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2-06-03 00:57卢美凤杨海基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员教育

卢美凤 杨海基

【摘要】本文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认为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依托课程优势,明晰历史逻辑;重视理论梳理,明辨理论逻辑;依托基层平台,读懂实践逻辑;活用资源载体,丰富时代内涵。

【关键词】建党精神 党员教育 价值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2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地阐释并明确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建党精神源起于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落后、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旧中国,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在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员在烽火硝烟中英勇抗战、视死如归;在艰苦岁月里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信念、守正创新,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阶段的伟大胜利。

在百年的奋斗史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建党精神在对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锤炼、爱国意识的凝聚、价值追求的整合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精神动力。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使命,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实践中,使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培优、提效增能,推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不断向前进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灵魂

中国共产党自登上历史舞台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都会郑重地向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书写历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拼搏使坚守理想的奋斗精神深刻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成为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支柱。

(二)踐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根本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程中,从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到生机蓬勃的新中国,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初期到举世瞩目的新时代,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革命战争年代,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带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是精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摧、艰苦奋斗,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党的一大召开的经过充满着危险与斗争。十多名党员代表选择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辗转上海和浙江嘉兴后成功召开党的一大,为深沉黑夜中的中国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百年前,嘉兴南湖上驶出的红船开启了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振兴发展的百年史诗。一百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长为一艘行稳致远、气势恢宏的巍巍巨轮,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秉持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一如既往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进。从传播真理的建党元勋李大钊、蔡和森,凛然就义的革命先驱卢德铭、夏明翰,视死如归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杨靖宇,威震敌胆的沙场猛士董存瑞、黄继光,到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焦裕禄、黄旭华,功勋卓著的抗疫先锋钟南山、陈薇,还有新时代戍边英雄祁发宝、陈祥榕,都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核心

“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一位党员入党时许下的庄严承诺,也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共产党人原生性的政治品格。正因为有了对党忠诚的信念,才有了“为主义牺牲,为工农死节”的革命豪情,才有了“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正义凛然。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崇高情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首位。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打天下,也因为人民的支持所向披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核心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无私为民情怀的体现。

二、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

(一)是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政党,加强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应有之义。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但是共产党人所秉持的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成为一次次挫折后奋起的思想支撑。今天,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9 500多万名党员的第一大执政党。治理好国家的前提是把党治理好,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风险,如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考验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和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如脱离群众、能力不足、消极腐败等危险也是广泛存在的。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而弘扬建党精神则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183042A3-B9DD-410D-BEA9-7AEC5CAF89F3

(二)是新时代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始终是高校办学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跨越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一代又一代的人能不能跑出好成绩,关键还是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亟须大力弘扬建党精神。

(三)是新时代厚植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精神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真理和坚守理想的历史。洋务运动、农民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先进人士意识到只靠改进器物和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残败局面,原因在于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没有真正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坚持在其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在建党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前仆后继、薪火相承。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建党精神应当成为大学生党员厚植理想信念、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精神之源。

三、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

(一)依托课程优势,明晰历史逻辑

“知”即认知,是基础,解决认知问题,首先要知其为什么。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党员开展的教育中,内容要注意区分认知层次。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建党精神了解不多,高校要全面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系统安排党史、党情的学习教育。而对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高年级学生则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突出重难点分析的个性化、专业化学习,对现有主观理解上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问题的价值进行阐释,对问题的产生根源进行探讨,释疑解惑。对有一定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生党员则须引导其深入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质,在历史的向度中從全局性、大势性角度把握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的精髓要义,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优势,除思政必修课程,通过特色选修课、党校课程构建建党精神学习教育课程群,抓住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关键点,如重大的建党事件、重要的建党人物、经典的建党故事等,将建党时期的具体案例与建党精神相结合,深化为一条主要线索,深入浅出地阐明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从而全面带动和加深高校学生党员对建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建党精神知识深入学生头脑,了解工人阶级如何作为独立自为的阶级站上历史舞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开始并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使学生党员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学而真思,而后达成知之深。

(二)重视理论梳理,明辨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建党精神孕育的理论基础,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建党精神作为意识的范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建党实践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观念表达。它全面回答了党从何而来,为何出发,向何处去的历史性命题。所以,将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要重视在史实叙述过程中梳理理论逻辑。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然而,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要重视打破学生因原有认识僵化而产生的固有思维,通过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引导学生透过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过程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深邃的历史视野出发,拓展宽广的世界视野,围绕并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阐述建党精神的理论高度和崇高价值,帮助学生党员掌握透彻的学理分析。在彻底地明辨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筑牢理想的大厦,厚植信念的根基。悟而真信,而后达成信之笃。

(三)依托基层平台,读懂实践逻辑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行动也是最终的目的。实践逻辑是建党精神的基本逻辑,从与资产阶级开展论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开展阶级斗争,从成立党的早期组织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创建,建党精神源自革命先驱救国救民的斗争实践。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同样要重视实践教育。一方面,注重“党建+专业”的方式,联合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产业进行建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国家、社会和行业高速发展、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如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如何将个人的发展规划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统一,如何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党员参与校园管理的真实体验,将任务落实到党员个人,使其通过主动参与任务,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主动体验价值倾向、情感倾向的变化过程,继而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辩证思维能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当今世界、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以鲜活丰富的实践行动和行动后的再思考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践而真用,而后达成行之实。

(四)活用资源载体,丰富时代内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将建党精神融入党员教育,要做到情景交融,触动人心。一方面,要依托多样化资源载体,如在线学习网络平台、校园活动、市(区)图书馆、革命遗址纪念地、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加强对建党精神的解读和阐释。一是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和渗透力,设立建党精神学习专网,综合运用视频播放、故事分享、情景再现、实物解读等形式打造建党精神在线课堂,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建党精神学习教育的主要阵地;二是依托多种丰富的平台联合创新学习载体,发挥各自优势,把蕴含建党精神的信息资源用“活”用“好”,使学习建党精神的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入脑入心;三是对接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党员亲身体验、实地参观,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与革命先驱对话。另一方面,要重视结合学生实际与时代特征,将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的价值延续、血脉拓展、实践创新等时代内涵,比如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对人民的承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重大疫情面前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实例,融入学生党员的教育中,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不断加深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而真懂,而后达成情之切。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前提,“行”是关键,知行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高校在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从“学、思、悟、践”四个领域层层递进,不断向深层次引导,最终实现知之深、情之切、信之笃、行之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一)[J].前进论坛,2019(9).

[4]房晓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5]任理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N].人民日报,2021-05-13(13).

[6]赵凤欣,忻平.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1(4).

[7]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卢美凤(1986— ),广西合浦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杨海基(1985— ),广西合浦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秦越霞)183042A3-B9DD-410D-BEA9-7AEC5CAF89F3

猜你喜欢
党员教育
将“两学一做”融入企业党员教育新常态
善用通俗语言开展党员教育
微信“党员圈”微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创新研究
创新工作方法 做活党员教育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党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