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31 13:20张进忠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自然段

张进忠

“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是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和沃尔茨基在1968年提出的分析文章叙事结构的一种模式。拉波夫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划分为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回应六个要素。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从点题和指向开始,以进展为主体,用评议烘托气氛,以结局结束情节,最后用尾声将读者带回现实”。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的功能,在叙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拉波夫建议读者将所有的叙述归类为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答案,即一个故事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示例:

1.点题:这件事是关于什么的?

2.指向:谁、何时、何地?

3.进展:随时间或者空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

4.評议:然后呢?

5.结局:最终会发生什么?

6.回应:回归当下,终结叙事,有何意蕴?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叙事都包含上述六个要素。但是,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而言,一般叙事结构较为复杂的文本大都包含这六个要素。

接下来,笔者就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为例,浅谈“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述了一个小城里的中学古希腊文教员别里科夫长期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最终凄凉死去的故事。别里科夫害怕生活中的所有逾矩之事,恐惧一切改变,他习惯将自己包裹起来,就像装在套子里一样。他即使在晴天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出门,习惯于把一切日常用具都装在套子里面。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却又喜欢到处告密,使整个小城变得死气沉沉的。他也想结婚,但又害怕“生出什么事来”,久久不敢向女方求婚。后来看见女友竟骑着自行车上街,认为太不体面,因此与她的哥哥大吵一架,还被从楼梯上推了下来,不久便死去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

1.点题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或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从文章的标题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在你看来,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与标题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2.指向

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结局(“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讲述了别里科夫生前的一些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1)故事中有哪些人?

(2)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故事涉及四个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我”、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再结合人物出现的位置及频率,他们可以基本了解文本的叙事结构。“我”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故事的讲述者。别里科夫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贯穿了全文。华连卡姐弟出现在课文的后半段,影响着故事的后续发展。

3.进展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倒数第三自然段主要叙述了别里科夫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故事的发展脉络”。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持有不同的看法。

示例:

学生A:

开端:别里科夫结识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卡瓦连科争吵

结局:别里科夫死亡

学生B:

开端: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相恋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华连卡姐弟发生正面冲突

结局:别里科夫失恋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展开讨论,说出各自的道理。

4.评议

“评议”其实可以贯穿整个故事,是叙事者或故事中的人或事的评价。当然,作者有时也不会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如“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了其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作者借此揭示了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暗含贬斥的情感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评议”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5.结局

在小说中,别里科夫的死既是故事发生的序幕,也是故事的结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别里科夫之死是属于他杀的范畴、自杀的范畴还是自然死亡的范畴?为什么?

(2)别里科夫的死既是故事的序幕,也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这两个问题均与小说的结局有关,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

6.回应

“回应”是故事与现实的连接与融合,能使读者产生新的思考,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句子:

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这个句子其实是连接故事与现实的纽带,能帮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体会故事的价值和意义。契诃夫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批判了当时的沙皇专制制度,揭示了“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道理。

借助“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记叙类文本的大意、主旨、框架、脉络,强化布局意识,让他们学会在文章中“讲故事”。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自然段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秋天
我所欣赏的套子
美丽的秋天
套子
相约二十年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