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补偿理论视角下《红楼梦》金陵判词正册(其八)的译文对比研究

2022-06-06 18:02曾洁
雨露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楼梦

曾洁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的金陵判词(其八)翻譯作为研究对象,将对比杨宪益夫妇、霍克斯、邦斯尔神父的英译本,以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为指导,分析说明在翻译判词时应如何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处理跨文化翻译时的文化缺省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优版本或是在译本的基础上进行润色修改,旨在为深入研究《红楼梦》的翻译、判词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文化缺省;翻译补偿;金陵判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集大成之作,特点在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共出现14首判词,这些判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使用了隐喻、用典、双关、拆字等修辞手法,包含了大量的负载信息。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现有的判词英译版本存在文化含义流失的现象,也无疑存在着文化缺省的成分。这需要译者对判词中的文化缺省成分进行适当处理,分析在不同缺省情况下应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从而消除由文化缺省造成的阅读障碍。

一、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以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中习语、人名、饮食词汇、节日文化、酒文化、惯用语、回目名等的英译进行了研究探讨。有学者划分了文化缺省补偿的类型,根据补偿对象的不同将其分为形式补偿和意义补偿,总结出形式补偿策略,即头韵法、辅韵法和韵脚法,以及意义补偿策略,即增益法、注释法、释义法和意象舍弃法。[1]有学者认为,为了实现译著中的文化关联,实现从明示到推理的完美过程,译者采用了翻译补偿和翻译重构策略,从而全面地向译著的读者展现中国悠久的思想文化。[2]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型的文化缺省现象,有学者把词语的意义分为指示意义和文化意义或文化内涵,并根据词语的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两种文化语境中的重合程度,将文化缺省分为绝对文化缺省、相对文化缺省和对应文化缺省三类。[3]

本文在此基础上,基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对《红楼梦》中正册判词(其八)进行译文的对比分析研究。

二、研究对象

本文用于对比的《红楼梦》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译本、霍克斯译本以及邦斯尔神父译本。其中,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于1978年至1980年间陆续出版,该译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为准确,翻译更为严谨,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影响十分深远。[4]霍克斯译本是第一个出版的《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霍克斯作为英文母语者,他的译本亦是达到了英文母语小说的标准,大量使用意译,语言生动,尽量让英美读者易于理解。邦斯尔神父的译本是世界上完成最早的《红楼梦》全译本,但由于各种原因,译文未能正式出版,因此在学界中不如前两个译本受众广,影响力也稍逊色。但由于邦斯尔神父的译文由他一人独立完成,译文本身前后连贯,许多明线暗线亦能前后对应,体系完整,所以研究潜力较大。三个译本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对照,互作补充。

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金陵判词对作品中故事的走向和人物命运进行了宏观的预告。判词正册(其八)为小说重要人物王熙凤的角色写照,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家风光无限却落得凄惨下场的情节走向。对比分析该判词的英译版本,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判词“一声两歌”的文学特色,[5]对于译文读者理解整部小说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有着重要影响。

三、翻译补偿理论

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 不属于该文化的信息接收者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便会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语篇内信息和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难以理解原文含义。[6]

为了弥补或降低文化缺省带来的意义损失,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缺省现象必须有所补偿,以给予译语读者一定的文化默契,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西方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甚至直言:“没有补偿,不成翻译。”[7]对于不同程度的文化缺省,译者需要根据原文语境采取不同的补偿方式,用可替代的等值物补偿原文所蕴含的特定文化信息、审美与交际价值,使读者更清晰地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8]

本文在译文的对比分析中,沿用学界主流的观点,把翻译补偿的手段分为文内补偿和文外补偿。[9]文内补偿即直接补偿,针对原文中文化缺省的内容,采取增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原文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流失的文化信息进行解释补充。文内补偿的优势在于直接明晰,对读者的阅读过程影响较小,其劣势在于只适应于解释较为简单的文化信息。如面对较为复杂的文化信息,译者采取文内补偿的方式将使译文变得臃肿不堪,破坏译文整体的可读性与审美性。此时,译者应该采取文外补偿的翻译补偿手段,采取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对原文缺失的信息进行解释说明。[10]文外补偿在补偿过程中具有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但译者在使用这种补偿手段时仍需兼顾语篇的连贯性,避免因为过度补偿造成顾此失彼,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译文对比研究

(一)首句译文分析(见表1)

这首判词属于王熙凤,且“凡鸟”是从“凤”的繁体“鳳”拆分出的两个字。画作里的雌凤靠着冰山,这冰山就指即将没落的贾府。凤凰虽是神鸟,但拆分出的“凡鸟”却比喻庸才,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简傲》。“凡鸟”和“凤凰神鸟”双关,表示王熙凤虽然光彩照人、才干出众,但是,由于她泼辣狠毒,聪明反被聪明误,同时也未能挽救大厦将倾的贾府,就算是神通广大如她,也是回天乏术,最终落得个凄凉悲惨的下场。所以,此处的“凡鸟”亦褒亦贬,具有双关的文化含义。

从文化缺省的角度来说,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凡鸟”的双关含义属于绝对文化缺省,翻译时应对缺省部分做出补偿,帮助读者理解。杨戴将凡鸟译作“bird”,邦斯尔神父更是将其译为“common bird”,虽然贴合原文字面的意思,但是这样翻译缺少了“凤”的含义,也与后文中的众人称赞不太相符。而霍译则是“phoenix”,这种译法将原文隐含的意思挑明,但是缺少了“凡鸟”的含义。三个译本都没有有效地弥补由缺省带来的理解损失(见表2)。

The flightless phoenix in a bad time appeared.

(折翼的鳳凰不幸地出现在末世。)

此处flightless phoenix表示王熙凤虽精明能干,堪称脂粉英雄,但也不过是一只折翼之鸟,在贾家颓势的笼罩之下,独木难支,无力回天。

(二)第三句译文分析(见表3)

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 在《脂砚斋评石头记》甲戌本、戚序本等,都有批语“拆字法”。这句诗本身就是个字谜,谜底与王熙凤未来的境况遭遇密切相关。对于此句的解释,历来争议极大。虽有批语明说使用了“拆字法”,但是拆了几个字?拆的是什么字?这两点难以考据,后世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十多种版本,都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有观点认为拆字法仅用于“人木”二字,即“休”字,并将原文解读为王熙凤在贾家的境遇转变:最初刚嫁入贾家时,夫妻和睦,遵守三从四德;后来掌管家务,发号施令;最终与贾琏感情破裂,被丈夫休弃。或是解读为贾琏对王熙凤态度的转变:一开始惟命是从,后来忍无可忍向王熙凤施令,最后休妻。这两种解释是红学研究的主流观点。杨译版本则体现了这种解读方式,译为First she complies, then commands, then is dismissed。霍译版本表明了字谜,但是对于英文读者来说man和tree难以直接与“休”字联系起来,而且直接省略了“一从二令”,没有完整还原剧情走向,这种译法不可取。邦译为“Ever since the second order and the thrice repeated divorce”,亦是按照主流解读进行翻译,但是repeated divorce似乎有歧义,且省略了“一从”的翻译。

综合多种解读方式,笔者认为此处“拆字法”并非只限“休”字,“一从”和“二令”均可考究。结合王熙凤在《红楼梦》的初次登场和人物形象,王熙凤在全书中并未出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表现,所以把“一从”理解为她刚入贾府的顺从表现并不可取。从字,繁体字为“從”,此处三人为众,可理解为众人之上,结合“一”字,亦可理解为一人之下。王熙凤在荣宁两府权倾一时,可谓是仅在贾母之下,众人之上。“二令”为“冷”的拆解,此处不仅指王熙凤与贾琏夫妻之间感情冷淡,也指王熙凤由于过于嚣张跋扈,心狠手辣,所以遭到其他夫人、贾府下人的苛责对待。这种解读更符合全书的故事情节走向,王熙凤出场即是风光无限,后来逐渐遭受冷言冷语,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万事皆休。

由于中英构字的巨大差异,这两句翻译不得不舍弃原文字谜般的表达方式,无法表达“凤”与“凡鸟”等拆字关系,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可谓是一种莫大的遗憾。重在保留原文的行文目的,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不必照搬原文的句式。直译与意译之间,灵活选择,有所得亦有所失。在翻译实践中,主张根据具体文本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法。当用直译的方法不能正确表达作者思想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见表4)。

在这种理解基础之上,将此句译为

First she was privileged, then disfavored, finally discarded.

(先享有特权,后来遭到冷遇,最后被抛弃。)

(三)尾句译文分析(见表5)

金陵指王熙凤娘家,结合上句语境,推测此处“哭向金陵”是指王熙凤在被休之后,求助于娘家王家。“事更哀”更是说明了王熙凤求助娘家无果,甚至招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如巧姐被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王仁”变卖。由于《红楼梦》后40回原本流失,此处判词的理解并不唯一,但是这种理解方式印证了脂砚斋批注中“但次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更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王熙凤的悲惨结局。所以,此处“金陵”意味着“娘家”,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属于文化缺省。

杨译此处采用的是音译的翻译方式。在杨译本中,在翻译人名时多采用威妥玛式注音法,该拼音系统在西方普遍用于拼写中国人名和地名,易于西方读者接受和拼读,但是此处却采用汉语拼音注音,注音方式前后不统一。邦译此处亦采用音译,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注音法。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补偿,隐含的文化内容有所损失。霍译采用了文内补偿,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把金陵补偿为南方。这种补偿方式弥补了部分缺省信息,但是没有把暗含的信息补偿出来,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会影响对全文的宏观理解。所以,此处采用文外补偿的方式,对“金陵”一词背后的含义进行解释。脚注写明Jinling, where her birth parents lived,从而将金陵背后的血缘关系补偿出来(见表6)。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判词作为七律诗歌的特点,将这首关于王熙凤的判词翻译如下,其中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这首判词中关于文化背景与隐喻意义等文化缺省内容,以意译、直译、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加以补偿(见表7)。

五、结语

判词对于读者理解《红楼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对文化缺省内容进行翻译补偿时,能够尽可能地做到对原文忠实,同时又能兼顾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灵活采用文内补偿与文外补偿的翻译补偿手段,相应地以意译、直译、意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对症下药。此外,文中对判词的创译仍有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陈雯雯.文化缺省的形式补偿和意义补偿策略探析——以《红楼梦》咏物诗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7):63-67.

〔2〕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7-39.

〔3〕杨艳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6):112-115.

〔4〕佘丹,蒋萧.大卫·霍克斯与杨宪益《红楼梦》翻译策略的对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97-98.

〔5〕马孝幸.一声两歌,译彩纷呈?——以金陵判词两英译本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5):140-144.

〔6〕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02):11-15.

〔7〕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 and Method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王彩霞.翻译补偿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兰州:兰州大学,2016.

〔9〕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柯平.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J].中国翻译,1991(1):23-26.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