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模式的构建

2022-06-03 07:55卢锦珍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师范生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究教育情怀的内涵、结构及生成机制,以南宁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述建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有效模式,提出在实践中通过教学引导、环境构建和实践催化的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从情感态度与道德境界两个方面促进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

【关键词】师范生 教育情怀 生成机制 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38-05

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培养,而优质师资的培养从职前教育就要抓起。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就提出,要努力培养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教育情怀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其内涵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属性,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执着而深厚的情感,以及为教育无私奉献的胸怀。优秀教师的培养从职前就要开始,为此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从生成机制上看,认知建构、人文陶冶和互动体悟是师范生教育情怀生成和强化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基于此,教学引导、环境构建和实践催化的三位一体培育模式可以促进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

一、文献综述

“教育情怀”概念进入研究视角的时间不长,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来看,该概念于2001年开始出现在期刊上,但此后几年,对教育情怀的理论探讨文章比较少,大多用于人物介绍,用以概括各行各业人物对教育的特殊情感和无私付出。2005年后,相关学术探讨文章才逐渐增多。

当前,国内对教育情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情怀的内涵、结构、性质、地位及培养等方面。对教育情怀的培养,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尊师重教”环境的支撑,也需要目标明确的情怀教育,但对情怀教育如何进行,学者们的主张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师范生在校期间是教育情怀培养的奠基时期,应培养其对教育事业的尊崇忠诚及对少年儿童的爱心,启发其对教师职业生涯的期待和向往。刘文英(2018)就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农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提出若干建议:一是招生把控;二是通过多样化教育促使学生明确责任使命;三是建立与农村学校师生联系的纽带。高汝伟(2018)提出,可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情感教育的思想,从培养师范生有关乡村教育的知识、道德、审美和劳动情感入手,促使师范生对乡村教育产生认同感与责任感。吴皖赣(2021)主张发挥“关键他人”的引领作用,通过学前和基础教育、师范生选拔和师范教育等多个阶段,构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共同体,消除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误区,并以“幼儿园管理”课程为例,提出促进师范生教育情怀生成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与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不同,另外一些学者更强调在职教师的主体自觉和自我修炼。比如,韩延伦等人(2018)提出,教育情怀培养的关键是培育教师爱学生、爱课堂的情感,因此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激励及教师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刘炎欣等人(2018)则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出发,提出教育情怀的生成核心在于有仁爱之心,启迪自由之性,铸造文化之品,构建审美之情。

国内对教育情怀及其培养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一些学者指出,让教师自觉意识到教育情怀培育的重要性很关键,但对如何激发教师的这种自觉性,未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一些学者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并构建了某种模式,但这方面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当前,还需要基于对教育情怀内涵本质的认识,探索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并在实践中构建一种立体性综合化的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模式。

二、教育情怀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人们对教育情怀概念的解读涉及多个学科,认为其结构也比较复杂。培育教育情怀要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的多学科属性及其基本结构。

(一)多学科视角下教育情怀的内涵

教育情怀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品性,是教师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体现,既包括对教育执着而深厚的情感,也包含了愿为教育无私奉献、成全他人的美德。

教育情怀具有多学科属性。第一,它关乎教师素养,是一个教育学概念;第二,它关乎情感态度,涉及教师对自我、对教育、对学生,乃至对社会和国家的爱与责任,是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的一种社会性情感,是教师或“准教师”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因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第三,教育情怀是教育理想与人文精神高度相融的结果,是教师“文化陶冶”的重要方面,因此,也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第四,它还涉及社会学问题,体现了教师在社会关系处理中的选择,而其形成也需通过交往互动来实现。

(二)教育情怀的基本结构及各成分之間的关系

教育情怀主要由“情”与“怀”构成,“情”是“情感态度”,“怀”是“道德境界”。其中,情感态度包含教师的自信自尊和自求完善,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极力成全,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满腔热爱与尽心回报。而道德境界可概括为教师对他人的奉献和包容精神。教师的奉献精神,是指甘为学生成长进步奉献自己的知识才华,倾注可调动的全部身心力量。教师的包容精神,本质上是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具体可分为容言、容事与容人。容言,即容得下他人的误解、社会的消极评价及由此带来的委屈,尤其是来自学生和家长的责难或苛求;容事,即对职业中各种烦琐复杂而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不是牢骚抱怨,而是尽职尽责;容人,即能站在教育者的立场给予每位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学生美丑愚智、领先后进。奉献与包容密切相关,有奉献精神才可能包容,有包容才能心无旁骛去奉献。

教育情怀的两种主要成分中,情感是根本也是核心。教师或师范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产生对教育的情感,当情感体验逐步加深,一般的教育情感会逐渐升华为对教育深沉的爱,而这又成为启发自律自觉的高尚师德的重要因素。7CD55675-62F4-4E68-B1CE-FA2DC749B56C

三、多学科视角下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

如上所述,教育情怀主要由“情”与“怀”两方面构成,这就必须遵循情感和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探究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进而在实践中实现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科学培育。基于教育情怀概念的多学科属性,还需要从前述的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分析这种机制。

(一)认知建构:师范生教育情怀生成的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知是情感和道德生成的基础。情感的产生是基于对事物对人的需求所具有的价值判断。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培养可以侧重其中某个因素,但道德认知是基础。因此,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首先依赖的是对教育的认知,尤其是正确教育观的形成,包括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而正确的教育观,又依赖于教育的科学引导。

在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通过各类课程的学习,在校园宣传的引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及自身参与社会交往和教育实践下,获得对教育间接或直接的认知,逐步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科学的教育观会促成树立积极的教育信念,激发献身教育的积极情感,以及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的责任感。

(二)人文陶冶:师范生教育情怀萌发的前提

从文化学视角看,作为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情怀绝非外界强制灌输就能形成,而需要特定人文环境的浸润和滋养。心理学理论也揭示了环境对情感的产生及道德生成的重要作用。情感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受环境影响很大,而由情境触发的某种情感,对道德的生成有很大推动作用。因此,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就要为他们创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例如,蕴含教育寓意的建筑和设备,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雕塑、标语、教育家名言挂画等,都有积极的文化意蕴,隐含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教育理想,能使浸润其中的师范生获得启迪,萌生对教育的积极情感。而从教育学的课程论角度看,此类静态的物质环境属于隐性课程,具有显性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能潜移默化地陶情冶性,而不带强制的意味。同时,其影响能突破时空限制,作用面更广。

(三)互动体悟:师范生教育情怀强化的条件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来看,教育情怀要通过人际互动来启发和强化。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也可以为他人或环境所感染。由一人或多人创生的某种强烈情感氛围很容易激发他人相应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强度。由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各类课程活动中蕴含了积极的教育情感和丰富的互动环节,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例如,师范生通过与教师的教学交往和日常交往,或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交朋友,可体悟他们的奉献精神,感知他们的幸福。在赏读和分享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艺术表演(如诗文诵读、演讲、讲故事、戏剧表演、歌唱等)等活动中,可通过角色代入,更真切地体验教育的情感。

而有计划地安排见习实习活动,可让师范生体验到助推儿童成长的喜悦,以及赢得儿童信任与尊重等所带来的快乐,进而体悟从事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互动中,师范生也能从具有高尚师德情操的其他教育者身上得到启发,进一步坚定为教育积极奉献的意愿。

四、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模式的具体架构与实践

基于以上对教育情怀生成机制的分析,在具体操作中,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可以通过教学引导、环境构建和实践催化三位一体的模式加以推进,对此,南宁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南宁师大小教专业)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一)教学引导

南宁师大小教专业各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从两方面推动学生教育情怀的生成。一方面,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教育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能为社会做贡献为荣。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教育家和先进教师的事迹、教育思想和主张,受他们的感染,萌发和巩固对教育的积极情感。不同的课程性质和内容不同,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影响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同,但都予以重视。

1.师德类课程教学

在此类课程教学中,除了对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标准等内容的阐释,还通过案例呈现与讨论,向学生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从事教育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者,学生被他们孜孜不倦的付出及非凡的成就所震撼。

2.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此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成学生教育情怀的生成。一是通过理论分析,深化学生对教育功能地位的理解,筑牢投身教育这一神圣职业的信念,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教师以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为学生系统讲授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有关原理,理解教育的价值、目的、规律,意识到教育对促进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对我国迈向现代化、完成脱贫攻坚及实现个人价值等有很大作用。二是通过分享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貢献的教育家(包括心理学家)及优秀教师的事迹,使学生受到他们的感染,并透过他们的奋斗所产生的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争做优秀教师、以期对社会发展进步有所贡献的愿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也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并分享,有意识地挖掘有利于培育师范生教育情怀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开展小调查,了解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搜集资料,课堂上分享教育家或优秀教师的教育主张、感人事迹等;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和抄录教育名言,写教育案例和教育读书笔记等。

3.其他课程的教学

上述两类之外的其他课程,同样可以有意识地培育教育情怀。例如,在大学美术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教育家、优秀教师相关主题进行创作,其中,以教育家的思想和贡献为主题所制作的手工书,既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教育家的故事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教育,有利于教育情怀的生成;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唱反映教育和歌颂教师的歌曲;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中,教师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植,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进而促进学生教育情怀的生成;写字课、演讲课或普通话课上教师可按类似的思路渗透相关教育。7CD55675-62F4-4E68-B1CE-FA2DC749B56C

(二)环境构建

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怀,需要为他们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在实践操作层面,除了赋予课程内容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尊师重教思想渗透其中,更要注重易于外显的物质文化和仪式文化环境的构建。

1.物质文化环境的建构

南宁师范大学长期深耕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学校重视打造适宜的物质文化环境,校园醒目位置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让学生能时常想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情怀。小教专业所属的初等教育学院在办公和教学综合楼开设了文化长廊,用于摆放学生的粉笔字练习小黑板、美术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2019年起,学院打造了颇具特色的“初教行知园”,其中设置了行知讲堂、院史馆、学生书画及手工作品展室、阅读亭、创新创业孵化室、党员活动之家等;园林花草掩映的走廊及空地,摆放着供师生休憩、学习的桌椅;十幅教育家名人名言挂画装饰在园内走廊,师生进入园中抬头就能看到孔子、陶行知、蔡元培、蘇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名家的画像及名言,驻足赏读,犹如穿越时空与教育名家对话,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

2.仪式文化环境的营造

仪式以一种外化的形式承载着特定的精神,因其外化的形式,加上特殊的内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南宁师大小教专业探索了多种仪式,力求通过特定仪式渗透教育理念,启发教育情怀。例如,要求各班级选择一句上课前的呼号,要显示师范专业特色;让学生自制一张台卡,标记姓名并写上一句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并将台卡摆在课桌上;从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开始,设置了一个宣誓环节,宣誓词融合了校训、院训及教师素养方面的内容,通过齐诵誓词,在学生心中刻上作为教师应有的理想和信念的烙印;在教育学课程中,设置“致敬教育人”的环节,由学生分组介绍教育家或分享优秀教师教育事迹,并分享感受。“致敬教育人”分享环节特别受学生欢迎,成了学生自我教育、集体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思想,丰富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也深深地为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被他们的情感所感染,深化了他们对教育的情感。这些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把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之情植入了学生的心中。

(三)实践催化

实践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验证各种理论认知,获得真实的且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在互动中强化这种体验,由此,情感才能升华,并与道德融为一体。而教师高层次道德的生成更依赖于在实践中将知情意行各要素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淬炼成合金。南宁师大小教专业主要通过多元交往、教育“三习”、主题活动等实践活动催生学生的教育情怀。

1.多元交往

首先,优化教学交往活动,做到“全程育人”。学院强调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自身的学识、品行及专业精神影响和感化学生。课前课后教师通过QQ、微信、课堂派等网络媒体给学生布置预习、复习任务及分享资料,课堂上倾囊相教、耐心引导,课外指导中循循善诱、精心点拨,无不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责任与担当、热爱和奉献,以及对学生的关怀和成全。学院教师秉承中师时代的优良传统(2003年,前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南宁师范大学的前身广西师范学院办学,广西师范学院以南宁民族师范学校为基础设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尤其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及各项传统教学技能比赛的组织与指导。在师范生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重要赛事时,教师都自愿牺牲业余时间,一心扎在训练指导上。这些教学上的交往,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其次,拓展社团交往。学院引导学生成立了多个社团组织,社团除了由学院教师承担指导任务,还邀请了很多优秀校友到校指导。同时,各社团经常联合小学开展各种交流和联谊活动,在活动中,与一线教师及小学生产生多方面的互动。通过这些交往互动,师范生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了普通教师对教育的点滴付出中所蕴含的大爱,也体验到了小学生对教师深深的依赖与信任。这都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有积极影响。

再次,深化榜样交往。除了教师主导性的交往活动,学院还经常邀请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到校举办讲座。在讲座中,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与学生亲密互动,学生从他们对教育的专业解读和深刻理解中获得认知上的提高,从他们对教育的深厚情感和矢志奉献中受到感染。

2.教育“三习”

学院为学生组织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例如,在文学课、美术课上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场所参观。每届毕业生更少不了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与研习,其中,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实习与研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个月的城市小学实习,第二个阶段是生源地农村小学的实习研习。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体验到,虽然身处不同的教育环境,但教师对教育的付出并无不同。

在教育“三习”中,师范生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与学生的交往更直接,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从中获得的各种体验也更深入。这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与巩固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

3.主题活动

为让师范生接触和了解一线教师,让他们更主动、深刻地理解“乡村教师”的意义和责任,感受教师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美,学院组织了“美丽乡村教师”摄影大赛。疫情期间,学院抓住机会推进教育扶贫,与学校双创学院合作发起“萤火虫义教”公益活动,组织学生为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孩子提供免费的线上课业辅导。每年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组织学生送教下乡。通过摄影大赛,留下身处乡村、投身教育事业的“园丁”们在劳动中的最美身影,让在校师范生从中受到感染;他们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热心及甘于寂寞、为教育甘愿奉献的精神也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对激发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有很大作用。公益活动能使师范生直接以“教育者”的身份,为儿童的成长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体会教育的价值,生发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从而生发教育情怀。7CD55675-62F4-4E68-B1CE-FA2DC749B56C

此外,学院精心策划了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师范生技能考核与比赛、课本剧大赛等系列专业竞赛和艺术展演活动。这些活动都围绕教师职业展开,很好地锻炼了师范生的能力,也使师范生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情怀的培育。

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把握教育情怀的内涵与结构,理解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模式。在實践中,南宁师大小教专业通过课程引导、环境构建和实践催化的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从情感态度与道德境界两方面促进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其中的途径和措施侧重点虽不同,但每一种途径和措施都对教育情怀各个要素有启发和强化作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站位,推动优秀教师职前培养。

参考文献

[1]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5).

[2]刘文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师范生农村教育情怀培养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8).

[3]陈友华,邓银城.对地方高校培养优质乡村教师的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1).

[4]高汝伟.基于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观的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J].中学政治参考,2018(33).

[5]吴皖赣.育人共同体视角下的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1(1).

[6]刘炎欣,王向东.论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和升华路径: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

[7]刘庆昌.核心素养教育呼唤教师的教育情怀[J].课程教学研究,2017(11).

[8]吴皖赣.课程育人视角下学前教育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路径:以“幼儿园管理”课程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9]肖凤祥,张明雪.教育情怀:现代教师的核心素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多学科视角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路径与模式创新及实践——以南宁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2019JGA2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卢锦珍(1971— ),广西崇左人,教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政策等。

(责编 蒋海兰)7CD55675-62F4-4E68-B1CE-FA2DC749B56C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
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