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沈尹默书法学习的阶段性

2022-06-13 00:43吴常青
书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沈尹默

吴常青

内容提要:沈尹默先生是20世纪书坛的领袖,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他经过毕生的探索与努力,实现了传统法书的伟大复兴,实为身体力行推进书法文化发展的第一人。著名文物鉴赏家、书画家谢稚柳对其推崇备至,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本文试以沈尹默先生学习书法的经历为路径,简要梳理其在初学楷法、转益多师、人书俱老三个阶段的不同经历和取法,为我们现在的书法专业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沈尹默;书法学习;取法;初学楷法;转益多师;人书俱老

书法学习之初,面对这一无所知的领域,选择一位有经验的书法老师作为引路人,让我们少走弯路最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法老师呢?书法入门是否正,直接影响书法道路是否中正、格局是否大。“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纵观沈尹默先生的书学生涯,大致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一是初学楷法的初级阶段。一般采用就近原则,向身边写字或是书法的“过来人”学习。这一阶段大致持续到沈先生25岁到杭州做教员时期。二是转益多师的提升阶段。沈先生51岁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书法展览,不断地向当代名家以及古代碑刻、名家法帖学习,后取法经典,宗法“二王”,找到了自己的志学之路。三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进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阶段,即外师造化之后,中得心源的自我价值不断实现和完善的阶段,创作实践与理论梳理并举。这是沈先生晚年書法大成的阶段。

一、初学楷法

沈尹默5岁入私塾,至12岁时,私塾来了位吴先生。他特别崇拜当朝的书法家黄自元,教学生临习黄自元摹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沈尹默也跟其他同学一样依样画葫芦。此外,沈尹默特别欣赏叶梦草(蔗田)所刻《耕霞馆帖》,因为这部字帖内容丰富,汇集了自钟繇、王羲之至唐宋元明清诸多名家字体,足够取法临摹,于是,写字的兴趣越来越浓,临帖的时间也越来越长。15岁时,沈尹默从父命,把祖父题写在定远城西北角的正教寺壁上的赏桂花长篇古诗,以鱼油纸蒙着勾摹下来;不久,父亲又给他30把骨扇,要求他在上面书写文字,以锻炼其腕力。这两件事既需要腕力,也需要臂力,让沈尹默感受到了自己执笔不稳的问题。不过,此时他对悬腕写字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1岁时移居西安,沈尹默结识了年长他14岁的同乡蔡宝善,蔡宝善在书法上推崇包世臣。沈尹默第一次接触包世臣的书学思想,耳目一新,颇受启发;还结识了书法高手王世镗,获赠一册《爨龙颜碑》;后又遇仇继恒(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心摹手追。仇继恒为光绪年间(1875—1908)进士,书法受过“馆阁体”的影响,端正持重,流利生动,圆润秀美。沈尹默特别喜爱,以后以长锋羊毫仿写,一直写了三四年。当时沈尹默应人请索,即用这种字体。

在这个阶段,沈先生就近向身边的人学习,习字多以平稳、端正、流利、秀美等为追求,就是跟我们一般人练字一样,追求的是如何把字写得“漂亮”“好看”,是为写字的初级阶段,以平正为美。

沈尹默25岁在杭州做教员时,陈独秀在观其手书自作诗后,当面评价说“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沈尹默先生开始反省,此为其初学平正的第一阶段,陈独秀先生的棒喝,是为这一阶段的休止符。

二、转益多师

沈尹默先生于25岁始研读包世臣《艺舟双楫》,练大字,经过四年的艰苦练习,终于能悬腕作书了。1913年2月,31岁的沈尹默先生开始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后,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会长就是深孚众望的沈尹默先生。寓京20年里,他“一意临写北碑”,着意于横平竖直。

至48岁时,他方“觉得腕下有力”,于是开始学写行草。这时期沈尹默先生购得了米芾《草书七帖》、王羲之《丧乱帖》《孔侍中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等真迹照片,又经常得于故宫参观唐宋以来书法名迹,体古人用笔之奥妙,得到启示,受益匪浅,自此豁然开朗,决心以“二王”传统为指归。

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上溯“二王”书法。他在褚遂良书法上花了大量的工夫,遍临褚遂良的各种碑帖,始识得唐代规模,后来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基调。

沈尹默在《劝履川学书》言:

二王法一新,欧、虞极其变。继志干蛊才,卓尔唯登善。遂立唐规模,犹承汉禅让。当时姜、薛俦,仅窥登善面。气骨输高腴,风华恣轻蒨。栖梧文荡碑,差堪点俗眼。若无颜平原,此事谁取办?瘦金度金针,意佳笔则谩。海岳有大志,仍为李邕绊。退谷矜取神,貌遗何由见?尔后更无人,赵、秦非妙选。[1]

此为沈尹默先生在大量的研习实践之后,得出的切身体悟。他在《二王法书管窥》一文中也告诫时人说:

明代书人,往往好观《阁帖》,这正是一病。盖王著辈不识二王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这是赵松雪所未曾见到,只有米元章能会其意。你看王宠临晋人字,虽用工甚勤,连枣木板气息都能显现在纸上,可谓难能,但神理去王甚远。这样说并非故意贬低赵王,实因为株守《阁帖》是无益的,而且此处还得到了一点启示从赵求王,是难以入门的。这与历来把王、赵并称的人意见相反,却有真理。试看赵临《兰亭禊帖》,和虞、褚所临,大不相类,即比米临,亦去王较远。近代人临《兰亭》,已全是赵法。我是说从赵学王,是一种不易走通的路线,却并不非难赵书,谓不可学。因为赵是一个精通笔法的人,但有习气,笔一沾染上了,便终身摆脱不掉,受到他的拘束,若要想学真王,不可不理会到这一点。[2]

走过坎坷而漫长的学书道路,通过对经典法帖心摹手追,他最终以大量的书写实践体认了米芾“石刻不可学”的观点,并从“观其下笔处”一语中悟出用笔之关键,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自称有“金针度人”之功。

他于51岁时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展,展出作品初步展示了其受“二王”帖学影响的鲜明风格特征,一时引起轰动,会聚了一批传统法书学习的追求者,被视为沉寂百余年后的帖学中兴的肇始者。

三、人书俱老

距陈独秀直率批评30年后,沈尹默的书法终于达到了“使笔如调生马驹”“腕力遒时字始工”的境界。先生于55岁时,写第一首论书诗《观履川家二童子作大字因赠》:

观履川家二童子作大字,因赠:

曾家两童生马驹,千里无事范驰驱。睛光炯炯照坐隅,发漆肌理玉不如。应对宾客诗课余,相从学作擘窠书。落笔瞿然惊老夫!兄固从容弟更都。行墨不疾复不徐,已能不为字作奴。千载书法贵心摹,追胜宛如追逃逋。尤贵多师毋暖姝。小大由之绝牵拘。此虽艺耳胜樗蒲。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3]

这首沈尹默先生在看到朋友小孩练习书法后的赠诗,既体现出了温馨可亲的长者风范,也明确告知了学书的要求,可谓意味深长。

沈先生于61岁时撰写了第一篇论文《执笔五字法》。当时书法还是文人的余事,是为小道。他对自己几十年孜孜以求的书法实践、探索开始进行了理论总结,对书法教育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影响。20年后,书法才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书法学科。

1946年,64岁的沈尹默先生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晚年的沈先生将对书法的毕生所学,撰写成了书法论文相继发表。如1952年的《谈书法》,1955年的《书法漫谈》,1957年的《书法论》《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1958年的《学书丛话》,1960年的《答人问书法》,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和青年朋友们再谈书法》,1962年的《谈中国书法》《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19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19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1978年的《书法论丛》,1981年的《沈尹默论书丛稿》。

晚年的沈尹默先生,理论与实践趋于知行合一,其将个人的学书经验、生活体验与书法史相结合,正如他自己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所言: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单是字面看懂了,实际来说,是真正懂了吗?不是。一到应用场合,往往又糊涂了。只有到自己能应用了,才能说懂。这样的懂,才算“得之”了,才能算是自己的本领。知而不能行,是等于无所知。我们的师古,是为了建今。若果不能把经过批判而承接下来的好东西,全部掌握得住,遵循其规矩,加以改造创新,就不能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白白地有了这份丰富的产业,岂不可惜![4]

此时先生的书法实践已入化境,进入与天地为徒的自由境界,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矣。1962年,沈尹默先生八十寿辰之际,再次举办书法展,其艺术已迈向人书俱老境界,达到了如谢稚柳所评“书法横绝一代”的高度。他以数十年刻苦之功,克服先天高度近视,至老几近失明的极度困难,终成一代大家。

沈尹默先生的学书经历,给我们后学者提供了一条可以追随的道路,在书法已经学科化的今天,具有普遍的示范性意义。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第一,沈尹默成为近代书坛的领袖,

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他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是学者和诗人,在书法被边缘化的时代,他坚持全身心地进行书法实践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传统书法的伟大复兴,为身体力行推进书法文化发展的第一人。同时,他重视书法研究会等书法组织的研究功能,推进国际化书法的交流活动,促成了多次中日书法展。

第二,沈尹默重视书法实践与理论总结相结合。在书法还未成为独立学科之时,他自觉地进行了学术梳理,厘清了笔法、笔势、笔意等学术概念。他晚年撰写了大量的書法实践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为书法的学科化铺垫了学术基础,大力普及书法教育,可谓功不可没。

第三,沈尹默早年注重北碑实践,中年后转到法帖实证研究,把书法从晚清文人馆阁体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树立了20世纪中国书法帖学的旗帜,崇尚“二王”书风,扭转了碑学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也掀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书法运动。

参考文献

[1]王立翔.沈尹默讲授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151.

[2]沈尹默.沈尹默论艺[M].朱天曙,选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88.

[3]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M].马国权,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1:219.

[4]沈尹默.沈尹默论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47.

约稿、责编:徐琳祺

猜你喜欢
沈尹默
近现代·沈尹默
直率与虚心
民国大家沈尹默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
沈尹默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沈氏法书的笔墨意趣