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寻“虎”

2022-06-06 16:31莎羽
铁军 2022年5期
关键词:丹阳祠堂烈士

莎羽

1“.虎”啸贺甲

出南京中山门沿沪宁高速一直向东,过句容、镇江,便是“眼镜之乡”丹阳。丹阳眼镜独步天下。

我此行的目的地贺甲村就在丹阳境内,83年前,这儿发生过一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战斗——贺甲战斗,又称九里战斗。

这场战斗歼灭日本精锐十五师团池田联队所属官兵168人,俘3人,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

延陵大捷和一支英雄的部队联系在一起,“老虎团”团长王必成,贺甲一战,一战成名,人称“王老虎”。今年是虎年,虎年访“虎”,别有意义。

关于这场战斗,时任江南指挥部参谋处见习作战参谋恽前程曾有过回忆,贺甲战斗后,参战的第二团调回安中里休整,恽前程遵照粟裕指示,去二团了解战斗情况,团参谋长张铚秀带他去见团长王必成。只见王必成身穿灰布军装,打着绑腿,腰系皮带,着装齐整洁净。看上去很年轻,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身材不高,体瘦不胖,脸面嫩白。恽前程说,他是第一次见王必成,和他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不像个能征善战的战将,倒像是个文弱的小学教师”。

王必成操一口湖北味很重的口音,向恽前程讲述了贺甲战斗的经过。

这场战斗发生在1939年11月8日,那日清晨,新六团团长段焕竞接到驻在九里镇西北大头村的丹阳独立支队情报,驻丹徒宝堰日军80余人7日夜间悄悄出动下乡“扫荡”,想趁新四军不备,打个突袭。深夜,日军经九里镇,拂晓时突袭延陵,敦料扑空,垂头丧气,即原路返回。丹阳独立支队一面部署击敌,一面向新六團请求增援。段焕竞觉得机不可失,决定出其不意从敌侧翼进行突袭。他立即率新六团一、三营直奔九里镇,与日军遭遇后先敌开火,包围猛攻。敌军不支,遂向贺甲村退却。段焕竞率部追击,日军施放毒气,并以机枪猛射,新六团歼敌受阻,双方形成对峙。

段焕竞派人飞报王必成,请求增援。紧急关头,王必成率第二团两个营在贺甲与段焕竞会合,由王必成统一指挥,对日军展开强攻。枪鸣弹飞,日军被歼大部,残敌被迫退守贺甲村南祠堂,依托坚固建筑顽抗。双方激战至傍晚,骤降滂沱大雨,雨雾迷眼,弹药尽湿,枪战暂息,双方再次僵持。

次日拂晓两军再战,凌晨至午前9时,王必成指挥发起两次攻击,与祠堂内日军浴血拼搏,因墙高砖厚,一时未能奏效。部队终日未餐,饥肠辘辘,淋雨受冻,仍奋勇杀敌,日军龟缩在祠堂内坚守待援。午前10时,王必成总结经验,组织发起第3次总攻,用竹竿绑上集束手榴弹,将祠堂西面和南面炸开3个缺口,然后从缺口投弹攻击,日军被炸得死伤惨重,乱作一团,无奈向北门逃窜,被新四军战士团团围堵在祠堂附近的打谷场上,双方展开惨烈的白刃格斗,贴身肉搏。一阵鏖战后,日军被全歼(一说2名藏身厕所粪池内的日军逃脱)。王必成说:原以为敌人只有五六十人,战后查明,白兔、宝堰之敌共百余人(一说80余人),利用夜间大雨,潜入贺甲增援,所以才形成死磕硬拼。

王必成对恽前程说:部队在这次战斗中打得很英勇,很顽强,战士们每攻占一个工事,一间民房,都要与敌拼手榴弹、拼刺刀,把敌人一步一步压下去或歼灭。八连一个排长,在攻击祠堂内敌人时,奋不顾身,带伤两次冲进祠堂,缴获机枪1挺,步枪4支,在第3次冲入祠堂时壮烈牺牲。一营营部勤务兵,只有16岁,负伤后继续坚持战斗一昼夜,打死3个敌人,缴获步枪1支。还有新六团三营营长刘玉林,是个老红军,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敌人向部队施放毒气时,在掩护部队后退中壮烈牺牲……

这场恶仗从8日早晨8时遭遇开战,到9日午后1时新四军得胜后撤离战场,相持一天一夜之久。丹阳独立支队、新六团、老二团接力歼敌,由伏击战转向运动战,直到最后围歼战,共毙日军精锐部队武村大队长及以下官兵合计168人,生俘日军3人,刷新江南敌后战场村落进攻战斗歼敌新纪录。

正是从此始,第二团被当地群众称为“老虎团”,团长王必成被称为“王老虎”。

团参谋长张铚秀则另有说法,说王必成被支队首长和全团干战誉为“王猛子”。“王老虎”和“王猛子”,当然王老虎更为形象,更便于流传。

贺甲战斗,当年上海等地的进步报纸曾以“伟大胜利在江南”为题作过报道。同时,新四军著名词作家罗漠、作曲家何士德也以“延陵大捷”为题材创作歌曲《反扫荡》,唱遍大江南北。

2.田野埋忠骨

穿过丹阳城向西南行10多公里,贺甲便在眼前,村容整洁,树绿花红。当年激战地,村内的贺甲祠堂已建成贺甲战斗旧址纪念馆。

年近古稀的贺甲村村民贺东根是纪念馆义务讲解员,据他介绍:贺甲现属延陵镇九里行政村,原是一个6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村上都是贺姓人家。贺甲祠堂原是村上贺姓祠堂,始建于民国初年,原为3进,现尚存2进6间,2003年9月改建为现在的纪念馆。

当年的贺甲村沟塘密布,地形复杂,便于抗敌部队隐蔽,丹阳独立支队就驻在附近的大头村。战斗打响的前几天,大吕村地下党负责人张发金事先收到丹阳独立支队用信鸽送来的消息,知道日军要来“扫荡”,因此组织村上青抗会、妇救会、游击小组等做好了配合新四军粉碎敌人“扫荡”的准备。

大吕村离贺甲有3里多路,战斗打响后,村民站在村前都能听到密集的枪炮声。因为贺甲村小,又是主战场,白天难以抢救伤员。挨到傍晚,大雨骤降,战地通讯员送来贺甲战斗的消息,张发金立即安排张荣刊、张生财、张云龙、张多毛等百余名村民去贺甲展开战地救援。他们顾不上吃晚饭,冒着狂风暴雨,扛着担架,跑步奔赴战场。与王必成团长取得联系后,决定将受伤的战士运往大吕村。因为大吕是个大村,有600多户人家,村上有2个祠堂,2个酒坊,便于伤员的临时安置。他们3个人负责一副担架,找到伤员就立即抬走。天黑路滑,道路泥泞,村民们抬着伤员在田间泥泞的小路上,高一脚低一脚地拼命奔跑,有的把脚扭伤了,仍然坚持一瘸一拐地抬着伤员行走,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将伤员运回村子进行抢救,以减少战士们的痛苦和伤亡。那天夜里,大吕村村民共抢救新四军伤员50多人。村上的老人妇女在家中烧好开水,准备好饭菜,送到伤员的身边,并为伤员清洗包扎伤口,喂饭喂水。村上老人记得,村前酒坊里有一位重伤员,腿脚被打断,伤口疼痛难忍,整夜难眠。

第二天天亮后,一些重伤员被及时护送到茅山新四军驻地卫生队进行治疗。留在大吕村的50多名伤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后,大部分恢复健康,重返抗日战场。但还有3名年轻的重伤员没有抢救过来,壮烈牺牲在大吕村。村民们含着眼泪将这3名牺牲的战士安葬在村前面的葫芦塘土墩上。

贺甲一战,刀拼肉搏,令日军丧胆,但新四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计220名,其中94名勇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贺甲村村民自发地搜寻战士遗体,运回来整理后埋葬。

据村上当年参与此事的民兵队长贺金敖回忆,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家床铺板,并拆下祠堂的木板,收殓烈士遗体,经清点,共有76具忠骸。村民们含泪将他们合葬在贺家祖坟旁,堆筑成3座坟茔。战争环境中,这些被埋葬的战士,一个个不知具体姓名,贺甲村村民便将这块墓地通称为“新四军坟”,一直守护祭奠到新中国成立后。

贺东根说,自他记事起,就知道村里祖坟旁有几座“新四军坟”。每年清明,村里人都会像祭拜亲人一样去上坟祭扫。

3.浩气长存天地间

江南4月,草长莺飞,空气中弥漫着草色的清香。

昔日围歼日军的贺甲祠堂旧址砖墙上,特地保留了原貌,累累弹洞依稀可见,轻轻抚摸着老墙上斑驳的岁月印痕,不由思绪万千。

今日笙歌處,烈士血染成。在这场战斗中,有94名新四军战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讲到打谷场上的红米时,贺东根话语格外沉重。

祠堂外打谷场是当年新四军与日军的白刃肉搏处,鲜血浸染了场上晾晒的稻谷,后来村民们将稻谷碾米时,大米都是红色的,怎么洗都洗不掉。

牺牲的烈士原葬在贺家祖坟处,地势较低,1966年年底,当地政府将新四军坟内的76位烈士遗骸移葬到村边高地,筑成3座新墓。

贺东根参与了“新四军坟”烈士遗体的迁葬,那年,他16岁。他清楚地记得,大人们拾起烈士的遗骨,重新安葬在3口大缸内,再把3口大缸埋入3个坟坑内,建起了现在的花岗岩坟墓。他说:“我是从小就听着贺甲战斗的故事长大的,烈士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至今仍为能参与烈士遗骨迁葬感到自豪。”

现今的贺甲新四军烈士陵园在贺甲村东面的田野间,烈士墓前广场上是一座5米高的纪念碑亭。碑亭为六角形攒尖顶,混凝土仿木结构。亭柱上刻有两副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亭内耸立着贺甲战斗烈士墓碑,墓碑高有3米多,为汉白玉质地。墓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鲜红大字,背阴处用工整小楷铭刻《贺家村战斗烈士墓碑记》: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战,节节败退。同年八月十三日,日寇于上海登陆,江南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广大人民在日寇、伪军以及溃败的国民党军队、土匪武装蹂躏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九三八年初夏,我新四军遵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开赴江南前线抗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发起了韦岗、新丰、延陵等战斗,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振奋了人民抗战情绪。日寇遭我沉重打击后,进行疯狂的反扑。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八日,敌“扫荡”丹阳九里镇以西地区,我新四军老二团、新六团在地方武装配合和广大人民支援下,于贺家村附近给予迎头痛击。经过两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歼灭日寇一百余名,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在此次战斗中,新六团政治处主任刘震英同志、三营营长刘玉林同志等数十名英雄健儿,为着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牺牲了。为表彰烈士,特立此碑,以纪念。

据闻,这篇渗透血与火的碑文,原稿为时任镇江专区行政公署民政处处长的新四军老战士王耀坤所撰。贺甲战斗时,王耀坤任中共丹阳二区(即延陵地区)区委组织科长,以新四军地方干部身份组织发动群众支援子弟兵,因此对当年这场惨烈的战斗印象深刻,更对牺牲的先烈念念不忘,新中国成立后为重修贺甲烈士墓而奔波调研,竭尽心力。王耀坤1991年病逝后,女婿在其遗物中发现了他代拟的《贺家村战斗烈士墓碑记(初稿)》手书底稿,如今这篇手书原稿已成为珍贵的红色老档案。

2001年与2010年间,延陵镇两次村庄合并,附近村庄散落的烈士墓一并迁移到了贺甲烈士陵园。2013年,贺甲烈士陵园扩大修缮,现占地3560平方米,共安葬烈士129位。

瞻仰烈士墓碑,一个“拼”字涌上心头。“以火战开始,以肉搏终结!”这是陈毅对贺甲战斗的评价。贺甲战斗的胜利是刺刀拼出来的,“老虎团”是刺刀拼出来的,没有王必成老二团将士的拼死一搏,就没有全歼日军的延陵大捷。战士们以简陋的武器,靠必胜的信念,拼出了一个“老虎团”,这是正义的力量。

如今的贺甲,村美人富,其所在九里行政村更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绿意盎然的田野一望无垠,白墙黛瓦的徽派小楼排列其间,季子庙内古朴幽静,香草河畔水波粼粼……

人间最美四月天,虽是疫情期间,仍有不少游客前来陵园吊唁。

仰望亭额,“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心底豪气顿生。我忽有所动,在路旁采一束野花恭敬地献在烈士墓前,蓬勃的生命之花瞬间灿然……

(责任编辑 徐良文)

猜你喜欢
丹阳祠堂烈士
孔门十二时辰
做好“四篇文章” 擦亮运河文化“丹阳名片”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丹阳雕塑作品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