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语言特色赏析

2022-05-31 13:20林珍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朵夫列夫托尔斯泰

林珍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的作品,包括《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等。《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取材于真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为救出年少时的恋人玛丝洛娃而四处奔走的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借助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有效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贵族阶级虚伪的嘴脸,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接下来,笔者就赏析一下《复活》的语言特色。

一、生动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他的家庭属于名门贵族。但他幼时便失去了双亲,被寄养在了亲戚的家中。成年之后,他先后从事了多份工作,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复活》中,他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故事,突出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聂赫留朵夫年轻时曾与玛丝洛娃有过一段纯洁、美好的感情。但在玛丝洛娃怀孕之后,他却无情地抛弃了对方,使玛丝洛娃陷入窘境。多年之后,二人再次相见却是在监狱中。此时,玛丝洛娃受人诬陷,沦为罪犯,即将被流放,而聂赫留朵夫恰好是案件的审判员。双方的身份、地位完全不同。在面对聂赫留朵夫时,玛丝洛娃感觉对方有那么一点熟悉,并未真的认出他来。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玛丝洛娃当时的表情,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也为之后两个人的互动作好了铺垫“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年轻时的玛丝洛娃是一个非常单纯可爱的姑娘。从“乌黑的鬈发”“乌黑发亮”的眼睛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一点。或许,在聂赫留朵夫的眼中,此时的她仍然是当年那个可爱的、深深依恋着他的姑娘。但“苍白的脸”“浮肿的眼皮”却表明了现实生活对玛丝洛娃的摧残。她不再是当初那个会被男人的甜言蜜语哄骗的单纯少女了,而是一个受到了社会的洗礼、染满风尘的妇女“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前往监狱探视玛丝洛娃,想弥补对方,为自己赎罪。此时的玛丝洛娃早已今非昔比,这让聂赫留朵夫心中的负疚感也变得更加沉重,以致于要“紧紧地抓住铁栅栏”,才能避免自己情绪失控。作者不仅深谙两个人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而且能通过极其生动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带领读者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简洁凝练

列夫·托尔斯泰擅长运用长句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但有的时候,他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短句,使小说的语言变简洁凝练,给人以一字千钧之感。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当聂赫留朵夫说出自己的来意时,玛丝洛娃既不感到惊喜,又不感到意外,只是一眨不眨地看着面前的这个男人,就像要透过他的脸看到他的灵魂深处。年轻时,单纯的她将自己彻底地交给这个男人,结果换来的却是对方的背叛、伤害和遗弃。多年以后,当这个男人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时,她再也无法相信他了。作者没有刻画玛丝洛娃的心理活动,甚至没有描写她的语言和动作,只是简单地通过写她的眼神,便展现了她的谨慎、痛苦和悲伤。“‘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当年,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玛丝洛娃由此走向堕落。如今,聂赫留朵夫再次提起当年的事,玛丝洛娃却显得格外的淡定,情绪上似乎没有丝毫的波动。她用极其简短的话敷衍了聂赫留朵夫,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提起当年之事,而更在意眼下的处境。这一细节恰好证明当年的事给她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以至于她都不敢触碰曾经的伤口。被抛弃后,她辗转飘零,受尽磨难,被人诬陷,蒙冤入狱。但这所有的一切加起来都抵不上聂赫留朵夫带给她的痛苦。这也是她不愿意再见到聂赫留朵夫的原因。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擅长以最简洁的语句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辛辣刺骨

《复活》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在描写人物、讲述故事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包括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语言辛辣,给人如芒在背之感。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重逢,并没有认出他,只是将对方当成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但是,长时间养成的察言观色的习惯,让她从细节处判断出对方是个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因此,玛丝洛娃露出了职业性的假笑“嫣然一笑”原本是個褒义词,但用在此处却有了极浓的讽刺意味。玛丝洛娃之所以会流露出这样的笑容,是因为想从对方身上获取利益。可见,艰难的生活已经将她折磨得面目全非“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曾经的玛丝洛娃对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尚还充满了幻想,但是惨烈的现实让她终于明白自己在有钱有势的贵族眼中不过是可以随意玩弄、随时可弃的女人,而自己在他们中间周旋的唯一理由就是凭着残留的青春获得更多的利益。作者用辛辣的笔墨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贵族阶层的虚伪、狡诈、无情和冷漠“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再次见到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没有了少女时的喜悦与憧憬,只是迫切地想从他身上获取些好处。聂赫留朵夫原本也想给她一些金钱,但就在此时,副典狱长出现了,聂赫留朵夫只好迅速地将钱收起来。这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玛丝洛娃之所以防着副典狱长,显然是曾经不止一次受过对方的盘剥,但聂赫留朵夫竟然也知道防着副典狱长,那只能说明他不仅清楚内幕,而且深谙“秩序维护者”们的种种龌龊之处。他们就像一条条吸血虫一样盘踞在“囚犯”们的身上,不吸干净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滴血绝不罢休。身为俄国贵族的一员,作者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为底层民众的命运感到担忧。在小说中,他以辛辣刺骨的语言揭开了社会的种种暗疮,引人深思。

四、个性鲜明

《复活》的语言还具有十分强烈的个性色彩。作者笔下的玛丝洛娃是一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而聂赫留朵夫则是一名贵族子弟。两个人地位悬殊,其语言、思想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向读者揭示了这种差异,以此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再次见到自己曾经深爱的男子,玛丝洛娃没有半点喜悦,

言辞之间充满了戒备。这既符合她的身份、处境,也暗示她已经不再信任聂赫留朵夫了。或许,曾经的他们是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但是现在有的只是疏离与隔阂。玛丝洛娃已经关闭了自己的心门,而聂赫留朵夫再也无法走进她的心里。“‘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他心里这样想。”聂赫留朵夫主动找到玛丝洛娃,只是想要赎罪,但是玛丝洛娃的态度让他备感无力。眼前的这个女子虽然身陷囹圄,却没有一丝想向他求助的意愿,反而迫切地想让他离开。面对冷漠、庸俗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心中的愧疚正在不断地减少,心中的天平也开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他完全可以扔一些钱给这个女人,然后断掉与她之间的联系,一走了之。这些细节体现了他此刻想要保全自己的意识,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时,作者总是极力地贴近对方,通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玛丝洛娃的自卑、冷漠,聂赫留朵夫的自私、虚伪。

五、冷峻深沉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复活》,显然不单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是塑造几个人物形象,更是为了揭露当时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复活》的语言也是冷峻而深沉的,充满了理性美。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这句话是以玛丝洛娃的口吻说出来,却反映了当时冰冷的社会现实:玛丝洛娃原本是聂赫留朵夫姑妈家的养女,可是当她被诱奸并怀上孩子之后,就立即被赶出了家门。很显然,在“姑妈”等人的眼中,少女未婚先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无论她是否受人引诱,都会被判为“有罪之人”。他们当然不会容忍这样一个“不光采”的人留在家中,即使她还怀着孩子,依然被无情地赶出了家门。没有人在乎她以后要怎么生存,也没有人体会她内心的痛苦、悲伤与绝望。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多少个“玛丝洛娃”呢?是谁造成了她们悲惨的命运?是谁将她们推向堕落的深渊?作者通过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形象,向那个黑暗的社会发出了冰冷的质问。《复活》绽放着理性的光芒,如同一缕曙光划破了原本一片漆黑的“夜空”。作者已經敏锐地察觉到俄国社会潜藏着种种危机,希望能借这部作品引起人们的注意。

总之,《复活》是作者在洞察社会现实、深刻剖析人性的基础之上,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创作出来的一部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猜你喜欢
朵夫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七颗钻石
母亲的餐桌
A Warrior as well as Idealist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