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2022-06-11 14:45杨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

摘  要: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外语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育所面临的新使命、新挑战,思考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如何进一步彰显人文教育的特色,从坚实价值引领、推动课程改革、过程培养创新等视角探索外语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提升的新对策、新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外语人才;人文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06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1]文科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传承传播文明的基础。外语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神性、价值性、思想性、体验性和践行性等人文学科特质[2]。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进程中,外语教育必须蓄势谋势、识变应变,全面推进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做出努力。

一、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内涵与特性

(一)新文科建设的发展

文科,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涉及人类思想、情感、道德和理智等为对象展开观察、分析及理性批判的学科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高校的文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人文社科工作者解放思想,积极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来研究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有效助推了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

进入新時代,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经历着广泛变化与重大调整[3]。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汇程度和融合质量的日渐提升,文科建设进入到学科高度分化与综合发展并行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2018年下半年,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理念呼之欲出。2019年4月,国家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新文科这一着眼于长远的庞大工程进入全面实质建设阶段。2021年7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012个拟立项项目名单,涵盖了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领域分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质量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等领域[4],标志着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走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

(二)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由于新文科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学界对其尚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综观既有观点发现,学者大都从学科层面将其与传统文科进行比较,进而界定内涵。例如国外学者希拉·托拜厄斯(Sheila Tobias) 指出:“任何为文科生定义和整合有关工程和技术的课程的努力,都必须考虑到一个主要前身,斯隆基金会的新文科倡议(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其在1980-1990年之间斥资2000万美元,定义、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范围广泛的课程和项目,将技术和定量素养纳入古典文科的研究领域。”[5]可以看到,新文科的实践探索早在1980年代的美国就已开启。美国希拉姆学院院长洛里·瓦洛特(Lori Varlotta)表示,通过将新技术与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希拉姆学院已然“成为一个综合学习、高影响力经历和正念技术的典范”[6]。某种程度上而言,希拉姆学院的探索可以作为“新文科”概念提出后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实践。在国内,新文科的缘起同希拉姆学院的实践有着明显区别,更多是基于“四新”建设理念而产生。囿于新文科尚大都处于理论研讨层面,学者们多将其界定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文理、文文交叉融合,以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学科发展。例如张俊宗认为“新文科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否定和彻底颠覆,而是在传统文科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7],周毅、李卓卓提出,新文科“是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对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8]。综上,新时代我国的新文科建设紧密对接大国外交、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借力新思维、新技术,推进学科专业融通、实现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范式的一项有力举措。

(三)新文科建设的特性

新文科建设之“新”,不仅是工具化、技术化层面上的单纯学科重组,也是对传统的人文科学所奠定的关于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知识与方法的一次重构。究其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从价值导向看,文科教育承载着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使命,背后所承载着的是国家主流文化、民族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和国际影响力。新时代我国的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国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阐释与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从学科融合看,社会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发展,重大、全球性的议题已无法再凭借单一的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往往需要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技术来寻求突破。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的是突破原先相对泾渭分明的学科町畦,推进传统文科的升级蝶变,丰富人文学科的内涵,使人类更加积极地应对被科技所改变的人类世界。

3. 从研究范式看,区别于传统文科依赖文献收集、整合和阐述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范式,新文科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介入下,逐步向以数学建模、虚拟仿真为主要特征的量化研究转变。研究范式的改变催生出更为广阔的目标与课题,形成了新的研究契机。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外语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相契合,长期以来为我国外交外事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急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国家对外语教育的质量要求以及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需求也不断提升。802F7ABF-8692-4F7E-97A3-D0100F551BB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在语种结构布局优化、学科共享交融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 》(2018年,以下简称“《国标》”)的出台,明确提出外语教育应当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但从操作层面看,当前外语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同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依旧需要直面思考并提出可行方案。

当前,国际格局经历着大发展、大调整,国家对外语人才在数量、质量上的需求不断提升,客观要求外语教育必须在新文科建设的宏阔视阈下对接时代需求创新发展。

(一)人才培养理念有待转变,重技能、轻素养现象凸显

一段时间以来,外语教育的实用主义思潮涌现,致使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模式拘泥于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和传统的文学知识传授,却忽略了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而学科、专业相对处于低层次建设水平;学生也习惯性地将外语学习与考试得分单纯挂钩,既难以变成“上得去”的学术创新型人才,也无法成为“下得来”的实用操作型人才。正如许国璋先生所描述的:“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9]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更高水平,外语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和思维的方法。通过学习外语,受教育者能够开阔思维视野、拓展创新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经验,外语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新机遇。

(二)教学内容手段较为单一,重专业、轻通识普遍存在

尽管新兴科技正重塑着外语教育的生态,催生以慕课、翻转课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在线课程)等为代表的学习路径。但比较而言,当前各高校尚未完全对接《国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等要求,在课程体系与课程组织方式、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彰显、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内容上等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导致外语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基础教育师资、翻译等职业时,在跨文化交际、人文科技素养等方面存在缺失。以翻译为例,中低端的翻译即便有机器翻译等技术辅助,但任凭语料库如何更新完善,依旧受制于专属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等层面的理解障碍,仅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切换、字面释义上,无法承担涉及情感、文化等人文领域的再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10]。面对全方位的变革挑战,外语教育应当回归人文教育的本位,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展现人的温度,实现人与科技的优势互补。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所谓人文素养,是个体开展人文科学研究的研习能力与水平,以及所展现出的人的内在品质。开展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将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养成过程,目的是塑造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以及追求个体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思想境界。文科教育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具体实践,其目的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要义、习得专门技能,更要根治理想、陶冶情操、端正品行,成为全球视野下的全人英才。2020年颁布实施的《指南》以《国标》为基准,明确把“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作为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中“素质要求”的最终落脚点[11]。这一指引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核心发展内涵,还应当形成全球化视野下基本人文常识、生存交往技能、热点话题、价值理想的认知、诠释、判断与实践,真正做到融通中外。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开展新文科建设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文科教育融合紧密关联,要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分类推进、守正创新,坚持价值引领,推进内涵发展,实现模式创新,让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12]。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提升人文素养为抓手,从理想信念、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视角,培养出“器”“道”兼修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一)彰显价值引领

人文社会科学富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从科学的视角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根本性问题,也要同意识形态、价值判断、道德准则等思想与行为取向相契合。开展新时代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强化价值引领是首要、核心任务,也是最深层次要素。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要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强调文化自信与包容互鉴的结合,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锻造信念坚定、人格完善和专业卓越的全人英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与外语类专业知识交汇、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在教育过程中注入人文精神、国家意识和世界情怀,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专业概念、背景、文本等进行客观、全面地阐述、分析和评价,对中西文化对比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表达观点、进行思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能够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体系之間搭建沟通、对话的桥梁,萃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精华,助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专业教育的关键要素。面对全球化对外语人才人文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多语种交际能力的需求,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把全面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放在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全局和高度来看待。802F7ABF-8692-4F7E-97A3-D0100F551BBA

一方面,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新文科视阈下跨学科交叉研究视野下的语言学、文学、翻译等研究成果引入外语教育课堂,转化成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重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新时代中国建设发展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同外语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内容的原创性与高阶性。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本校优势,破除学科、专业间的藩篱,强化外语类专业同外交、国际法、人工智能、传播等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处理好外语类专业内部人文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教育与专业核心和方向课程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教学等关系。尤其要注重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开展学生的跨学科实践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让学生形成跨文化包容性和批判意识,习得跨文化交际的方法与技巧。

(三)创新培养范式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 (John Henry Newman) 曾指出:“大学是对知识的普及和扩展,其应当向那些希望完善的学生传授各门学科。”[13]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赖于多方参与。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在夯实语言教育的基础上,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着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帮助其形成坚实和宽泛的知识架构。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因材施教,采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推进双创、产教融合,增加对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大政方针的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传播类等复合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借力慕课、云平台、融媒体、5G、AI等全新的技术、手段,构筑科学、智能、高效的多媒体学习空间;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推进经典阅读、创意写作、作品翻译等实践活动;加强与政府的外事、宣传、文化部门对接,强化各类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国际体验,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泛在”课堂。此外,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内部保障、外部评价、持续改进等为一体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培养方案达成度情况、毕业生与社会反馈情况等实施常态化监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

1118891128.htm.

[2] 查明建. 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与人文课程的意义——以《国标》人文课程为中心[J]. 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01):18-26.

[3] 蒋洪新,杨安. “三新”背景下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思考[J]. 外语界,2021(03):9-12.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EB/OL]. (2021-03-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 oe_741/202103/t 20210317_520232.html.

[5] Tobias,S.. Revisit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1980 —1990[EB/OL]. (2016-01-20). https://www.Asee.org/engineering-enhanced-liberal-education-project/back-ground/new-liberal-arts-initiative.

[6] Varlotta,L.. Designing a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J]. Liberal Education,2018(04):44-51.

[7] 张俊宗. 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17.

[8] 周毅,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6):52-59.

[9] 何英玉,蔡金亭. 应用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 朱国亮. 教育开放,人才培养为要[J] .神州学人,2020(07):3.

[11] 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12] 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學“三大体系”[J]. 新西部(上旬刊),2019(13):7.

[13] 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高师宁,何克勇,何光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

(荐稿人:邓颖玲,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802F7ABF-8692-4F7E-97A3-D0100F551BBA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
京津冀一体化视阈下保定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
唐山市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外语人才就业现状及对策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山东高星级酒店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工程类外语复合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四川省外语人才就业前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