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观念中的幼小衔接误区

2022-06-13 10:31贺敏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作息时间幼小误区

贺敏

近年来,我市幼儿入园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公办幼儿园,更是一位难求。费劲才能进入的公办园,到了大班部分家长放弃本园优质的教育资源,去选择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过渡,更是能力、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科学地参与引导,然而在部分家长的观念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视物质准备,轻视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家长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买个新书包、文具等物质准备,缺乏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的意识。殊不知,由于环境和教学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孩子心理会有一些微妙的波动,家长要提前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入小学前,家长首先应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有效激发幼儿的入学兴趣。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与孩子讨论一些关于小学的话题,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其次,家长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从幼儿园到小学,最大的区别是孩子的生活環境、学习环境、交友的范围不同。当生活、学习上会遇到问题时,小学老师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帮着解决,更多的是引导幼儿自己独立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家长提前帮幼儿做好各种准备,如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帮助幼儿养成时间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大班阶段要做的事。其实,幼小衔接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衔接,知识上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但能力上的培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幼小衔接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而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衔接的过程。特别是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幼小衔接并不是很多家长认为的只是大班阶段做的事。孩子进入小学后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过渡,更多的是能力上的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仅靠一年、一学期,甚至是短短的一暑假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的。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进入小学后很多方面的表现。因此,幼小衔接工作,绝不是大班的事儿,应该从小班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拼音、学写字

过早学习一年级课程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相反,有的孩子会认为老师讲的东西自己已经掌握了,上课时更不认真听讲了,到了高年级反而比没提前学习拼音、写字的学生落后。一年级的课程也是有一个衔接期的,并没有家长们想的那么复杂,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任务性的活动,让学生去掌握知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误区四:幼小衔接就得报幼小衔接班

幼小衔接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是报一个幼小衔接班就能解决的。仅仅注重知识教育的幼小衔接班和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注重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说时间的管理、自理能力等。同时,家长们要多在孩子面前阅读,时间可长可短,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阅读的喜爱和重视,这无论是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误区五: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和家长没有关系

有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和家长没有关系,那都是幼儿园的事,并以自己不懂,没时间等为理由,不管孩子的事。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都需要全程参与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积极参加幼儿园开展的各项幼小衔接活动。其次,要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制订一些计划。如引导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家可以制定一份家庭作息时间表,有意识地向小学作息时间靠拢,逐步培养孩子规律的作息。

在孩子的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家庭、社会都有着不同的责任。作为家长,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各项活动中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而且要走出理念上的误区,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地过渡。

猜你喜欢
作息时间幼小误区
让作息时间成为自我养成习惯之钙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冬季洗澡的误区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世界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伟人们的作息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