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霖铃?寒蝉凄切》看柳永在慢词创作上的特点

2022-05-31 13:20周林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暮霭烟波羁旅

周林

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擅长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描绘市井风光,抒写羁旅行役之感想。他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备受人们的喜爱。就连秦观、周邦彦等作词高手都自叹弗如。接下来,笔者就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分析一下柳永在创作方面的特点。

一、善于营造氛围

“寒蝉凄切”,词人在词作的开篇就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情境。寒风中传来悲哀凄切的蝉鸣声。在这样的情境中,一对即将分别的恋人在长亭边四目相对。此时,一场秋雨刚停,黄昏也渐渐来临……此处,作者并未描写多少景致,似乎也没有抒发什么情感,但细细品之,感觉无处不含情。因为情已经融于了景中,景即是情。此景给人一种沉闷、压抑之感,会让人感受到临别前情人之间的悲伤。即使面对美味佳肴,两个人也没有胃口。二人“无绪”,有的只是“不舍”。就在此刻,“兰舟催发”,无论他们有多么的不忍、多么的不舍,都必须分开了。离别就在眼前,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他们能做的只有面对现实。即将分别的瞬间,他们“执手相看”,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也来不及诉说了。“凝噎”是二人最真实的表现。二人执手相看,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此景此景也最能打动人心。

然而,词人依然不愿停下抒情的脚步。他继续营造悲伤的气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作者想象的场景,是对前一个画面的延伸,是虚写的内容。不过因为加了这个“念”字,使得这转折变得合理了。是啊,想想离别之后的路途该会有多么的遥远。越走越远,最终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象该是多么的凄凉啊!这里写的既是景,也是情。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无不带着着浓浓的愁绪。

词人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

二、长于抒情

词人长于抒情,其笔触能够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这与他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柳永虽出身于仕宦之家,却迷恋湖光山色,时时沉醉于吟诗听曲的浪漫生活中。这就使得他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生活颇为熟悉。后来,他数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又过了一段漂泊的生活,备尝生活的苦涩。“芳年壮岁,离多欢少”是他最切身的感受。

在《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下片,词人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呈现出恋人别后的孤独与凄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想着自己孤身一人,即使面对良辰好景,又有什么用呢?想象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层层推进,步步延伸,让情感得以抒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作结,韵味无穷,引人深思。

在词作中,词人写一对恋人即将分别的场景,借助想象将“景语”转换为了“情语”,非常巧妙。

三、精于用词

离别之际,将分之时,一腔柔情,无法诉说。词人并未直接描写二人有多么的难舍难分,而是借“执手相看”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他们的不舍之情。“念”字把这情感拉得更长了,并使之在“千里烟波”中得以延续,在“暮霭沉沉”中得以强化。作者用魔幻的笔法极力渲染了离愁别绪,让人不由得为之感动。这里的“去去”二字也非常的巧妙。“去去”极具表现力,把那种被迫离别、不愿走却不能不走的无奈之情传递了出来。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的“更”字也非常耐人寻味。它既是对上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延伸(毕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都会与亲人、朋友或爱人分离),又是对情感的强化(虽然人总会与亲人、朋友或爱人分离,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自己明明承受了更多的痛苦)。词人特意点明了此时的季节为“冷落清秋节”,使离情更甚于平时。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评价柳永时說:“(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陈廷焯说:“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二人的评价都非常的中肯。在阅读柳永的词作时,我们完全不必纠结其格调的高下、主题的深刻,而应着重学习词人营造氛围、抒写情感、用词炼字的方法。

猜你喜欢
暮霭烟波羁旅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为你写诗
九月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陈明德(二首)
晨烟与暮霭
枫桥夜泊
送别
别后不知烟波
张自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