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探析

2022-06-01 04:02劳旻旻石大建
学理论·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激励措施城镇

劳旻旻 石大建

摘 要:在城镇地区,如何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区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这是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点。文中以城镇低龄老人为研究对象,而低龄老人是指那些身体素质良好且刚退出市场的劳动力,以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究如何完善城镇地区的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以吸引更大规模的低龄老人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关键词:城镇;低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72-04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0%。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的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相比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增加了5.44个百分点[1];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预计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政府在解决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上将面临巨大的考验。

从服务角度看,社区志愿服务能为他人提供帮助且有利于维持邻里友好关系;从治理层面来说,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能够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维护社区稳定发展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现代社区志愿服务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尚未成熟;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国家行列,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是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方式之一。在经济状况处于中下水平的城镇地区,如何施以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政策引导低龄老年人积极参与和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1.社区志愿服务。托克维尔(1840)最早在《论美国民主》一书阐明了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必要性在于它是公民群众教育的最好方式;莱斯特·M.萨拉蒙(1999)认为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将各种资源集中起来,再通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共同发挥,以达到用这些资源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特别强调,社区成员的这种需求往往是政府由于人力资源或物质资源的有限性而不能充分满足到的[2]。莱斯特还指出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第三部门”组织而存在,在人类向前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福利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

2.志愿者激励。Clarrey(1996)认为个体或组织参与志愿服务都是带某种动机的,即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理解、职业、宣扬和保护等六个变量,这些变量就好比“汽油”一样,只要“汽车”装满了“汽油”,那么“汽车”就可以开始前进且按时抵达目的地;联合国志愿者组织(2009)认为,赞赏和认可是给予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最好激励方式,且倡导更多的志愿服务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媒介来传播和使用这种激励方式[4]。

(二)国内研究

1.志愿服务。沈杰[5]认为,志愿者凭借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在社会上进行或参与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即为志愿服务。魏娜和毛立红[6]认为志愿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且不求回报的一种无偿行为,有助于参与者主体、权利和参与意识等的养成,也能促进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改进。徐祖荣[7]对我国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志愿服务和社会民主之间联系密切,民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程度是社会民主的重要衡量标准,服务理解偏差、志愿组织数量不足、资金短缺、志愿组织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

2.老人志愿服务动机。李芹[8]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进行研究,发现老年参与志愿服务并非单纯是想奉献社会,而是由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及其他因素共同激励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充分印证老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段世江和王凤湘[9]121-125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析有哪些拉力刺激我国老年人产生志愿服务行为,发现实现自我价值、维持人际关系交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角色转换是老年人愿意参与和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四大核心要素。张娜[10]对开封市六个社区55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个体特征和外部环境是促使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两大因素。

(三)研究述评

通过“志愿服务”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net)网站上检索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的个案研究、老年志愿者研究等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而对于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进而到“城市/农村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这一研究问题的参考文献资料更是少数。基于研究需求,本文重新界定了“城镇”和“低龄老人”两个概念的内涵以细化研究问题的范围,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视角探究城镇地区的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基于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建设、社区文化等特点提出易于操作、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从微观角度看以达到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的需求、改进社区公共服务、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模等目标;从宏观上看,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土壤细流”的积极作用。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

1.城鎮。英文“Town”和“City”两词翻译为中文都有“商业区、中心区、城市生活”的意思,在西方发达国家,两者都可指城市地区,几乎没有差别。然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Town”和“City”有较明显的差别。首先从翻译习惯来说,一般将“Town”常译为“小镇,市镇”,而“City”译为“城市,都市”等。其次从释义角度来看,城市是指人口稠密的地方,劳动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作业活动,而非第一产业的工作任务。城镇,顾名思义,即排除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山区之外的城市和集镇的合称。目前,我国将县及县以上机关单位的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两千人以上十万人以下的地区称之为城镇。由此,本文定义的城镇是指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且常住人口在2 000人以上50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区。6431836A-566A-4583-9308-6E90413E5E21

2.城镇低龄老人。按人口年龄划分标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60—70岁的老人定义为低龄老年人,文中结合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和城镇地区的社会状况,将低龄老年人的年龄范围缩小到50—60岁之间。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志愿者有闲暇时间,更要求志愿者身体素质健康或良好,至少满足志愿活动要求。本文认为,城镇低龄老人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城镇地区的居民且刚退出劳动力市场以及身体状况良好的50至60岁之间的老年人。

3.社区志愿服务。在拉丁文中,社区原意是指具有共同点和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社会学者斐迪南·滕尼斯最先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的个体组合而成某一社会群体,如志愿组织、爱心团、青年者协会等,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为实现群体目标而齐心协力[11]。综上可以认为社区志愿服务是指社区居民秉持自愿、无偿的公益原则在社区范围内通过参加环保知识宣传、种植绿化植物、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为社区建设或满足居民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志愿行为。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该理論认为人力资源是人类社会中最为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甚至可以说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比物质资本的作用更大一些。1960年,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年度经济学会上首次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内容,他认为人类本身具有的体力、智力和后天环境下学到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素质的总和即为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12]。在传统的资本理论中,仅仅是把物质资本归为资本理论的全部内容;西奥多最先给人力资本理论以明确的定义,进一步丰富了资本理论的内涵。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作用,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并非意味其对于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价值。老年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和投资,使其在智慧、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继续增量,从而为社会财富创造价值;同时,对于缓解养老问题的压力也有积极性的影响。鼓励低龄老人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对低龄老年人的潜能进行挖掘以实现对这一群体人力资本的开发。

2.社会融合理论。“社会融合”的概念最先是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著作《自杀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融合是指个人与他人或社区建立并保持紧密的联系[13];同样,马克思的“社会共产”理念和迪尔凯姆的“社会融合”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微观上看,社会融合主要从人类的心理层面去分析社会融入、社会接纳;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有整合、同化与多元化、社会认同与接纳等。社会融合理论的内容随着研究的需要不断丰富,在西方最常见的说法是Lukash提出的,他认为把一个个体或群体融入社会环境的过程即为社会融合;国内学者张春兴从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认为社会融合是指人类个体通过学习的方式去改善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模式,以达到满足社会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以及实现和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活动的目标[14]。

三、城镇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镇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分析

1.老年人志愿者比例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是组成社区组织的子单元,同样,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成员也应当引导和激励更多不同年龄群体的加入,以便更好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一般地,社区志愿组织成员由青少年(16周岁以上)、中年人、老年人(60周岁以下)三大群体组成;当志愿者参与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各年龄阶段群体人员的分配比例也有所差异。例如,社区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时,相比青少年和老年人两个群体,处于中青年阶段的志愿者参与人数要相对多一些。当前,志愿服务队伍规模小且群体比例失调是我国城镇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排除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的介入因素,大学生和中青年出于学习或工作的任务要求,积极响应参与志愿服务、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号召,进而社区志愿者成员以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数较多,低龄老年志愿者的人数较少。

2.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不稳定。从时间方面看,退休后的低龄老人闲暇时间较多,可以根据生活需求对可支配时间进行管理和规划;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来看,低龄老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好,能够满足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需要。然而,现实情况是低龄老年志愿者的持续性是相当不稳定的,具体表现为:一是“中途退场”,部分老年人以“体力吃不消或没有时间”的借口在志愿活动中期贸然退出;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社区开展某一项志愿服务项目时需要招募大量志愿者,部分低龄老人碍于管理者或邻居的亲密友好关系而临时“被迫”报名参与,当这项志愿活动结束时,立即退出志愿者组织,并表示不会再次参与志愿活动。不论是在时间持续性还是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性方面,低龄老年志愿者都呈现不稳定性。

3.缺乏志愿服务项目培训。“培训”为培养和训练之意,对低龄老年志愿者开展培训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培训。知识培训主要是向老年志愿者介绍志愿活动的宗旨、原则、流程、内容等事项,帮助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态度和认识;技能培训主要通过现场教学、视频学习、讲座课堂、交流等方式辅导老年人掌握诸如人际沟通技巧、志愿服务项目的道具使用方法等。为达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物质资本的支持,还需要人力资本的配合。老年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开发资源,且在人口老龄化视角下,能为扩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提供较充足的人源。然而,城镇很多社区管理者和志愿项目组织者很少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培训,这也导致社区居民不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之一。就低龄老年人群体而言,他们在年老之后学习能力较弱,再加上没有提供志愿服务知识或技能培训,这更大大降低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二)城镇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参与意识薄弱。整体上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晚,发展缓慢,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从志愿者数量来看,城镇社区的志愿者规模较小,主要原因在于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不强。根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10年对“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意愿”的调查,得出“城市老年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是78.1%,而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仅有40.8%”的数据[15]。从认知角度来看,很多低龄老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普遍认为社区志愿服务就是诸如捡垃圾、清洁楼道等活动,进而导致大多数的低龄老年人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6431836A-566A-4583-9308-6E90413E5E21

2.志愿服务动机不强。动机是促使人类行为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低龄老人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很大程度上受内驱力的影响,而外驱力的影响较小;一般驱使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部力量有社会责任感、价值理念、人际网络维持等。低龄老人作为一批刚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群体,认为退休之后应当过着散步、唱歌、跳舞、喝茶、看报纸等美好生活,而非参加各种“乱七八糟”的志愿活动。虽然内驱力对老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起主导作用,但外部力量的弱化同样与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低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3.社区管理者和志愿组织者的职能缺失。目前,发展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社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频数少、志愿者参与率低和志愿者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主要在于上层管理者职能的缺失。管理者的職能缺失更多体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社区管理者和志愿项目组织者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两大提供主体,社区志愿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社区自治程度等离不开上层领导者发挥好决策、指挥、协调和激励等职能。

四、完善城镇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

(一)社区管理者

1.修订和完善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相关条例。扩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需要社区管理者和志愿组织管理者共同拟定和实施优惠的志愿服务政策以激励广大居民的参与,制定《社区老年志愿服务条例》《关于社区老年志愿服务条例的解释》《社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办法》等,一方面为低龄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为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此外,在拟定志愿服务相关条款时要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和需求,尤其是对老年人群体;其次,“替补”或“增加”的条款规定要设立试行时间,便于对不适合本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条款进行再次修订和完善。

2.开展社区团建活动。“经济人”和“社会人”在社会学里是一个相对概念,相比“经济人”,“社会人”更加重视处理人际关系,正如梅奥观点:“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完全投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实现自由”。社区由多个家庭组合而成,友好的邻里关系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情感基础。低龄老人刚退出劳动力市场,开展读书分享会、书画比赛、慢跑、趣味小游戏等团体活动有助于缓解低龄老年人在角色转换期的焦虑,还有利于增进邻里感情。

3.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问题也愈加重视。为社区居民开展集体性的心理教育和个体的差异化心理咨询辅导,有助于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意识,进而提高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率和家庭成员的支持率。通过心理教育与辅导的介入方式,广泛宣传适合低龄老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了解志愿活动的具体内容安排,以身边同龄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感染新一批的志愿者,以强化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二)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

1.发放伙食、交通补贴。社区志愿服务具有无偿、自愿的公益性,虽然老年志愿者对社区志愿服务事业贡献的价值不能以货币方式测量,但给志愿者发放伙食费、交通费等有助于提高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和频率。

2.积分累积制度。积分制的理念最先应用于企业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方式,通过“使用积分对员工的能力、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辅之以软件记录”的方法即为积分管理制的核心思想。为社区老年志愿服务设立积分管理制度,具体做法是:首先,为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分值,志愿者可自行决定选择参加哪一类型的志愿项目,顺利完成志愿服务内容的志愿者即可获得对应项目的分值;其次,积分实行逐年累积办法,当积分累积到一定分值时可兑换成实物或服务,实物主要是指大米、蔬菜、洗衣液等日常生活用品,服务包括社区志愿服务和养老服务;再者,志愿积分也可转让或赠予,受赠人享受同等的积分奖励细则。

3.颁发荣誉证书。在精神层面设立“先进老年志愿者”“优秀老年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称号,为在志愿服务项目中表现最佳的个人或团队颁发荣誉证书会使得低龄老人更有获得感与自豪感。与物质奖励相比,精神奖励发挥的力量更强,主要是因为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更多是发挥余热,实现个人价值,并非为获得少许补贴。在西方,美国和英国分别通过设立“志愿服务总统奖”“志愿服务女王奖”来激励全体国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

4.提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训。为低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组织者的职责之一,也是顺利开展志愿项目的前提条件。古人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刚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低龄老年人储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并非适用于志愿服务,因此,为低龄志愿者提供系统而规范的服务培训具有不可推脱性。服务培训主要有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两类,理论知识上,首先是解读《社区志愿服务条例》《社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的志愿服务条例,使得老年志愿者对社区志愿服务形成基本的框架知识;其次,强调志愿活动过程中要遵守纪律和注意文明礼貌等问题;实践层面上,根据志愿项目的要求来辅导志愿者如何使用设备或工具,如话筒、音箱、铁铲等,避免出现工具使用不当而影响志愿服务进度的现象。

(三)城镇低龄老人

1.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意识。低龄老人退休之后依然要保持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切不可走进“老人不中用”的认知误区,通过自我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依旧可在老年阶段为小家庭和大社会贡献价值。勇于参与、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即是低龄老年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缩影,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不仅直接表现为为他人提供帮助,且在人际交往和锻炼身体方面有间接作用,可谓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统一。加强志愿服务知识的宣传,让老年人更加了解什么是志愿服务、志愿项目有哪些、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活动等,进而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2.获得家庭支持。老人和小孩都是家庭成员重点保护的对象,处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其身体各项机能较弱,须加以特殊照顾和服务。因而,老人参与志愿服务获得家庭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具有关键性作用。假设家庭成员不理解或不支持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活动,老人可多花一些时间和家庭成员进行沟通,表达初衷,以获得认可。6431836A-566A-4583-9308-6E90413E5E21

参考文献:

[1]宁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2021-11-02].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

l/202105/t20210519_1817693.html.

[2]胡唯.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建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

[3]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1.

[4]肖童.社区志愿者激励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5]沈杰.志愿行動: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6]魏娜,毛立红.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60-63,86.

[7]徐祖荣.中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59-64.

[8]李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以济南为例[J].社会科学,2010(6):72-79,189.

[9]段世江,王凤湘.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质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2).

[10]张娜.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开封市为例[J].西北人口,2015,36(5):91-94,100.

[11]林子涵.扬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

[12]杨益新.“低龄助高龄”老年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市D街道“低龄助高龄”项目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13]王诗茵.社会融合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高龄老人健康管理的实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14]彭姣.就业稳定性对中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1.

[15]宋娟,杨超.城市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对策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0(6):43-46.6431836A-566A-4583-9308-6E90413E5E21

猜你喜欢
激励措施城镇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
学生喜欢的特色评价与激励措施
小组合作竞争激励机制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探究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