齐、韩、燕、魏、赵、楚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有的国家选择“争相割地”,但有的国家并没有这样做,比如齐国。苏洵在提出“赂秦而力亏”的观点后,没有回避齐国未曾赂秦的史实,进一步说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其实,“赂秦而亡”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之间存在一个转折。苏洵通过设问的方式将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衔接到一起。除此之外,作者还十分注重文章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齐人未尝赂秦”既是在陈述历史事实,也是在比较诸国“赂秦”的行为与齐国不“赂”秦的行为,从而引发读者心中的好奇:既然齐国并未“赂秦”,为何也会灭亡呢?随后,他给出答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齐国选择与秦国交好,不去帮助五国,导致五国逐一被秦国吞灭,终究免不了会被秦国吞并。

三、篇末点题,画龙点睛

在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作者顺利地收束全篇,并点出题旨。他将今日之宋朝与昔时的六国进行对比,劝诫统治者面对强敌,不能一味地忍让,只顾眼前的苟安。苏洵生活的时代,朝廷内部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景德元年,北宋被迫与契丹签订和约,向契丹赠“岁币”。之后,契丹再次遣使者前往宋廷,提出了更加过分的要求。西夏也借机发难,向宋廷索要大量的财物。朝廷并未拒绝,反而一味地示好。这也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苏洵因此创作了这篇《六国论》,希望统治者能“礼遇贤才”“厉兵秣马”,并以“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向统治者发出了极为严厉的警告。文章的篇幅并不长,但却有一字千钧的艺术效果。难怪徐乾学会在《古文渊鉴正集》中称赞道:“称悉情势,步步深入,归到大意,如千钧一发,壁垒皆新。”

纵观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之后再巧妙地过渡,使文章前后的内容互相照应;最后收束全文,点明题旨,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又指出了眼下最为关键的问题,可谓运笔如神,一字千金。

猜你喜欢
六国论六国苏洵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锅盔助秦灭六国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苏老泉大器晚成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