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古代西南神秘族群“僚人”踪迹

2022-06-13 00:43
读报参考 2022年16期
关键词:汉族族群民族

  一千多年前,在广袤的中国西南大地上,活跃着一个神秘的族群。他们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至今仍有他们的“影子”。

  僚人,古籍中多作“獠人”,音同“老”,曾长期生活在川渝、广西、贵州、云南等区域。然而,从魏晋始见到宋元消亡,这个神秘族群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僚人为何消失?他们到哪里去了?现在又在何方?在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下,消失近千年的僚人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神秘族群:千年前活跃在西南地区

  在重庆南部,渝黔交界的綦江区,至今流传着关于僚人的传说。

  在大山深处的郭扶镇双河塘,紧邻溪流的崖壁上有一处墓穴,墓旁石壁上刻有一幅线刻画,分别是口中衔着一条鱼的鱼凫,蚂拐和一个妇人形象。

  “民间相传,这幅画展现的是僚人对生殖的崇拜。”郭扶镇三塘村支书邓世全说,鱼凫代表男性,鱼代表女性,衔鱼象征男女交合;产卵较多的蚂拐蕴含着僚人多子多福的愿望;妇人被称为长奶夫人,能边劳动边将乳房甩到后背,让背上的孩子吃到奶水。

  记者在当地村民带领下,在綦江境内走访发现,类似的崖墓不在少数,鱼凫、鱼、妇人等刻画也多次出现。

  这些遗迹是否与僚人有关?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专家学者表示,崖墓是古代很多民族的墓葬形式,且在我国多地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史实佐证,尚无法证明这与僚人有关。

  但学界普遍认可的是,僚人族群曾长期活跃于川渝、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其中,在綦江及其周边区域生活的“南平僚”,是僚人的重要支系之一。

  2015年11月,全国首家僚人文化研究专业机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落户綦江,中心聘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博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为研究员,目前已出版论文集《僚学研究》共三辑,对此前已成为“绝学”的僚人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僚人共有20余个支系,“南平僚”是最為强大的支系之一,活动地带包括重庆綦江、江津、南川以及贵州遵义等地。其来源有几种可能,或是贵州北部的夜郎人北迁,或是重庆一带的巴人南移,或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

  “僚人是对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是汉、唐宋间西南地区极为重要的民族群体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国祥说。

灿烂文化:部分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僚人文化痕迹

  僚人,这个神秘的古老族群,创造出哪些灿烂的文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僚人的“画像”逐渐清晰。

“僚人内部种族较多,服饰多姿多彩,但其中不乏一些共同之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铃说,如包头巾、穿花鞋、喜银饰,妇女多穿右衽或左衽无领上衣,下穿长裤或辄裙,男子多右大襟和对襟。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僚人很可能居住于干栏式吊脚楼,此类建筑往往建于崖边、高坡,防潮防虫,以应对西南地区潮湿闷热的环境,至今仍可见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河流两岸。

  “僚人作为如今西南各民族的直系祖先,我们推断出僚人的饮食习惯,如喜食糯米、鱼、虫、嗜酸等。”周铃说。

  文身、凿齿也是僚人的独特文化,至今仍留存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习俗中。唐代《酉阳杂俎》记载:“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今南中乡面佬子(僚),盖雕题之遗俗也。”至今,泰傣民族仍保留文身习俗,其先民因而有“乡面蛮”“花脚蛮”等别称。

铜鼓是僚人部落中的权力象征。《魏书·獠传》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

  研究表明,“鼓”即铜鼓,为僚人部落中权力极高的人所掌控,部落首领用它可以调集部族人马。除用作战争外,铜鼓还用于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以及用于娱乐等。

  更有趣的是,僚人文化中,婚俗是女方陪以重金。《新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婚法:女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

“僚人还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族群,每到传统节日,僚人要载歌载舞以示庆祝。”周铃说,僚人的传统节日繁多,可知的就有迎新火、挑新水、鱼花节、霜降节、三月三、蚂拐节等十余个,部分至今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东南亚民族的文化习俗中,仍能看到僚人的影子。”王国祥说。

寻踪僚人:融合与迁徙之后彻底消失?

  僚人,从魏晋始见到宋元消亡,这个神秘的族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为何消失?到哪里去了?现在又在何方?

  “学界普遍认为,一部分僚人与汉族融合,另一部分僚人不堪汉族封建统治者压迫,与统治者爆发数次战争并被镇压后,向南迁徙,‘裂变’成多个民族。”周铃说。

  据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考证,僚汉融合早已有之,553年西魏废帝平蜀,558年北周建立,巴蜀各地趋于平稳,统治者在僚人居住的地方重新开置郡县,僚汉交往频繁,融合速度开始加快。晚唐以后,史籍中逐渐不见有关僚人的活动记载。

  《隋书·地理志》记载:“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殆与华不别。”经过长期历史演进,僚人逐渐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甚至与汉族通婚,融合于汉族中,没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保存至今。此外,汉族统治者以暴力征服和封建压迫的方式使得僚人被迫汉化,也是僚汉融合的途径之一。

  “从历史发展眼光看,僚汉融合过程中,僚人逐渐采用汉族文化和生产方式,从奴隶社会一跃成为更发达的封建社会,最终与汉族融为一体,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繁荣发挥了推动作用。”周铃说。

  与汉族融合的同时,部分僚人不堪汉族统治者的压迫而走上漫漫迁徙之路。

  历史上,僚人不堪汉族统治者剥削压迫,进行了数次反抗。从东晋到五代,四川发生僚人反叛事件在史书记载就有40多次,部分僚人在被镇压之后,遁入深山,向南迁徙。

  据初步考证,僚人的迁徙路线,近到贵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远到中南半岛。与僚人同源异流的民族,中国境内有壮、布依、侗、傣、黎、水、仫佬、仡佬、毛南等,东南亚和南亚有泰、佬、岱、阿洪等。

  但同时,学界对僚人的族源和去向也有一些争论。

  僚人族源方面,有学者认为濮人就是后来的僚人,两者只是自称与他称的区别;有学者认为巴人就是后来的僚人;也有学者认为僚人与越人、苗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更有学者认为僚人由众多古代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等。

  僚人去向方面,除上述僚人与汉族融合,以及向南迁徙的普遍观点外,有学者认为僚人是彝族的祖先,也有学者认为僚人随迁徙方向不同而融合于汉、羌、彝等族。

  如今,学界对僚人的探寻仍未止步,对僚人的认识也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僚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对多个民族的泛称,目前学界对僚人研究方面有一些争论也属正常现象。”周铃说,另外,僚人为何从典籍中神秘消失,僚文和汉字是否有渊源,僚人文化对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贡献,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有何重要意义等,都是僚学研究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对于确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事实,增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赵宇飞)□

猜你喜欢
汉族族群民族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MINORITY REPORT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