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柴烧龙窑的创新*

2022-06-02 07:31
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龙窑建盏输送带

陈 星

(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梦然建盏陶瓷工作室 福建 南平 354200)

“千年名窑,黑瓷巅峰。洗尽纤尘,重获新生”,黑瓷的典型代表是建盏。建盏作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盏有着古朴浑厚的造型,手感较沉,和其他瓷器相比,韵味十足,深受人们喜爱。建盏历史悠久,最早在晚唐出现,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符合宋朝独特的审美,烧制建盏的技艺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有力保护。建盏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支持文雅的生活态度。

建窑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从兴起到兴盛再到衰败,其发展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1]。当代建盏的文化也要随着文明的脚步有所进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传承、仿制、创新工作,其成果斐然。

1 建盏龙窑的现有结构及缺陷

在建盏的传统烧制中,主要采用龙窑柴烧。龙窑是我国瓷窑的一种形式,其依山而筑,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依山坡挖出斜状的地槽,然后砌成长条形窑炉,外观看上去很像一条斜状的卧龙,故名“龙窑”[2]。在烧制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天气和湿度的掌控难度很高。再加上采用龙窑柴烧效率比较低,通常在一个月内只能烧两三窑,而且每一次烧成,都必须不间断进行3个昼夜的烧窑,然后再等待三天三夜,自然降温烧制好的建盏。

投柴是必须的,而速度和方式、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窑内建盏的釉面和色泽变化。建盏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烧制,烧制出的成品率比较低,一般为10%~30%。

图1是现有的一种建盏龙窑。龙窑包括窑体、窑头及窑尾,其中窑体是依坡而建的长条状;窑头设置在窑体的较低处,即坡底;窑尾设置在窑体的较高处,即坡顶。窑体的坡度约为11°,窑头生成的热气循经烧成室后由窑尾排出。

图1 现有龙窑结构

头部圆的窑头好像老式内燃机“火车头”,是龙窑的关键部位。狭长的火门在正面的中下部,风口在火门下紧贴窑底的地方开通,是火膛内进风的主要入口。松材作为燃料从窑头正面经火门投入燃烧室,同时空气经通过口进入火膛燃烧室,充分燃烧燃料,热量随着经过龙窑内通道进入窑体,为窑体开始升温。

窑体的内腔形成烧成室,是放置匣钵的空间,又称为“烧成带”,窑身越长,装烧量越多,产量就越高。

有着防火板、排烟区和排烟管道的排烟系统是窑尾。防火板的显著功能就是对火焰流速进行控制,使火焰与胎体之间接触充分,同时使炉内温度直线增加;排水烟区定位在窑炉的尾端,能够将胎体进行烘烤;窑炉的最上端为排烟管道,具有释放烟气和强化空气流动性的作用,同时也会将炉内温度得以增加,这就是窑炉烧成中还原烧制的技术要点。

该种龙窑结构是基于使用习惯设计,便于往窑头投柴,但由于热烟气上升的特点,其烟气在烧成室内停留时间短,蓄热能力差,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还不利于建盏釉面花纹的形成与稳定[3]。

2 本建盏龙窑的创新结构

如图2、图3 所示,笔者描述了一种建盏柴烧龙窑,其包括窑体、窑头及烟囱。

图2 本建盏龙窑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本建盏龙窑的结构结构示意图(隐藏窑蓬)

其窑体呈依坡而建的长条状,窑体的内腔对应形成沿坡向上延伸的烧成室,烧成室的两侧设有窑门,以便于瓷器(建盏)的进出,烧成室的两侧还设有辅助的投柴孔。

窑头设置于烧成室的较高侧(即坡顶处),烟囱设置于烧成室的较低侧(即坡底处),将柴火投入窑头燃烧,其产生的烟气即由烧成室的高处往低处倒灌,然后经烟囱排出。此过程中,由于烟囱的抽力降低及烟气的倒灌,龙窑内火充分,烟气在窑内停留时间长,不仅提升了保温性能,还能使烟气与各匣钵充分接触,有利于产品釉面花纹的形成和稳定。

本建盏龙窑的烧成室的腔底与水平面呈8°夹角(即烧成室的坡度),夹角公差为±1°,相较于传统的11°坡度,其保证了烟气的倒灌能力,在烟气倒灌与烟气停留之间取得了较优的均衡。

由于本建盏龙窑烟囱设置在较低处,增加了落灰的积累,为便于清理灰尘,烟囱的底部设有可开启及关闭的清灰门,打开清灰门即可便捷地清理积灰,避免影响烟囱的排烟效果。

为了充分利用窑体散逸的热量,窑体的顶部为弧形顶,其顶部朝左右两侧各延伸有烘柴托台,烘柴托台用于放置木柴,实现对木柴的预烘烤,一来可提高木柴的热值,二来使其投入窑头中的木柴的水分相对均衡,降低对烧成器皿的影响。

为便于顶部投柴及柴火的自动排序堆放(见图4),两烘柴托台上各设有一输送带,2台输送带单独控制。输送带的带面上形成有供热气穿透的透气孔及防止木柴向低处滚落的防落装置。堆放木柴时,只需在坡底边往输送带上放置木材,边控制输送带输送,即可实现木柴的自动排序堆放。

图4 输送带示意图

本建盏龙窑将输送带优选为双链式输送带,其带面由——衔接两侧各链节、金属网节组成,金属网节形成前述透气孔及防落装置。该类型输送带的选型,不仅承载能力强,而且其金属网节的网眼可有效透气,其落错的网面并防止木材从输送带上滚落,同时其网眼可有效防止未放置好的木柴落入输送带内部而带来的隐患,其结构简单可靠。

本建盏龙窑还包括两窑梯及窑蓬,两窑梯分布在窑体的两侧,便于人员作业。窑蓬覆盖窑体及窑头,以防止淋雨[4]。

3 本建盏龙窑的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建盏龙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建盏龙窑将窑头设置在高处,烟囱设置在低处,如此,烟囱的抽力降低,龙窑内火流通充分,窑内停留时间长,保温性能好,有利于建盏釉面花纹的形成和稳定。

(2)本建盏龙窑将坡度优选为8°,防止坡度过大,影响烟气倒灌效果;也防止坡度过小,影响烟气停留时间,取得了较优的平衡。

(3)本建盏龙窑在烟囱的底部设有清灰门,便于清理烟囱底部的积灰。

(4)本建盏龙窑在窑体的两侧设有烘柴托台,可以利用窑体散发出的热量对木柴进行烘烤,使得木柴含水量均一。

(5)本建盏龙窑在烘柴托台上设有输送带,用于放置木柴,不仅便于木柴由低处输送往高处,实现投柴,而且对输送带提出了透气要求,便于木柴在此输送过程中被逐步烘干;同时将输送带优选为双链式金属网输送带,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透气性及耐高温性好,还能利用网面防止木柴滚落。

4 结语

在建盏的烧制过程中,除了要保留传承建盏传统烧制工艺,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研究新工艺、新结构,以使建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盏。建盏烧制技术推陈出新,使用新型建盏龙窑替代传统龙窑,发挥新型龙窑的优势,继续加强对建盏质量和烧制建盏环保性的控制,烧制出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建盏,才能够保持建盏市场的持续生命力。

猜你喜欢
龙窑建盏输送带
橡胶输送带损伤部位的冷粘修补研究
龙窑的火不熄
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柴烧与建盏龙窑烧制技艺
大型钢丝绳芯输送带更换方法的探索
矢志传承 探索创新—归隐山林,只为做出一只舒服的茶盏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输送带撕裂检测技术浅析
“活着”的龙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