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传说与山水异闻探《山海经》五色系统

2022-06-11 11:36张译木蔡紫豪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精卫五色山海经

张译木 蔡紫豪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涌现出许多奇异离怪的神话故事与异闻传说。《山海经》不仅是神话异闻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宝库,本文研究其中的“赤、黄、青、白、黑”中国传统五色系统,探寻《山海经》中的五色文化源起与发展情况及相关神话异闻背后的色彩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色彩作为历史悠久的语言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植根于中国文化发展下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下,中国人形成了鲜明的色彩观念。在色彩文化发展过程中,受传统“五行”观念影响,中国传统五色以“正色”的面貌,在中国色彩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山海经》作为我国古代重要文献,寥寥数万字,却对研究我国先秦乃至上古时期的神话、宗教、民族、地理、人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山海经》之“奇”体现在其大量记述的神话传说与怪异形象之中,更凸显于其包含的丰富的色彩文化之中,在《山海经》中,以“赤、白、黑、黄、青”为主的五色与其他颜色融合在各类神话与异兽形象之中,由于《山海经》成书历史较为久远,又缺乏相应的同时期文献资料的印证考据,仅从颜色本身去探究其意义内涵,难免缺乏一定的理据性与深度,因而笔者从《山海经》所述的山川名物、神话异闻着手,将具有传统意义文化特征的颜色与其相结合,从中国传统“五色”出发,探求《山海经》神话传说与山水背后的文化意蕴内涵。

一、赤色系

赤色系由“赤、红、赭、朱、丹、彤、旃”六种色彩词语构成,是六大色系中色彩名称最多的一个色系。“赤”色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在发展过程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和民族图腾。关于“赤”的指称范围,先秦时期及以前多用“赤”字,随着语言词汇的演变发展,多用“红”字指称这种具有热烈奔放特质的颜色。

《说文解字》中言:“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从字形看,“赤”字由“大”与“火”兩部分组成,为大火之意。依《汉字字源》所言,“因为火是红的,所以本义是‘红色’”。抛却其引申义,仅从本义溯源,“赤”字以其火红的特征成为颜色的指称。另一方面,原始先民对自然万物有着出于主体意识的理解与认知,他们称呼象征着力量与光明的太阳为“赤乌”,足可见“赤”字所具有的强大的热烈温暖的特征,以及其背后蕴藏的强大的文化信仰与精神力量。

《山海经·北次三经》有云:“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名作“精卫”的神鸟,拥有鲜艳夺目的“赤足”,飞翔徘徊于青木山林与茫茫蓝海之中。“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不仅揭示了精卫悲惨的命运,同时,深刻地体现出赤色所代表的永不放弃的坚持与热情,那个贪玩的女娃永远陨落于苍茫大海之中,却能够化作唤为精卫的神鸟日复一日地往返于西山与东海之间,用山石与草木去填补那看似永不可能填平的深海。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这个远古神话奉为圭臬,认为其是揭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典型,它象征着古代先民战胜自然的坚定信念与理想,歌颂着“精卫”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与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有言,“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靖节先生将精卫与同样出自《山海经》的远古神话人物刑天并齐举例,凸显二者永不妥协、永不言败的抗争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揭示了上文所言观点。此时此刻,“精卫”不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那只不顾风雨,毅然环顾山海之间,富有复仇意味的神鸟,更是一种信念感与毅力的象征,引导人们接续传承。

在“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中,一方面,可以在其间找寻上古时代民族部落之间争斗的历史痕迹,探寻神话传说与历史之间相辅相成、同处一源的奥秘;另一方面,“精卫”本身蕴含的“赤”色意义内涵的图腾文化,揭示对原始自然崇拜的特点,以及掩藏于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内涵。总之,在《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神话中,精卫为己复仇的坚持与热情,彰显了赤色色彩热烈似火的意义内涵,同时,也代表着种族血脉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延续。《山海经》之奇便恰如其分地在赤色的生命张力中得以充分展现。

二、黄色系

黄色系中仅有黄色。黄色作为传统“五色”之一,其原指大地的颜色,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因此,黄色在其初始阶段就具有超然的地位,中华民族尊崇黄色与农耕文明传统息息相关,黄色早已超脱色彩层面,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易经》有言:“天玄而地黄”,天为黑色,地为黄色,联系五行之说,黄色位居中央,是五色中的主色。《说文解字》曰:“黄部,地之色也。从田从苂苂亦声。”黄色是承载生命的大地和滋养生命的日光共有的色泽,是中央之色、中和之色。至此,黄色释义得以固定下来,逐渐演化为天子的御用颜色,代表政治上的最高权位与正统地位。盘古初开,天地玄黄,是先民最早认知混沌苍茫世界的原始色彩。黄色又是代表华夏民族聚生繁衍、代代生息以及孕有万物的大地,是先民敬畏膜拜的对象。笔者从黄色代表的生命之源着手,探寻《山海经》神话传说与黄色之间紧密的文化关联。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图腾说,将《山海经》中的神怪们看作因为部落联姻、战争、联盟等因素而形成的图腾拼合。图腾崇拜自远古始,在现代社会还能够看到它的影子,包括纹样、图案,等等。结合神话传说,以蛇类图腾为代表,探求《山海经》中黄色系具有的文化意蕴。相比较于其他蛇类,黄蛇在《山海经》中出现的频率较少,但是在著名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中,黄蛇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夸父逐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世间的干旱危机,从而使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再遭受威胁。但是手持黄蛇的夸父,并没有到达目的地,而是在中途倒下化为十里桃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驱逐太阳未成,转换方式来化解干旱。由于黄蛇与夸父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黄蛇便被赋予维持土地干湿平衡以及保护土地的寓意。

德国学者汉斯·比德曼(Hans Biederman)认为:蛇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非常模糊,它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洞穴藏匿,还具有蜕皮后重获新生的能力。虽然蛇没有脚,但却可以毫不费力地迅速爬行,它像鸟一样由蛋孵化而来,而且常常用它能够分泌毒液的牙齿咬死自己的敌人。在《山海经》众多形象中,蛇无疑是出现得最多的动物,无论是女娲、伏羲,或是黄帝等,他们大多以“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现。同时,由于蛇形和雷电以及河流的蜿蜒形状相似,人们更是将它奉为万物之主。夸父神话几乎处处都与“黄”和“土”有密切关系,夸父可以看作是“黄土”的化身,那他所持的蛇,也应该是“土”的颜色——黄色,将黄帝与土进行联系,可以发现在古代社会“黄色”与“土”的对应关系。

总而言之,在《山海经》记载的“夸父追日”神话中,夸父部落为求雨而举行仪式,蛇作为图腾,象征守护土地河泽,黄色作为与土地联系最紧密的颜色被运用在《山海经》里。从这点看,不难看出“奇书”之“奇”不仅在于瑰丽繁复的想象色彩,更在于它所可能对应的现实状况,色彩借助图形传达出的是原始部落的生活,更是原始社会的文化。

三、青色系

青色系由“青、苍、碧、翠”四种色彩语言构成。青色作为我国传统五色之一,在五行之中代表生命的起源,自古以来就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重要意义。《说文解字》言:“青,东方色也。”《考工记·画缋之事》亦言:“东方谓之青。”《逸周书汇校集注·作雒》载有“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至少此时,五色已经与东南西北中五方一一对应。在《尚书》《礼记》等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关于“土五色”“方色”的记载。因此,就可以解释为何《说文》与《考工记》都将青色与东方连接起来。

在《山海经》中,青色系使用范围也很广泛,既可用于植物,又可用于矿物、动物。因为在植物与矿物中,对青色的使用大多与其本身色彩属性关系更大,因此,研究的重心主要在神话动物和人物之中。命名中用到“青”字,或是身体主要颜色用到青色的动物,往往要么身具奇能,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为人类办事,要么作为动物、座驾,甚至身体的一部分,常见的有青蛇、青鸟。而在研究与归纳中可以得知,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共同体现了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对灾害的担忧,以及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青鸟一作青马,是多力善飞的猛禽,在神话传说中,西王母驾临前,总有青鸟先来报信,其既是信使又负责为西王母觅取食物。因为古代行路取食的不易,创造出了青鸟的形象,可以传情达意,又可以觅取食物。“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有一种青色身体、白色鸟喙的鸟,名叫青耕,可以抵御瘟疫。早期社会,人们的身体防疫能力低下,面对可怖的疾病感到恐惧与无措,每每暴发,带来的都是惨烈的人力和财力的伤害,先民将健康的期许寄予青耕鸟,期盼家人平安,生活顺遂。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也与“青”有关,那就是青丘国。青丘又作青邱,这里有一种妖兽貌似狐狸,却有九条尾巴,这里虽盛产矿物又依山傍水,好似人间仙境,却亦是黄帝斩杀蚩尤的地方。

青色在《山海经》中,大多用于青蛇身上,也即前文所述色彩表达通过图像与物象得以呈现展示。总而言之,以青蛇为代表,这些与“青”有关的形象都共同体现了先民对蛇、鸟等为代表的动物图腾崇拜,对灾害的担忧恐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御疫求雨的神秘色彩的体现和还原。青色在先民的心中,有浓重的崇高意味,并在《山海经》的塑造中体现出来。

四、白色系

白色系由“白、素、缟”三种色彩词语构成。“白”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本义为“虚空”。“白”又属象形文字,在日字左上角加上一撇,表示日光放射之形,即“太阳之名为白”,故“白”在古代也是颜色词,指素色、白色。《说文解字》中说:“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白色在传统五色中代表西方。古人在对白色进行定义时,用了很有趣的比喻,“白,启也,如水启时色也。”白色为其他所有颜色的基础,也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色彩词之一。《淮南子·原道训》篇有云:“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即只要白色确立了,其他的所有颜色就会随之确立以致凸显。

在《山海经》所有兽类中,为害者多,为益者少。它反映了从原始社会相传下来的奇异生物,经过社会阶级变更所带来的动乱景象在人们内心造成的投影,给古代神话展示了种种时代烙炙的痕迹。例如在《南山经》中,“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由于科学发展的不足和崇尚白色传统以及白色动物的稀有性,白色动物是祥瑞之兆,成为远古先民崇拜的对象。关于色彩崇拜与图腾崇拜,目前的研究发现,结合《山海经》的成书年代看,白色的运用与商朝的白色崇拜有关。夏朝崇尚青色与黑色,而商朝崇尚白色。追溯到最初,白色崇拜很有可能是源于殷商王朝对上古东夷部落文化中的太阳崇拜的扩大。东夷部落有图腾崇拜的文化传统,他们以太阳为神,认为太阳孕育万物,而太阳和太阳光在视觉上是白色的,因此,产生了“以白为尊”的文化观念。

黑白是最原始的色彩,黑色是至阴之色,“白”则是朴实无华的象征,是万事万物的基础。先秦人们已经观察到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此时的典籍已经出现“阴阳”的说法。在色彩上则是呈现“二元对立”与“阴阳调和”的现象,即不可过阴,也不可过阳。因此,在《山海经》中,可以发现,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单一颜色的,最常用的是两色搭配,但也不会超过五种颜色。

总而言之,一定时代下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态度,《山海经》中的色彩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审美标准和时代思想。可以从《山海经》对白色的运用窥探人们对其的态度,更好地把握在庞大的神话体系下,除其本身颜色外的色彩文化内蕴。

五、黑色系

黑色系由“黑、乌、玄”三种色彩语言构成。黑色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颜色,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单色崇拜时间最长的一种颜色,最初主要指从物质经过焰火烟熏后产生的一种暗沉无光的色泽,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黑色的颜色含义逐渐丰富。在语言历史方面,根据凯保罗和麦克丹的调查结论,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颜色词汇均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即最早出现的颜色词汇一定是黑色和白色。关于“黑”字义与其根源的解释,黑色即火熏(燃烧)过后的颜色,許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黑,火所熏之色也。”在小篆字形中,黑字的上方是古代的“囱”字,即烟囱,下方是“炎”,即火字,合起来是表示焚烧出烟后所熏过的颜色。所以基本可以认为,黑色的起源与燃烧后的物质具有紧密联系。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黑色是人为活动产生的最为原始的色彩,故也是人类最早开始对其产生符号意识,最早开始使用的色彩,黑色作为颜色的根源,即来源于人类先民的早期劳动实践,并且在这种历史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关于黑色的认识体系,也成为具有一定抽象意义与象征意义的价值符号系统。在《周礼》中:“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其中黑色居于北方,这也是第一次在可考文献中将天地四方直接与色彩联系起来的记录,在此已经能够明显看出颜色与方位具有了较紧密的联系。黑色作为最早出现的颜色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长寿等其他意蕴价值。

黑色在《山海经》中有一部分是基于现实的忠实描写。这种忠实描写的现实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自然所致的现实,如“黑垩”,其本身自然生成土壤颜色为黑;另外一种就是人所致的现实,“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而然地与“长寿”“寿”紧密联系。还要提到的是,“黑”作为五色之一,不仅与五行中的水元素对应,更与玄武对应,而玄武主体之一的“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也一直与“长寿”“长命百岁”等意涵相联系。

六、结语

总结而言,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符号,不仅传递直接的审美性感受;当颜色本身作为一种符号被抽象出来,其本身开始脱离直接性的审美价值意义时,人们就应当去关注颜色背后的文化意蕴。《山海经》中关于颜色的认识大致可以从“五色”这一大背景框架进行体认,进一步讨论能够得知,五色背后可能存在联系的五行、方位等一系列内涵,都经历一个从具体实在向抽象转变的过程,而“黑”作为先民最开始接触认识,也是最早开始使用的颜色,其背后更深的文化意蕴还有待进一步发现。

参考文献:

[1]赵菁,编著.中国色彩[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张春新,罗娜.赤色与黑色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谐应用——从“五行相克说”得到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4(12):36.

[3]刘婷婷,耿涵.《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J].艺苑,2020(02):86-89.

[4][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5]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6]袁柯.中国神话大词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7]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

[8]闻一多,撰.田兆元,导读.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德]汉斯·比德曼,著.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刘玉红,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10][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1]刘安,著.陈静,解读.淮南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12]黄怀信,张懋鎔,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黄仁达.中国颜色[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0.

[1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汉]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6]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7]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18]刘一辰.论中国古代白色动物崇拜的文化内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12):75-78.

[19]黄怀信,张懋鎔,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安子毓.从五方五色到五德终始——论五行说核心之变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04):62-72+163-164.

[21]吴雪平.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五色审美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05):11

9-121.

[22]王子心.《山海经》神话中的色彩运用及文化内涵[D].东北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本文由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海经〉中色彩文化意蕴研究——以五色系为例》(项目编号:S202110656093)资助。

(作者简介:张译木,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學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蔡紫豪,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精卫五色山海经
《山海经》全形图
《山海经》全形图
《山海经》全形图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我家的五色梅
精卫的烦恼
山海经夫诸
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黑纹猫蹲守捣鸟巢
五色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